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起源于生活,数学渗透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关键词:数学;生活;“三生”课堂
“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领悟。”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我校“三生”课堂(生命化,生态化,生活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数学的起源来自生活
数学是怎样产生的呢?相传远古时代人类以打猎、采野果为生,在狩猎中,他们发现只有人比兽多,才有可能对付那些猛兽。采果时,他们发现只有当野果堆得老高时,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度过漫长的冬天,这样的实践中,他们才逐步领悟了“多”与“少”概念。分配食物時,由于人们通常用一只手拿一件物品,这样就把“一”从“多”的概念中分离出来。有了“一”,人们又逐渐形成了“二”的概念,这可能是因为人的双手各拿一件物品吧,那怎样表示“三”呢?人们并没有三只手呀,后来人们用“巧妙”的办法;把第三件物品放在自己的脚边,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远古的人类用手建立了一、二等数的概念,但是因为要用手去干别的话,不能老拿着物品记数呀,于是人们就变着法用别的物体来代替要记的事物,绳结呀、石子呀,都成了他们记数的工具。例如,打了两只羊,结两个绳结,采两堆野果摆两个小石子等。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摆石子、打绳结太麻烦,就去寻找更方便的方法来记数。后来人们用刻画符号来代替绳结,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字,产生了最初的数学符号。
由此可见,我们数学中许多美妙的数学发明都是源自生活。
二、数学已渗透于生活之中
1.数学渗透于日常语言之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将数学溶入语言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再如“万无一失”在中国语言里比喻“有绝对把握”,但是,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十万有一失”在航天器的零件中也是不允许的,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它们的含义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联系,正是我们所需要研究的。
2.数学渗透于文学之中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硫。”这里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文学意境也有和数学观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
3.数学渗透于伦理学之中
西方学者做过十分认真的尝试,一个例子是,2个人每人有1000元,从其中一个人那里拿500元给另外一个人。这一行动所产生的快乐比痛苦少,因为得到的人的财富只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失去者的损失是二分之一。
三、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1.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涵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三线八角”,同位角形如英文字母“F”,同旁内角形如英文字母“U”,内错角形如英文字母“Z”,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买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三十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现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我校开展的“三生”课堂改革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李清莹.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沈闸中心小学,2010.
[2]张奠宙.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03.
(作者单位 长沙明德华兴中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三生”课堂
“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领悟。”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我校“三生”课堂(生命化,生态化,生活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数学的起源来自生活
数学是怎样产生的呢?相传远古时代人类以打猎、采野果为生,在狩猎中,他们发现只有人比兽多,才有可能对付那些猛兽。采果时,他们发现只有当野果堆得老高时,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度过漫长的冬天,这样的实践中,他们才逐步领悟了“多”与“少”概念。分配食物時,由于人们通常用一只手拿一件物品,这样就把“一”从“多”的概念中分离出来。有了“一”,人们又逐渐形成了“二”的概念,这可能是因为人的双手各拿一件物品吧,那怎样表示“三”呢?人们并没有三只手呀,后来人们用“巧妙”的办法;把第三件物品放在自己的脚边,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远古的人类用手建立了一、二等数的概念,但是因为要用手去干别的话,不能老拿着物品记数呀,于是人们就变着法用别的物体来代替要记的事物,绳结呀、石子呀,都成了他们记数的工具。例如,打了两只羊,结两个绳结,采两堆野果摆两个小石子等。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摆石子、打绳结太麻烦,就去寻找更方便的方法来记数。后来人们用刻画符号来代替绳结,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字,产生了最初的数学符号。
由此可见,我们数学中许多美妙的数学发明都是源自生活。
二、数学已渗透于生活之中
1.数学渗透于日常语言之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将数学溶入语言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再如“万无一失”在中国语言里比喻“有绝对把握”,但是,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十万有一失”在航天器的零件中也是不允许的,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它们的含义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联系,正是我们所需要研究的。
2.数学渗透于文学之中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硫。”这里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文学意境也有和数学观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
3.数学渗透于伦理学之中
西方学者做过十分认真的尝试,一个例子是,2个人每人有1000元,从其中一个人那里拿500元给另外一个人。这一行动所产生的快乐比痛苦少,因为得到的人的财富只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失去者的损失是二分之一。
三、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1.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涵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三线八角”,同位角形如英文字母“F”,同旁内角形如英文字母“U”,内错角形如英文字母“Z”,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买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三十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现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我校开展的“三生”课堂改革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李清莹.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沈闸中心小学,2010.
[2]张奠宙.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03.
(作者单位 长沙明德华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