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宝洁公司宣布,现任宝洁大中华区副董事长、销售和品牌及品牌运营总裁许敏,将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出任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这是宝洁白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任命本土CEO,同时,许敏也成为184岁的宝洁历史上最年轻的区域市场CEO。
自1997年从南京大学毕业、以管培生身份加入宝洁至今,许敏做到了本土管培生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她先后领导过汰渍、碧浪、飘柔、护舒宝、玉兰油、佳洁士等七个品牌、六大品类,管理过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业务。
另一方面,许敏的每一次晋升都踩准了市场需求点。2015年,在电商正盛的时间,她开始负责宝洁大中华区电子商务业务,和媒体及品牌运营业务。随后的6年里,她先后升任宝洁大中华区品牌管理总裁和宝洁中国副董事长。在她的带领下,宝洁中国的电商业务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宝洁大中华区前CEO Matthew Price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宝洁的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为35%,而在全球,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仅为8%。”
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次人事任命,我们能看到比个体的职业发展更大的意义:一个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三十余年,在经历了市场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后,终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信赖总部空降,本土的管理团队被赋予了更多信任——这样的人事调整背后,一方面反映了本土人才快速的职业成长,另一方面也表明外资巨头已经承认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过去外企常被诟病在员工的晋升通道上存在“天花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晋升到一定层级之后,本土员工很难再有往上的机会,即便有高管位置空缺,也会先给到其他市场空降过来的管理者。
现在,这层“天花板”被逐步打破。以欧莱雅为例,根据集团内部统计,中国区目前有超过80%的管理层是华人。公开信息里,我们也能频繁看到本土高管的身影——除了即将上任宝洁大中华区CEO的许敏,还有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雅诗兰黛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樊嘉煜等。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经历了在华三十余年发展的快消巨头,为何在这个时间将接力棒交给新一代本土管理者?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这些管理者的女性身份,常规的人事任命之外,女性高管的增多又在传递怎样的信息?
今年3月,欧莱雅中国在发展战略年度沟通会上透露,欧莱雅中国所有事业部都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内地市场成为集团内七大品牌的全球最大市场。在全新地域架构中,上海已升级为欧莱雅集团北亚区总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快消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
在2021年3月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怀德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市场,宝洁服务的50亿人中有1/5都在中国。
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联合利华中国公共事务总裁曾锡文也曾在去年年底公开表示:“目前,联合利华中国已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数字化商业和创新的引领者。中国是联合利华今后发展和增长最为重要的国家。”
巨头的经营现状像风向标一样反映了整个行業的走势:对于所有快消公司来说,广阔且玩法更为灵活、多元的中国市场,正成为驱动公司整体增长的引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伴随着这样的变化,快消公司的管理者,也逐渐从外派国外高管、外派中国台湾地区高管,变成了提拔本土管理者——一群更懂得如何在这个市场里做生意、做好生意的人。
赵枫于去年2月起担任欧莱雅大中华区首席信息官,此前,她先后在通用电气与联合利华度过了共计14年的职场生涯,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市场在跨国竞争格局中的崛起。在她看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行业变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外市场都缺失的。
第一次是2009年到2010年前后电商的兴起,快消公司做生意的三大核心要素“人、货、场”中的“场”被颠覆,人们的消费逐渐“线上化”。直到现在,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个关于“场”的全新概念,从早期的“线上化”,到如今的“线上与线下融合”,都源于十多年前那次电商领域的变革。
紧接着,是2014年到2015年数字媒体的兴起,传统快消公司曾经特别擅长在平面与电视上“砸广告”。而如何在数字媒体时代去做更精准、有效的投放,合理管控营销渠道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如何提供支持,成为快消公司的课题。
这样的变化,反馈到欧莱雅的内部,就是持续在中国市场加强对电商及数字媒体的投入。招聘时,欧莱雅更加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背景,仅以赵枫管理的技术团队为例,其规模从两三年前的二三十人,扩张到现在超过一百人。同时,欧莱雅也加强了对技术线管培生的招聘,而在5年、10年之前,管培生项目更多针对的是业务条线与财务条线开放。
“人员的增长表明公司投入在哪个方向上,以及公司在能力上做了哪些新的布局。”赵枫说。
到现在,电商对于消费品企业的价值已经毫无争议,懂这个业务、能利用它为公司带来更大利润的本土员工,自然更应该成为管理这家公司本土市场的候选人。
人力咨询机构科锐国际的消费品行业专家杨芳认为,快消公司要做好一个市场的生意,就必须借助本土团队的资源和力量,尽可能减少管理成本和犯错几率,以此来快速实现本地化。
