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的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对于农村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了解得比较透彻,他们头脑不笨,也并不懒惰,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就连说话、作文的能力也和城市小学生相差甚远。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水平低造成的。因为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说话、听话的能力,更决定了写作的能力;再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汲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小学阶段处于人生学习的最初阶段,我个人觉得,在这个阶段,除了要打好基础,过好阅读必备的字词关之外,就是如何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了。我们老师如果要想实现今天对孩子的“教”到明天的“不教”,那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爱读”、“我会读”!
通过这些年来我对发耳小学我自己所带的这三届学生的了解和分析,加上其它高年级语文老师的讲述和抱怨,我觉得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存在以下状况:
1.惧怕心理严重
学生们总以为阅读是很难的事,这更多表现在考试或平时做阅读类练习,大多数学生看到题后的第一感觉是害怕,哪怕是再简单的,总觉得自己不会,或者是自己理所应当不会,好像阅读是学习好的学生才会的。这尤其表现在很多“后进生”的身上,他们的这种害怕,导致了他们有时候可能会做的题也放过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成绩怎么也提不高!
2.阅读时不认真思考
这可能是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个明确的目的,不知道该从文章中读出些什么。即便有时候老师布置了阅读的要求,他们阅读时,也不去认真思考,只是老等着老师和同学公布正确的答案,然后再一写就行了。这种“等、靠、记”的思想,使得好多人最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哪怕自己有独到的看法,也任由其埋没,变得没有独立的思想,只会随波逐流!而在阅读方面,也永远不可能有进步!
3.对阅读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好读书”了
就拿我现在所教的这个班来说吧,除了几个同学喜欢读书,其他的同学只是在应付老师布置的差事,没有从心底里爱上阅读。更别提是自觉、积极、主动地去读了,他们好像对阅读都没有充分的认识,不太明白阅读的好处。
4.缺乏必要的课外读物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虽然学校也有图书室,但藏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量,加上图书质量和内容的限制,孩子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家庭这一块,好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还有好多家庭经济不宽裕的,也不能尽量满足孩子们的要求。有些孩子恐怕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多读”又从何谈起呢?
5.学校及班级阅读氛围不浓厚
我们学校缺乏读书的氛围,大多数的孩子们的课余时间都是在追逐嬉闹中度过的,很少有人把时间花在读书上,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组织,缺乏这方面的指导。
鉴于以上这些方面的严峻形势,我觉得要想培养孩子们阅读的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消除学生对阅读的恐惧心理
首先,在孩子们阅读的时候,不要提过多、过高的要求,尽量让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不强加限制和指定,只要是能让他们有所收获的书,都可以读。在阅读时,阅读的程度要由简到难,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多选择一些童话、寓言等有意思的内容让他们读或读给他们听。每天开放一个让孩子们表现自己阅读水平的窗口,利用早自习让他们向别人推荐好的词、句、段、篇,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为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打下基础。
2.在班级中营造一个“比、争、赶、超”的阅读氛围
班级中自我开始,一人一周制订一定的阅读量,再采取一些办法予以检查,对完成得好的学生予以精神鼓励,既在班级中树立了榜样,让榜样去影响更多的人,又让孩子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自觉地去阅读。
3.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孩子们推荐读物
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给孩子们推荐朗读鲁迅先生的其他著名文章;学习《月光曲》时,推荐孩子们欣赏著名的一些乐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4.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1)专栏介绍,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由学生小组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所办的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所学的课文。
(2)专题讲座。根据“课外书屋”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采取讲座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5.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
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每周一篇。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的写作材料。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相信把以上几点措施付诸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班上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的这个状态将会有所改变,而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这个目标也终将会实现!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小学553017)
通过这些年来我对发耳小学我自己所带的这三届学生的了解和分析,加上其它高年级语文老师的讲述和抱怨,我觉得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存在以下状况:
1.惧怕心理严重
学生们总以为阅读是很难的事,这更多表现在考试或平时做阅读类练习,大多数学生看到题后的第一感觉是害怕,哪怕是再简单的,总觉得自己不会,或者是自己理所应当不会,好像阅读是学习好的学生才会的。这尤其表现在很多“后进生”的身上,他们的这种害怕,导致了他们有时候可能会做的题也放过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成绩怎么也提不高!
2.阅读时不认真思考
这可能是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个明确的目的,不知道该从文章中读出些什么。即便有时候老师布置了阅读的要求,他们阅读时,也不去认真思考,只是老等着老师和同学公布正确的答案,然后再一写就行了。这种“等、靠、记”的思想,使得好多人最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哪怕自己有独到的看法,也任由其埋没,变得没有独立的思想,只会随波逐流!而在阅读方面,也永远不可能有进步!
3.对阅读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好读书”了
就拿我现在所教的这个班来说吧,除了几个同学喜欢读书,其他的同学只是在应付老师布置的差事,没有从心底里爱上阅读。更别提是自觉、积极、主动地去读了,他们好像对阅读都没有充分的认识,不太明白阅读的好处。
4.缺乏必要的课外读物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虽然学校也有图书室,但藏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量,加上图书质量和内容的限制,孩子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家庭这一块,好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还有好多家庭经济不宽裕的,也不能尽量满足孩子们的要求。有些孩子恐怕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多读”又从何谈起呢?
5.学校及班级阅读氛围不浓厚
我们学校缺乏读书的氛围,大多数的孩子们的课余时间都是在追逐嬉闹中度过的,很少有人把时间花在读书上,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组织,缺乏这方面的指导。
鉴于以上这些方面的严峻形势,我觉得要想培养孩子们阅读的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消除学生对阅读的恐惧心理
首先,在孩子们阅读的时候,不要提过多、过高的要求,尽量让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不强加限制和指定,只要是能让他们有所收获的书,都可以读。在阅读时,阅读的程度要由简到难,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多选择一些童话、寓言等有意思的内容让他们读或读给他们听。每天开放一个让孩子们表现自己阅读水平的窗口,利用早自习让他们向别人推荐好的词、句、段、篇,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为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打下基础。
2.在班级中营造一个“比、争、赶、超”的阅读氛围
班级中自我开始,一人一周制订一定的阅读量,再采取一些办法予以检查,对完成得好的学生予以精神鼓励,既在班级中树立了榜样,让榜样去影响更多的人,又让孩子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自觉地去阅读。
3.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孩子们推荐读物
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给孩子们推荐朗读鲁迅先生的其他著名文章;学习《月光曲》时,推荐孩子们欣赏著名的一些乐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4.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1)专栏介绍,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由学生小组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所办的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所学的课文。
(2)专题讲座。根据“课外书屋”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采取讲座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5.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
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每周一篇。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的写作材料。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相信把以上几点措施付诸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班上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的这个状态将会有所改变,而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这个目标也终将会实现!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小学5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