物理问题应用数学,但不拘泥于数学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物理的基础,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和物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自觉地应用于物理问题,如数学中的反证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函数思维、几何思维、代数思维、数列思维等,在物理教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高考也把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作为一种能力要求。但学生在长期应用数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各种数学思维定势,严重地影响了物理问题的解答,现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几种常见的数学思维定势谈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克服“+”“-”号的数学思维定势
  由于学生受数学影响较大,对于数学正、负号的意义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很容易把其套用到对物理学中正、负号意义的理解上,而正、负号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很灵活、多变,不同的情境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正、负号在物理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就是表示物理量的方向,对于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物理学中引入正、负号来表示方向,即先任意规定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此方向相同的所有矢量都为正值,与此方向相反的所有矢量都为负值,从而把方向的运算用正、负号统一在运算式中,同时也就把矢量运算转化为标量运算。在矢量运算后,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包括正、负号,其中正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同向,负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反向,这种情况在高考题中屡见不鲜。
  例:(1996年全国高考题)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米/秒,1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米/秒,在这1秒钟内该物体的( AD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秒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秒 。
  正、负号在物理中的其它应用例表如下:
  ■
  二、克服对公式理解和应用的思维定势
  在学习中,学生由于长期接触数学公式,因而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于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将学生思维束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造成消极作用。①在一些物理量的计算式,而非决定式中,在一定物理意义上,分母是可以为零的,例如计算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大小的公式(E=■)中,q可以为零,而决不能认为E与F成正比,或E与q成反比,这类公式在中学物理中大量存在,如:B=■,R=■,C=■,ρ=■等等。②物理学中有许多公式为经验公式,只在一定范围内成立,如在静电力计算公式(F=k■)中,F与r2成反比,但Q1、Q2必须为点电荷,所以不能认为r无限的减少,F无限的增大。③在应用数学公式解物理问题时,常常受到实际情况和物理意义的制约,例: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是6.0m/s2,求刹车后4.0s内的位移。解此题时,应用公式s=V0t-■at2,而t绝不能用4.0s代入。因为停止时间不需4.0s,停车后车的位移将不变。
  三、克服解数学方程的思维定势
  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们都习惯于用解数学题的方法来解物理题,即先找已知量、未知量,再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数学表达式,然后解出未知数。而物理题往往没有明确给出什么是已知量,什么是未知量,一般题目中只给出了一些物理现象,要根据物理现象写出相对应的物理方程。例:质量为m1、m2的两个物体,以速度v1、v2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根据完全弹性碰撞这一物理现象就可以列出两个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m1v1+m2v2=m1v′1+m2v′2
  动能守恒方程:■m1v21+■m2v22=■m1v′21+■m2v′22
  若m1、m2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则可列出另外两个方程:
  m1v1+m2v2=(m1+m2)v,△E=■m1v21+■m2v22-■(m1+m2)v。
  可见,物理方程来源于物理现象,解物理题重要的不是列出方程,而是要分析清楚在这个题目中描述了哪些物理现象,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物理现象。用数学语言将这些物理现象对应描述出来了,其解题所用的方程也就显现出来了。
  四、克服几何空间的思维定势
  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受几何思维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几何空间思维定势。例如认为,凡是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其几何最高点就是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物理最高点。那么,什么是物理最高点呢?在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中,沿合力的方向容易脱离圆周轨道的那一点即为物理最高点,与物理最高点对称的一点,为物理最低点。物理最高点的特点是: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该处的势能最大,物体在物理最低点处的动能最大。
  有时几何最高(低)点重合,但有时它们并不是同一点。
  例如,半径为r的绝缘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内有一质量为m,带+q电量的金属球,空间存在水平向右,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当金属球在环内做圆周运动时,则物理最高点为A点,物理最低点为B点,而几何最高点为C点,几何最低点为D点。可见,形成几何空间思维定势的原因是同学们长期生活在重力场空间中,而对有电场、重力场在内的复合场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當然,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比学习物理的时间长很多,数学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原因也还有很多。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物理学的特点,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要抓住其“病症”,“对症下药”,形成物理的思维方式。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
阅读,有两个境界是所有人都心慕有加的:“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三国演义》上记载,张松能过目不忘,一个张松,几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人。  一字一读显然没有阅读速度,若三字、六字或十字作为一个阅读符号来进行识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甚至能做到一目十行的“高速阅读”,但这样误读率又高。为此可用“一次高速阅读”加“一次朗读”的办法解决,即在朗读的时候,眼要像进行高速阅读那样,以多字为一个“阅读单位”
由本单位湿法磷酸装置衬胶设备的使用实践,总结了设计、施工、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的经验,指出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认为浓缩系统闪蒸室衬胶后宜在直筒段再砌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我们一直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有效利用教材的角度,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步增强,由此带来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理念革新和对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如何使用和开发教材是每个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线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但我的想法是:教材虽然规定了要教什么,至于怎样教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则是教师的事情。我认为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