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是今后农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已有的研究表明,能人效应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农村能人现象本身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农村能人在农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不同类型的能人对集群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能人效应的扩散问题。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农村能人;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47-03
帕累托认为:“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中,必然有极少数人比另一些人更有能力,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从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人便是社会的精英。”就农区而言,帕累托所认为的“社会精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能人”。由于农村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农村能人对于农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效率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今后农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能人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能人效应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农业产业集群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综合以往的文献,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以传统农业为中心,由相互联系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大量的专业农户以及市场等主体所形成的网络集合体。结合农区的实际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发展较好的农区仍处于集群的初步形成阶段,其特点是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网络效应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而目前的“一村一品”与“一镇一业”就是这种集群的典型形式。
(二)农村能人
农村能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农村中率先发展生产经营并发家致富的那一部分人的称谓,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确切的认定。本文把农村能人界定为:农村中有一定经济、技术才能,以从事农业和为农服务为主,在群众中有一定号召力和感召力,能影响和带动部分或全体村民的人。其特点:一是农村能人由于其非凡的致富本领和创业精神而成为地方的经济精英,因此,对普通农户具有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以从事种、养、加、运、销等农业和为农服务活动为主,根据农村能人在产业结构链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术能人、营销能人和创业能人。
二、能人现象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
农村能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是村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那么,为什么能人对农区发展的作用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把农村能人推到了村域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地位?这需要从农村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方面来分析。
(一)农户自身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效率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作为集群主体的农户必然区别于传统的农户。后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生产经营较为封闭,一般都能独立完成农业生产过程,“小而全”是他们生产的特点,维持生计也是他们生产的主要目的。而作为集群主体的农户,由于其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小而专”是其从事生产的特征,为满足市场而生产也随之成为他们生产的主要目的。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使得任何投资行为都存在着风险。而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且农产品的生产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时间上的间隔,因此,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通过对能人生产经营行为的模仿,普通农户可以间接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方面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不确定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户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能人的带动。
(二)农村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
农村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在家族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与特定的制度和历史文化有关的。家族制度和儒家文化是这一社会关系形成的历史根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家”是最核心、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观念。人们对家族的认同大大超过了对社会和各类其他正式社会组织的认同,家族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信任关系,家族血缘关系也成为潜在的社会原则。而儒家思想是一套由仁、义、礼所构成的道德准则,这套规范人与人相处之道的伦理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信任又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更具备确定性,因此,在这两者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是较为持久和稳定的。这一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了能人愿意带动普通农户的发展,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种关系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交易成本。
三、能人与集群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理论上需要经过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户企业化3个过程。这3个过程分别对应于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诞生、发展和成熟3个阶段。而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都离不开能人的带动作用,且不同的能人类型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能人效应的扩散也存在着区别。
(一)技术能人
在农业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技术能人的存在是集群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技术能人可分为种植型能人和养殖型能人。由于采用了相对先进的技术,种植、养殖了市场需求较高的农产品,他们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技术能人通过邻里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普通农户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而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模仿是很容易能实现的。一方面,农业生产是以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技术的掌握对农户来说都是不成问题的。另一方面,资本条件通常也是阻碍模仿的一个内在因素。而农业是一个进入门槛较低的产业,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规模和资本的要求都不高。因此,能人的示范效应一旦产生,就会导致周围农户大量的模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集群发展的初期,好的项目,技术能人的带动对普通农户的发展尤其重要。
同时,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类型的能人效应的扩散。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民对于新技术往往比较容易掌握。因此,这个阶段,能人与普通农户的关系亲疏问题对能人效应的扩散影响较小,而普通农户自身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人效应的扩散。如农户自身的家庭劳动力情况、拥有土地的数量以及农户对新技术的感兴趣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能人效应的扩散,影响到农户是否会进行专业化生产。所以,这个阶段的能人效应扩散是呈放射状的,那些对技术能人所带来的新项目较感兴趣的且具备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户往往成为能人效应扩散的积极响应者。
这一阶段普通农户通过模仿实现专业化生产,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使得生产要素都向这一区域集聚,实现了区域层次上的规模化。规模化生产所形成的外部经济效应降低了单个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从而为集群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营销能人
在集群萌芽阶段,技术能人带动了大量农户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但是,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时间上的间隔,且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较小,因此,专业化生产存在着产品销售的风险。而农户抵御这个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往往限制了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营销能人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集群发展的助推器,营销能人对农户带动作用对于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通常,营销能人的市场意识较强,对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很熟悉,所以,他们的出现能很好地解决农户产品的销售难题,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在集群的发展阶段,由于普通农户和营销能人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利益成为影响两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影响了能人效应的扩散。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的同质性,因此,产品质量较好的农户往往受到营销能人的青睐,而产品质量较差的农户只能低价出售或者自己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另一方面,一部分营销能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进行农产品收购的时候尽量压低收购价格,造成普通农户利益的损失,并加剧他们之间的竞争。因此,农户与能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在影响能人效应扩散的同时影响了集群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成立合作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合作社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保护农民和农业利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作社有利于化解普通农户和营销能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得能人能够较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牛若峰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营销能人的出现为农户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引导农户进行批量生产,因此,营销能人的带动作用为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创业能人
