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老课文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故事并不难,但体会毛主席挖井为民造福的“恩情”,从而生发崇敬之情,是比较困难的。怎么才能突破难点呢?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语、空白之处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让“恩情”乘着想象的翅膀飞进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并生根发芽。
一、 紧扣“很远”,苦中孕“恩”
课文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讲“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乡亲们喝水的艰辛。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重点词“很远”,让学生展开想象。
师: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是怎么喝水的?
生: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很远”有多远,你走过很远的路吗?
生:有一次,我跟奶奶放学走回家。我的家就在斜对面的小区,我们却走了很久,脚都酸了,书包还是让奶奶背的呢!
生:上次,我和妈妈从大超市走回家,走得我满头大汗,直喘气。
师:你们都以为自己走得很远,其实你们走的路程不算远,乡亲们挑水比你们远多了,“很远”猜猜有多远?
生:可能要翻过一座山,我老家很远就是要翻山的。
师:是啊,可能要翻过一座山。
生:我还知道山上是没有路的,很难走的。
生:我还想到,他们回来时还要挑着很重的水呢。
师:山路崎岖,肩挑重担,真累啊!
生:他们走路还要小心一点,不能让水洒了。不然,白辛苦了。
生:乡亲们吃水真是太辛苦了!
生:他们太需要一口井了!
“很远”有多远,对于生活在当今的学生来说,概念是模糊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很远”一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感悟老百姓挑水不但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是肩挑重担,山路崎岖,那是何等艰难。此时的“苦”,已进入他们内心,为体会“恩情”埋下伏笔。
二、 巧补空白,乐中生“恩”
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好了井,水喷涌而出,乡亲们再也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了。此时此刻,乡亲们的心情肯定非常激动、兴奋。可课文里没讲,学生们也就体会不到乡亲们感激、喜悦的情感。于是,我抓住这个空白,又一次让他们展开想象,为“恩情”的萌生“牵线搭桥”。
师: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战士和乡亲们终于把井挖成了。看着甘泉从井底汩汩冒出来,一直要靠外出挑水的乡亲们会怎样?
生:肯定非常高兴,因为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吃了。
生:看到水出来了,他们肯定跳啊,笑啊,高兴极了。
师:是啊,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乡亲,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会对毛主席说:“谢谢您,都是您让我们喝到水的。”
生:我会握着毛主席的手说:“谢谢您想到这个好办法,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挑水吃了。而且,我每天还可以喝个够!”
生:我会对毛主席说:“太感谢您了,您是我们的大恩人!”
师:主席为乡亲们着想,解决了他们的大困难,乡亲们真是感激不尽啊!每当喝到甜甜的井水,第一个想起的就是——
生:(齐)毛主席!
师:这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板书)
有了上述环节的“苦”之体验,这儿的有水之乐就溢于言表。在创设的想象情境中,学生们很快进入乡亲的角色,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一次空白点的捕捉,让主席的恩情在快乐的想象中生根!
三、 妙用插图,饮水思“恩”
课文学完了,可插图没有讲,仔细一看,插图的内容是一位老乡指着石碑,在向三个少先队员们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课文中没有这个内容的描写。要不要教?怎样教呢?课文用这样的大幅画面(占据整个页面的三分之二),不就是告诉我们,这正是升华情感的最好资源吗?
师:课文学完了,还有张插图没有学。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生:图上有一位老伯伯和三位少先队员,小图里还有毛主席像。
生:他们都在那口井边,旁边还有水桶。
师:你们猜猜他们在说什么?
生:老伯伯笑着,用手指着石碑上的字,好像在读给他们听。
生:我认为,老伯伯在给三个少先队员讲毛主席帮他们挖井的故事。
生:我还看见石碑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小孩不知道这口井怎么来的,所以老伯伯在讲给他们听。
师:是的,小朋友们猜得很对,这个老乡就是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让他们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恩情。这就叫做——饮水思源!(板书)
饮水思“恩”,在插图的想象中,在言语的表达中,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太仓市城厢镇南郊小学)
一、 紧扣“很远”,苦中孕“恩”
课文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讲“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乡亲们喝水的艰辛。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重点词“很远”,让学生展开想象。
师: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是怎么喝水的?
