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举,也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高校要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就必须选好干部、管好干部、用好干部。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就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原则、改革的重点、改革的具体实践层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高校干部选拔任用 改革措施 制度建设
一、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管党,既要管好党员,又要管好干部。党管干部,一是由党的组织部门来实施干部的选拔、考察、日常监督;二是由各级党委决定干部的任用;三是党对使用干部和干部履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党管干部是对干部工作实行领导和对干部队伍进行管理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2.“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就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终究要耽误甚至败坏党的事业。德的核心是党性。总体来说,高校干部的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由于高校干部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党性修养、工作作风方面有所不足。才能方面不易出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德的方面。因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很重要的原则。
3.“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里都有明确要求,它有利于开阔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有利于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促进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贯彻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保证选人用人质量;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干部选拔任用的不正之风。
4.“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原则。干部工作科学化,要求我们按照干部成长规律、干部管理工作规律做好工作,做到干部工作方法、制度、理论的科学化;干部工作民主化,强调干部工作拓宽民主渠道,在选人用人的全过程贯彻民主的思想;干部工作制度化,就是强调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促进制度的创新,并强化制度的落实,注重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性。
二、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点
1.注重提高民主推进质量,探索干部提名推荐新方式。提名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是确保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在具体实践中,提名的过程就是体现民主的过程,往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每个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造成受人际关系影响,可能出现推荐失准的现象;二是民主推荐后计票的方法上存在不足,可能会造成简单以票取人的现象。针对此情况,可以完善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推荐、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随机问卷推荐全方位推荐的方式,并分别按一定的权重计分,确定考察对象。这种提名推荐方式虽然在操作上会增加一些程序和工作量,但可以从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扩大民主,民主推荐可以得到体现,防止和克服简单的以票取人,从而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2.注重考量干部的德,探索改进干部信息采集新路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以德为先,对于选拔任用干部,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说群众对少数领导干部有意见,主要还是德的方面要多一些。对于干部德的考察,往往也是很大的难题。在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中,德的评价可以采取逆向评价方式,民主测评票中可以列出干部队伍中经常存在的不良行为选项,由参加测评的干部群众对每名人选是否存在这些行为及程度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评价,测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这样做一有利于了解掌握干部在关键时刻对待个人利益问题上的现实表现,便于组织部门深入了解干部的德;二有利于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针对性,真正把干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三能直观地体现有问题的干部存在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积极健康的识人、用人导向。
3.注重考察环节,探索干部考察评价新手段。如何准确考察干部,是当前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难点。从实践过程看,谈话了解、查阅档案、外围调查是干部考察的主要方式,但这些方式已过时陈旧,难以全面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量化的考察指标比较难制定,因此造成定性考察多、量化考察少,对人选个性的深入了解难以深入,不好做到准确“画像”,最终的考察结果也难以适应科学选拔任用干部的需要。为此,可以采取多方位评价的手段,在测评票中增加向外交流、留任现职、提拔任职、降职免职等选项,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测评,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评对象的情况,作为选拔作用的参考。同时,尽可能用谈话人原汁原味的语言撰写考察材料,准确勾勒考察对象的“长短肥瘦”,从而看了考察材料就能知道被考察人的特点。
三、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
多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推进干部竞争上岗、定期交流、考核激励等工作制度,不断促进学校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大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学校党委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干部日常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学校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逐步采用差额考察的方式确定任用人选。在考察中全面了解考察人选的工作业绩、适岗能力、综合素质,有的重要岗位考察谈话甚至超过50人次,在对比差额考察人选各自优势、不足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人选建议方案。学校处级领导干部任免经校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其中正处级干部的任免实行票决制),科级干部任免经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公开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和差额考察等方式的推行,虽然使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扩大了选人视野,增加了干部工作透明度,提高了选人用人工作的公信力。 2.坚持把握后备干部遴选和管理的程序及标准,为学校发展提供质量过硬、数量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学校党委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下发了《南京理工大学校、处两级后备干部工作实施办法》,对后备干部的资格条件、遴选、培养与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严格把握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资格审查、组织考察、常委会审定的遴选程序,对处级干部按照正职职数1∶2、副职职数1∶1的比例进行遴选,充分考虑队伍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要素,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对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新发现的优秀人才,适时提拔已成熟的后备干部。