随着集群的发展,产业链开始向纵向配套延伸和横向关联拓展。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包括前期的产品培育,如育种、育苗等,以及后期的成熟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生产。伴随着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运输、销售等横向配套产业也将逐步得到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导致龙头企业的出现。龙头企业是以产品的加工、经销和批发为主,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而农村中的创业能人往往成为龙头企业的创始人,他们一开始的经营规模并不一定很大,但随着资本和经验的积累,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引进,企业就会慢慢成长,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也逐步增强,最终成为能够带动整个村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这一阶段,创业能人对集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人对普通农户的带动。这个带动作用需要建立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之上。只有频繁的交易才能形成彼此的信任,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然而,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机构之间的交易次数少,而且农产品不需加工可直接消费的特点增加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些都使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从而造成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未能得到真正发挥。另一方面,能人对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的带动,这一带动作用也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农户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能人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问题决定了能人效应的扩散。这个阶段的能人效应是按照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扩散的,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扩散,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扩散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重要的概念。“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由血缘(或家族)、地缘及人情等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个人是网络中的结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三者呈现一定的差序格局,即在各种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家族(家庭)关系,即血缘和亲缘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能人与农户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彼此信任的基础,因而为能人效应提供了扩散的路径。而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了能人效应扩散的强度。
创业能人通过创办企业以及对普通农户的带动,成为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同时,创业能人通过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的带动为农户实现企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农户企业化,一方面改变了农户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农业产业链也有助于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能人对集群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当能人与普通农户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时,能人带动作用的大小不仅受到能人示范效应的影响,更受制于能人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增强能人扩散效应的关键。当然,在强调能人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因素,如农产品的特点、农区自身的发展环境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等。
(责任编辑:凡夫)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彭广荣.培养发展农村经济的排头兵[J].广西右江民族师范学报,2004,17(02).
[3] 周雪松.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07).
[4]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05).
[5]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农村能人;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47-03
帕累托认为:“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中,必然有极少数人比另一些人更有能力,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从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人便是社会的精英。”就农区而言,帕累托所认为的“社会精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能人”。由于农村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农村能人对于农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效率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今后农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能人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能人效应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农业产业集群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综合以往的文献,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以传统农业为中心,由相互联系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大量的专业农户以及市场等主体所形成的网络集合体。结合农区的实际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发展较好的农区仍处于集群的初步形成阶段,其特点是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网络效应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而目前的“一村一品”与“一镇一业”就是这种集群的典型形式。
(二)农村能人
农村能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农村中率先发展生产经营并发家致富的那一部分人的称谓,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确切的认定。本文把农村能人界定为:农村中有一定经济、技术才能,以从事农业和为农服务为主,在群众中有一定号召力和感召力,能影响和带动部分或全体村民的人。其特点:一是农村能人由于其非凡的致富本领和创业精神而成为地方的经济精英,因此,对普通农户具有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以从事种、养、加、运、销等农业和为农服务活动为主,根据农村能人在产业结构链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术能人、营销能人和创业能人。
二、能人现象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
农村能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是村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那么,为什么能人对农区发展的作用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把农村能人推到了村域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地位?这需要从农村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方面来分析。
(一)农户自身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效率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作为集群主体的农户必然区别于传统的农户。后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生产经营较为封闭,一般都能独立完成农业生产过程,“小而全”是他们生产的特点,维持生计也是他们生产的主要目的。而作为集群主体的农户,由于其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小而专”是其从事生产的特征,为满足市场而生产也随之成为他们生产的主要目的。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使得任何投资行为都存在着风险。而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且农产品的生产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时间上的间隔,因此,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通过对能人生产经营行为的模仿,普通农户可以间接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方面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不确定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户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能人的带动。
(二)农村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
农村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在家族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与特定的制度和历史文化有关的。家族制度和儒家文化是这一社会关系形成的历史根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家”是最核心、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观念。人们对家族的认同大大超过了对社会和各类其他正式社会组织的认同,家族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信任关系,家族血缘关系也成为潜在的社会原则。而儒家思想是一套由仁、义、礼所构成的道德准则,这套规范人与人相处之道的伦理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信任又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更具备确定性,因此,在这两者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是较为持久和稳定的。这一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了能人愿意带动普通农户的发展,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种关系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交易成本。
