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起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 ,传递、复制、再生产社会文化是学校课程唯一不变的使命。在课程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锁定现象。它造成了课程应具有的自在的文化品性及其所必然引发的内在的、独立的价值标准与宗旨的消解。课程成了现实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它具有诠释、粉饰及原样传递的职责 ,却无反思、批判、创新的品质。学校教育的工具品性、灌输与训练机制、教育教学理论的学术品质等 ,都是课程文化锁定现象所造成的文化性缺失的必然结果。揭示课程文化性缺失的病理表征 ,是使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的重要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