生: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很远”有多远,你走过很远的路吗?
生:有一次,我跟奶奶放学走回家。我的家就在斜对面的小区,我们却走了很久,脚都酸了,书包还是让奶奶背的呢!
生:上次,我和妈妈从大超市走回家,走得我满头大汗,直喘气。
师:你们都以为自己走得很远,其实你们走的路程不算远,乡亲们挑水比你们远多了,“很远”猜猜有多远?
生:可能要翻过一座山,我老家很远就是要翻山的。
师:是啊,可能要翻过一座山。
生:我还知道山上是没有路的,很难走的。
生:我还想到,他们回来时还要挑着很重的水呢。
师:山路崎岖,肩挑重担,真累啊!
生:他们走路还要小心一点,不能让水洒了。不然,白辛苦了。
生:乡亲们吃水真是太辛苦了!
生:他们太需要一口井了!
“很远”有多远,对于生活在当今的学生来说,概念是模糊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很远”一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感悟老百姓挑水不但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是肩挑重担,山路崎岖,那是何等艰难。此时的“苦”,已进入他们内心,为体会“恩情”埋下伏笔。
二、 巧补空白,乐中生“恩”
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好了井,水喷涌而出,乡亲们再也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了。此时此刻,乡亲们的心情肯定非常激动、兴奋。可课文里没讲,学生们也就体会不到乡亲们感激、喜悦的情感。于是,我抓住这个空白,又一次让他们展开想象,为“恩情”的萌生“牵线搭桥”。
师: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战士和乡亲们终于把井挖成了。看着甘泉从井底汩汩冒出来,一直要靠外出挑水的乡亲们会怎样?
生:肯定非常高兴,因为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吃了。
生:看到水出来了,他们肯定跳啊,笑啊,高兴极了。
师:是啊,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乡亲,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会对毛主席说:“谢谢您,都是您让我们喝到水的。”
生:我会握着毛主席的手说:“谢谢您想到这个好办法,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挑水吃了。而且,我每天还可以喝个够!”
生:我会对毛主席说:“太感谢您了,您是我们的大恩人!”
师:主席为乡亲们着想,解决了他们的大困难,乡亲们真是感激不尽啊!每当喝到甜甜的井水,第一个想起的就是——
生:(齐)毛主席!
师:这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板书)
有了上述环节的“苦”之体验,这儿的有水之乐就溢于言表。在创设的想象情境中,学生们很快进入乡亲的角色,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一次空白点的捕捉,让主席的恩情在快乐的想象中生根!
三、 妙用插图,饮水思“恩”
课文学完了,可插图没有讲,仔细一看,插图的内容是一位老乡指着石碑,在向三个少先队员们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课文中没有这个内容的描写。要不要教?怎样教呢?课文用这样的大幅画面(占据整个页面的三分之二),不就是告诉我们,这正是升华情感的最好资源吗?
师:课文学完了,还有张插图没有学。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生:图上有一位老伯伯和三位少先队员,小图里还有毛主席像。
生:他们都在那口井边,旁边还有水桶。
师:你们猜猜他们在说什么?
生:老伯伯笑着,用手指着石碑上的字,好像在读给他们听。
生:我认为,老伯伯在给三个少先队员讲毛主席帮他们挖井的故事。
生:我还看见石碑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小孩不知道这口井怎么来的,所以老伯伯在讲给他们听。
师:是的,小朋友们猜得很对,这个老乡就是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让他们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恩情。这就叫做——饮水思源!(板书)
饮水思“恩”,在插图的想象中,在言语的表达中,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太仓市城厢镇南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