三、能人与集群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理论上需要经过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户企业化3个过程。这3个过程分别对应于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诞生、发展和成熟3个阶段。而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都离不开能人的带动作用,且不同的能人类型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能人效应的扩散也存在着区别。
(一)技术能人
在农业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技术能人的存在是集群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技术能人可分为种植型能人和养殖型能人。由于采用了相对先进的技术,种植、养殖了市场需求较高的农产品,他们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技术能人通过邻里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普通农户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而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模仿是很容易能实现的。一方面,农业生产是以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技术的掌握对农户来说都是不成问题的。另一方面,资本条件通常也是阻碍模仿的一个内在因素。而农业是一个进入门槛较低的产业,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规模和资本的要求都不高。因此,能人的示范效应一旦产生,就会导致周围农户大量的模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集群发展的初期,好的项目,技术能人的带动对普通农户的发展尤其重要。
同时,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类型的能人效应的扩散。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民对于新技术往往比较容易掌握。因此,这个阶段,能人与普通农户的关系亲疏问题对能人效应的扩散影响较小,而普通农户自身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人效应的扩散。如农户自身的家庭劳动力情况、拥有土地的数量以及农户对新技术的感兴趣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能人效应的扩散,影响到农户是否会进行专业化生产。所以,这个阶段的能人效应扩散是呈放射状的,那些对技术能人所带来的新项目较感兴趣的且具备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户往往成为能人效应扩散的积极响应者。
这一阶段普通农户通过模仿实现专业化生产,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使得生产要素都向这一区域集聚,实现了区域层次上的规模化。规模化生产所形成的外部经济效应降低了单个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从而为集群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营销能人
在集群萌芽阶段,技术能人带动了大量农户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但是,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时间上的间隔,且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较小,因此,专业化生产存在着产品销售的风险。而农户抵御这个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往往限制了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营销能人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集群发展的助推器,营销能人对农户带动作用对于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通常,营销能人的市场意识较强,对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很熟悉,所以,他们的出现能很好地解决农户产品的销售难题,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在集群的发展阶段,由于普通农户和营销能人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利益成为影响两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影响了能人效应的扩散。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的同质性,因此,产品质量较好的农户往往受到营销能人的青睐,而产品质量较差的农户只能低价出售或者自己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另一方面,一部分营销能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进行农产品收购的时候尽量压低收购价格,造成普通农户利益的损失,并加剧他们之间的竞争。因此,农户与能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在影响能人效应扩散的同时影响了集群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成立合作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合作社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保护农民和农业利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作社有利于化解普通农户和营销能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得能人能够较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牛若峰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营销能人的出现为农户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引导农户进行批量生产,因此,营销能人的带动作用为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创业能人
随着集群的发展,产业链开始向纵向配套延伸和横向关联拓展。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包括前期的产品培育,如育种、育苗等,以及后期的成熟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生产。伴随着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运输、销售等横向配套产业也将逐步得到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导致龙头企业的出现。龙头企业是以产品的加工、经销和批发为主,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而农村中的创业能人往往成为龙头企业的创始人,他们一开始的经营规模并不一定很大,但随着资本和经验的积累,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引进,企业就会慢慢成长,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也逐步增强,最终成为能够带动整个村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这一阶段,创业能人对集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人对普通农户的带动。这个带动作用需要建立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之上。只有频繁的交易才能形成彼此的信任,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然而,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机构之间的交易次数少,而且农产品不需加工可直接消费的特点增加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些都使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从而造成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未能得到真正发挥。另一方面,能人对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的带动,这一带动作用也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农户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能人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问题决定了能人效应的扩散。这个阶段的能人效应是按照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扩散的,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扩散,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扩散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重要的概念。“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由血缘(或家族)、地缘及人情等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个人是网络中的结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三者呈现一定的差序格局,即在各种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家族(家庭)关系,即血缘和亲缘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能人与农户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彼此信任的基础,因而为能人效应提供了扩散的路径。而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了能人效应扩散的强度。
创业能人通过创办企业以及对普通农户的带动,成为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同时,创业能人通过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的带动为农户实现企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农户企业化,一方面改变了农户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农业产业链也有助于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能人对集群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当能人与普通农户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时,能人带动作用的大小不仅受到能人示范效应的影响,更受制于能人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增强能人扩散效应的关键。当然,在强调能人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因素,如农产品的特点、农区自身的发展环境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等。
(责任编辑:凡夫)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彭广荣.培养发展农村经济的排头兵[J].广西右江民族师范学报,2004,17(02).
[3] 周雪松.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07).
[4]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05).
[5]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