学校党委将校内挂职锻炼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完成日常工作和承担专项任务相结合,制定实施了《南京理工大学后备干部培养实施方案》、《南京理工大学干部和教师校内挂职锻炼办法》,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自2011年实施以来累计选派锻炼达60人次。通过采用机关干部到学院或直属单位挂职、一线教学科研人员或直属单位干部到机关部门挂职等形式,既有利于后备干部的多类型岗位培养,又有利于学院、直属单位与机关部门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广大后备干部在多个岗位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同时,学校定期组织专家讲座、校内外培训班、在线学习等教育培训活动,切实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
3.坚持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处级领导干部考核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党委不断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2012年专门组织修订并印发《南京理工大学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对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在考核中坚持把处级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结果与其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相结合,将考核评优向在学校中心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个人倾斜,从干部年度述职、民主测评、同级互评、领导评价等多角度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干部年度考核等级。学校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着力形成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科学发展、群众公认、鼓励创新的正确用人导向。
4.坚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从多角度提高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党委努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坚持以制度规范工作、以制度加强培训、以制度保障实效。近年来,制定了《2009—2013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共南京理工大学委员会党校工作暂行办法》、《南京理工大学干部在线学习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有效促进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培训主题和重点,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的关系,牢牢把握“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坚持以中层干部为主体,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培训。另外,学校还积极拓宽校外培训渠道,联合八所在宁高校委派江苏省委党校每年开办两期高校党政干部培训班,2010年以来总计选派了近100名处级领导干部参训。2011年以来先后选派60余名处级、科级干部赴境外培训,2011年学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设了“南京理工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201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些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干部培训的内容,增强了干部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怎样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关键词: 高校干部选拔任用 改革措施 制度建设
一、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管党,既要管好党员,又要管好干部。党管干部,一是由党的组织部门来实施干部的选拔、考察、日常监督;二是由各级党委决定干部的任用;三是党对使用干部和干部履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党管干部是对干部工作实行领导和对干部队伍进行管理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2.“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就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终究要耽误甚至败坏党的事业。德的核心是党性。总体来说,高校干部的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由于高校干部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党性修养、工作作风方面有所不足。才能方面不易出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德的方面。因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很重要的原则。
3.“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里都有明确要求,它有利于开阔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有利于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促进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贯彻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保证选人用人质量;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干部选拔任用的不正之风。
4.“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原则。干部工作科学化,要求我们按照干部成长规律、干部管理工作规律做好工作,做到干部工作方法、制度、理论的科学化;干部工作民主化,强调干部工作拓宽民主渠道,在选人用人的全过程贯彻民主的思想;干部工作制度化,就是强调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促进制度的创新,并强化制度的落实,注重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性。
二、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点
1.注重提高民主推进质量,探索干部提名推荐新方式。提名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是确保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在具体实践中,提名的过程就是体现民主的过程,往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每个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造成受人际关系影响,可能出现推荐失准的现象;二是民主推荐后计票的方法上存在不足,可能会造成简单以票取人的现象。针对此情况,可以完善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推荐、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随机问卷推荐全方位推荐的方式,并分别按一定的权重计分,确定考察对象。这种提名推荐方式虽然在操作上会增加一些程序和工作量,但可以从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扩大民主,民主推荐可以得到体现,防止和克服简单的以票取人,从而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2.注重考量干部的德,探索改进干部信息采集新路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以德为先,对于选拔任用干部,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说群众对少数领导干部有意见,主要还是德的方面要多一些。对于干部德的考察,往往也是很大的难题。在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中,德的评价可以采取逆向评价方式,民主测评票中可以列出干部队伍中经常存在的不良行为选项,由参加测评的干部群众对每名人选是否存在这些行为及程度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评价,测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这样做一有利于了解掌握干部在关键时刻对待个人利益问题上的现实表现,便于组织部门深入了解干部的德;二有利于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针对性,真正把干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三能直观地体现有问题的干部存在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积极健康的识人、用人导向。