“本土化”曾是外企的一大弱势。很多发展优秀的品牌和企业,进入新市场后变得疲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法实现本土化。具体来说,大到熟悉当地的规章制度,小到知道一个电商平台的营销玩法,这些都需要外企首先具备“本土化”的意愿,其次也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这是宝洁白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任命本土CEO,同时,许敏也成为184岁的宝洁历史上最年轻的区域市场CEO。
自1997年从南京大学毕业、以管培生身份加入宝洁至今,许敏做到了本土管培生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她先后领导过汰渍、碧浪、飘柔、护舒宝、玉兰油、佳洁士等七个品牌、六大品类,管理过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业务。
另一方面,许敏的每一次晋升都踩准了市场需求点。2015年,在电商正盛的时间,她开始负责宝洁大中华区电子商务业务,和媒体及品牌运营业务。随后的6年里,她先后升任宝洁大中华区品牌管理总裁和宝洁中国副董事长。在她的带领下,宝洁中国的电商业务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宝洁大中华区前CEO Matthew Price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宝洁的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为35%,而在全球,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仅为8%。”

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次人事任命,我们能看到比个体的职业发展更大的意义:一个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三十余年,在经历了市场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后,终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信赖总部空降,本土的管理团队被赋予了更多信任——这样的人事调整背后,一方面反映了本土人才快速的职业成长,另一方面也表明外资巨头已经承认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过去外企常被诟病在员工的晋升通道上存在“天花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晋升到一定层级之后,本土员工很难再有往上的机会,即便有高管位置空缺,也会先给到其他市场空降过来的管理者。
现在,这层“天花板”被逐步打破。以欧莱雅为例,根据集团内部统计,中国区目前有超过80%的管理层是华人。公开信息里,我们也能频繁看到本土高管的身影——除了即将上任宝洁大中华区CEO的许敏,还有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雅诗兰黛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樊嘉煜等。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经历了在华三十余年发展的快消巨头,为何在这个时间将接力棒交给新一代本土管理者?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这些管理者的女性身份,常规的人事任命之外,女性高管的增多又在传递怎样的信息?
当中国成为第一大市场
今年3月,欧莱雅中国在发展战略年度沟通会上透露,欧莱雅中国所有事业部都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内地市场成为集团内七大品牌的全球最大市场。在全新地域架构中,上海已升级为欧莱雅集团北亚区总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快消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
在2021年3月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怀德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市场,宝洁服务的50亿人中有1/5都在中国。
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联合利华中国公共事务总裁曾锡文也曾在去年年底公开表示:“目前,联合利华中国已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数字化商业和创新的引领者。中国是联合利华今后发展和增长最为重要的国家。”
巨头的经营现状像风向标一样反映了整个行業的走势:对于所有快消公司来说,广阔且玩法更为灵活、多元的中国市场,正成为驱动公司整体增长的引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伴随着这样的变化,快消公司的管理者,也逐渐从外派国外高管、外派中国台湾地区高管,变成了提拔本土管理者——一群更懂得如何在这个市场里做生意、做好生意的人。
赵枫于去年2月起担任欧莱雅大中华区首席信息官,此前,她先后在通用电气与联合利华度过了共计14年的职场生涯,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市场在跨国竞争格局中的崛起。在她看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行业变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外市场都缺失的。
第一次是2009年到2010年前后电商的兴起,快消公司做生意的三大核心要素“人、货、场”中的“场”被颠覆,人们的消费逐渐“线上化”。直到现在,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个关于“场”的全新概念,从早期的“线上化”,到如今的“线上与线下融合”,都源于十多年前那次电商领域的变革。
紧接着,是2014年到2015年数字媒体的兴起,传统快消公司曾经特别擅长在平面与电视上“砸广告”。而如何在数字媒体时代去做更精准、有效的投放,合理管控营销渠道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如何提供支持,成为快消公司的课题。
这样的变化,反馈到欧莱雅的内部,就是持续在中国市场加强对电商及数字媒体的投入。招聘时,欧莱雅更加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背景,仅以赵枫管理的技术团队为例,其规模从两三年前的二三十人,扩张到现在超过一百人。同时,欧莱雅也加强了对技术线管培生的招聘,而在5年、10年之前,管培生项目更多针对的是业务条线与财务条线开放。
“人员的增长表明公司投入在哪个方向上,以及公司在能力上做了哪些新的布局。”赵枫说。
到现在,电商对于消费品企业的价值已经毫无争议,懂这个业务、能利用它为公司带来更大利润的本土员工,自然更应该成为管理这家公司本土市场的候选人。
人力咨询机构科锐国际的消费品行业专家杨芳认为,快消公司要做好一个市场的生意,就必须借助本土团队的资源和力量,尽可能减少管理成本和犯错几率,以此来快速实现本地化。
“本土化”曾是外企的一大弱势。很多发展优秀的品牌和企业,进入新市场后变得疲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法实现本土化。具体来说,大到熟悉当地的规章制度,小到知道一个电商平台的营销玩法,这些都需要外企首先具备“本土化”的意愿,其次也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