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的20世纪国际史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和对峙背后的相互依赖和全球意识
  
  自国际(关系)史学科产生以来,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特别是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中心。关于20世纪国际史的标准叙事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开始,然后是大战、凡尔赛的和平、大危机和法西斯的崛起、二战、冷战的起源、冷战时期的热战、美苏缓和与冷战的结束。这一基于现实主义国际观念的标准叙事,把国家置于国际关系的中心,解释“国家间冲突”成为学者的主要任务,而其他国际事态要么不在学者的视野之内,要么被放在战争起源的框架内加以理解,从而丧失自身的意义。解释20世纪国际史的这种传统范式,在国家间冲突主导国际关系的冷战时代,无疑具有其正当性,也使国际关系史成为“显学”。但是这种传统的国际史叙事把国家行为,特别是国家间的冲突置于优先与核心地位,实际上无视20世纪国际关系其他方面的重大发展,极大地遮蔽了人们的认识。
  20世纪不仅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二战和冷战,经历了美苏之间的核对峙和意识形态对抗,同时也见证了诸多国际组织的成长、各种团体和个人促进国际相互理解与和平的努力。在战争硝烟和对峙仇恨的背后,是相互依赖的加深和全球意识的成长。而这些在20世纪国际史著作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特别是当代,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削弱,影响国际事务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大事态是全球化,而不再是民族国家或民族国家集团之间争夺权力与利益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民族国家为中心,主要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国际史叙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人们需要新的国际史叙事模式,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国际事务,特别是全球化现象。
  
  20世纪后期最引人瞩目的事态之一
  
  哈佛大学人江昭教授的《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刘青、严子龙、李静阁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20世纪国际史的范式。该书关注的不是民族国家的行为,不是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而是非国家行为体即国际组织自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的活动。该书作者入江昭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退休前曾担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和美国历史协会主席。这位“非同寻常的天才史学家”(费正清语)在书中把国际组织分为两类: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前者包括那些国家之间通过正式的协定建立的、代表其相应政府的机构”,而后者是指“自愿的非政府、非赢利、非宗教、非军事的团体”。他在书中论证说,国际组织与民族国家共同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尽管国家追求安全、市场、荣耀等国家利益,并导致了战争和冲突,国际组织自19世纪末以来却积极从事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人道主义救援、扩大发展援助、保护环境和捍卫人权的活动,促进了人类团结互助与相互依赖意识,对20世纪人类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世纪国际舞台上的核心事态与其说是热战与冷战,还不如说是国际组织带来的不断加深的国际互动网络和全球共同体的兴起,至少后者与前者同等重要。
  从第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基督教青年会世界联盟(World Alliance of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s)于1855年成立起,国际组织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获得空前的发展。据国际组织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的统计,在1909年,世界上的国际组织共有213个,其中非政府组织有176个,政府间组织有37个。到2000年,国际组织的数量已达53821个;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已达47098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则有6742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占国际组织的87.48%。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问题、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被视为第三种国际政治力量,是全球市民社会兴起的标志。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的爆炸性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生态,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国际关系中最引人瞩目的事态之一,其“对20世纪后期的意义相当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19世纪后期的意义”。
  
  这位“非同寻常的天才史学家”的看法
  
  国际组织在当代人类生活和国际政治中如此重要,历史学家无疑有责任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以及追寻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但是,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国际关系学者研究国际组织,冷战结束后,对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的全球治理问题的研究更是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显学,可是直至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没有历史学家关注国际组织的问题。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与其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严重程度形成鲜明的反差。有鉴于此,入江昭以其一贯的对学术前沿和新的学术生长点的敏锐把握能力,开始从历史的视角对国际组织进行研究,“以国际组织、而不是民族或国家为分析的单位”,“重新阐释世界现代史”。
  从人江昭给我们提供的观察和研究20世纪国际史的新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但却长期被忽视的力量、事件和事态,同时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态也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国际组织过去通常被认为是促进国家利益的手段,但是在人江昭看来,国际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了跨国性的关切并进而加强了人类全球范围内的相互依存意识”。20世纪30年代通常被认为是极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的年代,但入江昭指出,其实“在30年代国际主义的精神从来没有消失”,“全球意识由于非国家行为体为维护一个世界的理念而做出的英勇行动得以幸存”。从以冷战为中心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50年代无疑是地缘政治冲突极度紧张的年代,但是,入江昭告诉我们,实际上在50年代还存在很多“其他与冷战无关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球化。“50年代全球化是比地缘政治现实更具渗透力的力量,在冷战之外,它推动了一系列的发展”,其中包括欧洲一体化进程、活跃的国际组织的活动和非殖民化运动。这些都与冷战无关,或主要不是由美苏之间的对抗来驱动的。特别是“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比以前更加活跃”,“它们试图将世界从一个两极化的分裂状态转向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它们的大部分活动都与大国政治无关,但是它们对世界各地繁荣与福祉的影响却并不亚于冷战”。入江昭还提出,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审视。战后国际关系的转折并非发生在90年代末冷战的逐渐结束,而是开始于70年代世界事务的新变化,包括美中以及美苏关系的缓和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纳入国际共同体中,东西方人员和信息交流的增多,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等。这些新变化导致世界各个地区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整合在一起”,“国际关系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入江昭这一系列新解释尽管不会得到所有学者的赞同,但却是发人深思的,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20世纪国际关系的历史,从而发现新的史实和意义。
  