3.注重考察环节,探索干部考察评价新手段。如何准确考察干部,是当前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难点。从实践过程看,谈话了解、查阅档案、外围调查是干部考察的主要方式,但这些方式已过时陈旧,难以全面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量化的考察指标比较难制定,因此造成定性考察多、量化考察少,对人选个性的深入了解难以深入,不好做到准确“画像”,最终的考察结果也难以适应科学选拔任用干部的需要。为此,可以采取多方位评价的手段,在测评票中增加向外交流、留任现职、提拔任职、降职免职等选项,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测评,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评对象的情况,作为选拔作用的参考。同时,尽可能用谈话人原汁原味的语言撰写考察材料,准确勾勒考察对象的“长短肥瘦”,从而看了考察材料就能知道被考察人的特点。
三、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
多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推进干部竞争上岗、定期交流、考核激励等工作制度,不断促进学校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大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学校党委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干部日常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学校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逐步采用差额考察的方式确定任用人选。在考察中全面了解考察人选的工作业绩、适岗能力、综合素质,有的重要岗位考察谈话甚至超过50人次,在对比差额考察人选各自优势、不足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人选建议方案。学校处级领导干部任免经校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其中正处级干部的任免实行票决制),科级干部任免经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公开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和差额考察等方式的推行,虽然使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扩大了选人视野,增加了干部工作透明度,提高了选人用人工作的公信力。 2.坚持把握后备干部遴选和管理的程序及标准,为学校发展提供质量过硬、数量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学校党委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下发了《南京理工大学校、处两级后备干部工作实施办法》,对后备干部的资格条件、遴选、培养与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严格把握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资格审查、组织考察、常委会审定的遴选程序,对处级干部按照正职职数1∶2、副职职数1∶1的比例进行遴选,充分考虑队伍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要素,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对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新发现的优秀人才,适时提拔已成熟的后备干部。学校党委将校内挂职锻炼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完成日常工作和承担专项任务相结合,制定实施了《南京理工大学后备干部培养实施方案》、《南京理工大学干部和教师校内挂职锻炼办法》,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自2011年实施以来累计选派锻炼达60人次。通过采用机关干部到学院或直属单位挂职、一线教学科研人员或直属单位干部到机关部门挂职等形式,既有利于后备干部的多类型岗位培养,又有利于学院、直属单位与机关部门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广大后备干部在多个岗位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同时,学校定期组织专家讲座、校内外培训班、在线学习等教育培训活动,切实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
3.坚持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处级领导干部考核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党委不断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2012年专门组织修订并印发《南京理工大学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对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在考核中坚持把处级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结果与其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相结合,将考核评优向在学校中心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个人倾斜,从干部年度述职、民主测评、同级互评、领导评价等多角度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干部年度考核等级。学校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着力形成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科学发展、群众公认、鼓励创新的正确用人导向。
4.坚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从多角度提高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党委努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坚持以制度规范工作、以制度加强培训、以制度保障实效。近年来,制定了《2009—2013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共南京理工大学委员会党校工作暂行办法》、《南京理工大学干部在线学习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有效促进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培训主题和重点,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的关系,牢牢把握“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坚持以中层干部为主体,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培训。另外,学校还积极拓宽校外培训渠道,联合八所在宁高校委派江苏省委党校每年开办两期高校党政干部培训班,2010年以来总计选派了近100名处级领导干部参训。2011年以来先后选派60余名处级、科级干部赴境外培训,2011年学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设了“南京理工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201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些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干部培训的内容,增强了干部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怎样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