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u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短缺,高等教育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高考招生制度不完善、城乡和贫富差异造成入学机会不均等等不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现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完善教育立法,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公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胡海霞(1977-),女,河南开封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B3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10-0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主要由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构成。教育的不公有可能会导致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近年来,教育公平中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层出不穷,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已十分突出,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所谓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接受高等教育、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时应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主要由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平等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两方面构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平等,是指任何人不受其民族、性别、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都可平等地享有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权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是指在高等教育资源不太丰富,还不能满足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需求时,应有制度和规则保障人们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均等机会。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担负着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任。美国著名政治家贺拉斯·曼认为,教育在实现人类平等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替代,它能给人类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能够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能够大大改善人的生存状态。[1]高等教育更是如此。
  高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公平正义”就包括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本身具有选拔和分配社会成员的功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必然会激发城乡、区域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要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平和社会成员的心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社会和教育本身都把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理想。但目前高等教育公平仍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高考招生制度不公平
  我国的高校招生实行的是分省统一录取制度,以高考分数作为入学的标准。高校根据各省所分配的招生名额以及考生志愿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形式上看似公平,但问题是招生名额的分配比例隐含着极大的不公,因为招生名额的分配是依据“高校对其所在地省市录取较多名额”和“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原则,而且各省份高考分数线相差悬殊,从而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较多的大城市考生入学机会多而且分数线低,而教育资源较少的生源大省考生入学机会少而且分数线高的奇怪现象。“以2008年全国一本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北京文科515分,理科502分;天津分别为522分和523分,而在重庆分数线却高达576分和544分。”[2]同样的试题而录取分数线却差别如此之大,显然,看似公平的分数背后隐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巨大不公。这样的制度明显背离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格格不入。
  2.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首先,高校教育资源投入失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不太丰富,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采取了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无论是经费、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还是师资状况方面,重点大学都优越于一般性大学。这样势必会加剧高等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状况,导致一般大学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即使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也无法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其次,高校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失衡。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在我国,由于东、中、西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由于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为高等教育提供较多的经费,因此,我国重点高校大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而西部和中小城市却分布得很少。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失衡,直接导致了各地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3.贫富差异造成的入学机会不公平
  高等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和高成本性,使其越来越依赖收费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学费日益高涨,有些高校生均年成本竟达到3万元以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虽然使我国高校经费短缺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昂贵的学费可能会阻止他们进入大学深造,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可能会因此而被迫放弃,这无疑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据上海财经大学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调查研究表明,占40%的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阶层只享受到了21.5%的高等教育;占40%的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阶层享受到26.57%的高等教育;而高达51.9%的高等教育却被只占20%的高收入阶层所享受。”[3]显然,高等教育不完善的收费制度直接导致了弱势群体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此外,在高校录取过程中,优势群体由于占有大量的经济、权利、人脉等资源,经常通过一些非正规手段为其子女争取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弱势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却无优势可言,这一切必然会加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对策
  和谐社会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针对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民主和法制,同样,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因此,我们要大力完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教育法规体系,打击教育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高等教育在招生计划、收费条例、金额等教育工作的透明度。我国目前正在修订完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在忙于起草制定《学校法》、《教育投入法》等法律法规。此外,教育部在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应加强教育法制和行政廉政建设,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监督与管理,彻底铲除教育腐败,真正实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努力做到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以确保考生在入学机会上的平等。
  2.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既有总量投入上的不足,也有财政投入上的区域性失衡。而加大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区域之间、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关键。首先,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总量投入,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高等院校办学的质量。我们要让教育的发展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扩大教育供给,增加教育投入,尽快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以上,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其次,国家要平衡协调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西部高校、地方高校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重点院校对非重点院校的对口支援措施,在资金、师资、设备、科研项目等各方面给予一般院校大力帮助,缩小各类高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保障高校的平衡发展。[4]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
  3.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制度,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完善和谐的高等教育制度应该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符合民众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而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并不完善,因此,我们要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制度。首先,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通过改革,要让所有人享有同等的被选拔的机会,要解决各地区之间录取名额以及分数线的差异,真正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利用高科技加强录取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工作的透明度,维护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其次,对弱势群体建立一套完善的“奖、贷、助、补、减 ”资助体系,对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加大扶持力度,保障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不因经济原因而失去。各高校还要采取减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措施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要通过制度创新改革教育,促使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享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从而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公平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只是相对条件下的机会均等和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完善教育立法,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体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华.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7).
  [2]陈昭华,郑景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1).
  [4]张斌.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提高其自身的整体就业能力。从就业能力定位标准、就业指导方法等方面提出当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位;指导方法  作者简介:李绮玲(1963-),女,广西陆川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讲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我国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医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课,新生教育对新生大学生活的尽快适应、专业思想的稳定、救死扶伤信念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当创新新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新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医学院校;新生教育;入学教育  作者简介:卢海威(1983-),男,山东威海人
摘要:鉴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文本失落的情况,提倡大学英语文本教学,即以语言知识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围绕文本展开教学活动,兼顾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语言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文本;文本教学;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汪小英(1974-),女,湖南永州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湖南长沙410205)湖南師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基
数字经济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媒体转型融合是全球出版传媒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必然路径.转型融合,首先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确立发展的新定位、新格局;同时,对内容生产
期刊
摘要:大学的发展战略,应在正确分析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准确审视自身生态位的基础上进行选择,通过制度环境的优化为切入点,建立完善合理的内外部制度并以此影响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促使大学生态环境达到平衡;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特色战略的指导思想,以学科生态位的准确定位为切入点,带动大学其他事务和活动的战略制定与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大学;发展战略;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梁方正(1970-),男,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