  为理解和应答全球化而书写历史的典范
  
  《全球共同体》不仅为历史学者提供了新的关于国际组织的丰富知识和观察20世纪国际史的崭新视角,同时也为研究国际组织的社会科学家提供了历史的视野,因而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尽管作者作为一个坚定的文化国际主义者,对国际组织的作用过于乐观,但该书的价值是勿庸置疑的。它启发我们去思考:历史学者如何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和灵感,如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实现学术创新,归根结底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原创性研究回答人类面临的问题。《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得好:“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全球共同体》就是一位杰出历史学家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答我们时代的新问题——全球化而书写的历史著作的典范。
其他文献
陨灭的美国梦    9月6日,纽约。尽管距离美国中期选举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但各种造势活动、竞选广告早已铺天盖地而来,民主党与共和党都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在这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最关键的中期选举”中,美国国会众议院所有席位和参议院1/3席位、以及37个州的州长将改选。这一天,乔·克莱恩,这名《时代》周刊的老牌记者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上摄影师,开车上路了。克莱恩曾经撰写过一部描绘克林顿第一次
任期过半,处处碰壁,艰辛备尝;变革之心不改,后半段成為成败关键。    2010年5月20日,马英九执政整两年。  5月19日,马英九召开执政两周年记者会,以“大步向前,开创黄金十年”为题,向岛内人民做出“期中总结”,其中,有施政成果,有未来愿景,也有对这两年施政的检讨。从马英九体貌上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出他在这两年中的操劳,以及遭遇的艰辛。龙应台女士曾慨叹:“可怜的马英九!”这是一个识马者内心深处
对美国人来说,从圣诞节到新年,是一年中最兴奋的时节,英文里把这段时间大致叫作节日季(holiday season)而2008年的节日季,虽然圣诞树上的彩灯依然和往年一样绚烂,但是眼下经济的不景气还是或多或少地给它投下一抹阴影      经济紧缩,礼物也“缩水”    一位在纽约曼哈顿生活了九年的邻居告诉笔者,家人邻居朋友相互赠送礼物是圣诞节非常重要的部分前些年经济情况比较好,每个人都在圣诞节收获礼
9月12日星期日阴有阵雨亚洲的“魅力”与“灵魂”    马来西亚国家馆日让人轻松愉快。  马来西亚代表团团长是国家旅游部部长“拿督斯里”黄燕燕女士。“拿督斯里”是马来西亚一种等级很高的封衔,只有少数对国家有贡献的杰出人士被封“拿督”,又只有少数“拿督”一生中能有机会被封衔“拿督斯里”。黄燕燕女士是华裔,中文十分流利。  黄燕燕女士原本是位医生,她称自己是一个工作得很快乐的人。这一点我能真切感受到,
“你们中国自古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小广场,很可惜,到现在也没有……”     Place诱发的滑稽感    旅居巴黎多年,对法语中的一个空间名词——“广场”(Place),觉得有点蹊跷。法国人不仅把阔大的八公顷面积的协和广场叫Place,还把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弹丸之地也叫Place,滑稽!  有一次我与法国汉学家朋友索菲相聚,向她请教,她说:“Place,没有广袤的意思,也没有窄小的含义,是你们翻译有问
今年6月,四名俄罗斯外交官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绑架并被杀害。这一事件激起了俄罗斯人的强烈愤慨,普京总统随即命令特工部门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搜寻并消灭凶手。7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先后通过了反恐法修正案,同意总统动用特工人员和特种部队到境外实施反恐行动。这意味着俄罗斯继美国、以色列之后,走上了一条不惜用任何手段保护海外公民的道路,特工人员重新获得了苏联时期的境外追杀权力。  其实,此次由于外
历史学是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    作为学历史的人,我总感觉,正如一个人有性格,一个民族有“国民性”一样,一个国家的历史学大概也有特定的性格或者气质,尽管探究和状述某国历史学的性格气质与对国民性的研究一样,都是一件犯难冒险之事。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我又总感觉到,小亚瑟施莱辛格的《生命力中心:自由的政治》很能体现美国历史学的秉性气质的某些方面。  关于美国历史学的秉性气质,这样一种总体观察应该是大致
美国大选永远充满“意外”。  “奥巴马旋风”在减弱,佩林的“明星效应”和外交考验使得麦凯恩有了机会。    2007年2月,当奥巴马宣布竞选美国总统时,其单薄的履历表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七年州议员、三年联邦参议员的政治生涯——和华盛顿政坛众多资深人士相比,奥巴马就像一个黑人“小毛孩”。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资历的非洲裔美国人,抓住了时代要求变革的脉搏,激起了民众的政治热情,最终打败为竞选总统苦
沸沸扬扬,闹闹哄哄的五都选举(台湾五个直辖市市长、市议员、村里长选举)终于尘埃落定。国民党保住台北、新北和台中三市执政权,民进党依旧掌控高雄市和台南市,席次并无变化。但与之前的历次选举相比,五都选举还是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之处。    “蓝天绿地”大格局未变   但蓝消绿长势头凶猛    自2000年以来,台湾形成民进党在南台湾称雄、国民党在北台湾占优的格局,人们形象化地称之为“蓝天绿地”。此
流血的夏天    9月11日,和世界上所有的穆斯林一样,居住在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伊斯兰教徒迎来了盛大的开斋节。他们聚集在一起,在凉爽的秋风中虔诚地祷告,斯利那加沉浸在一片祥和中,只有在各个路口严阵以待的军警让人感到了这个开斋节的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开斋节的祷告甫一结束,成千上万名年轻示威者便冲上街头,“滚吧,印度,滚回去!”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焚烧了警察驻地、警局办公室和政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