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埋头苦读的学生,但阅读能力表现平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进入阅读领域的金钥匙,如何用这把钥匙打开阅读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阅读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培养阅读的兴趣,以兴趣开启学生心扉。教学中我们需要做到:
1、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爱读书的典型事例,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明白阅读的意义。2、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注意导课艺术,力争使新课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3、对于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名家名篇,开设赏析课,使学生从中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4、通过排演课本剧,诱发学生表演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5、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举行“三分钟故事”、“每日一诗”、“名人名言”等活动,激励学生读书。
二、指导阅读方法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埋头苦读的学生,但阅读能力表现平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进入阅读领域的金钥匙,如何用这把钥匙打开阅读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介绍阅读的三大技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以及这三种方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不同:记叙文要掌握“六要素”;议论文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要把握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等要点;小说要弄清人物、环境、情节等要素;散文要理解文章中“形”和“神”的关系等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保证课堂阅读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阅读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老师往往忽视了课堂阅读。鉴于此,我认为保证课堂阅读势在必行。因为课堂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统领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积累优美的词、句、段落,更重要的是:
1、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节?为什么?”一问激起了千层浪。有同学说喜欢“河畔的金柳”一节,因为他仿佛看到了夕阳中的新娘的婀娜多姿;有的同学说喜欢“软泥上的青荇”一节,因为他看到了那河底松软的泥土上的青荇,像挥动着它们那绿油油的长臂,在向诗人挥手作别;有的同学说喜欢“寻梦”一节,因为读到那一节,自己好象和诗人一起到了“青草更深处”……同学们通过阅读,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激活了课堂,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2、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阅读,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释疑中感受快乐,思维之花在此绽放。
四、扩大阅读数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所以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必须保证阅读的量。但是教材里的文章毕竟有限,学生只有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视野,滋养心田,启迪思维,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于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教学中要做到: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确保阅读量和阅读时间。2、指导选择并推荐书籍。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时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思想健康、陶冶情操的书。二是为生存和发展而选读的书,让学生从中接纳和感受人类生存的处境。如《读者》、《青年文摘》等。3、定期开读书座谈会,交流读书心得。4、评选“小博士”、“阅读大王”,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利用以写促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没有“阅读”,就没有“吸收”,就没有“领受”,没能“接触”,就没有“发表”、“显示”。“写”和“读”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是人们的共识。那么,教学中如何以写促读?我认为: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培根语)。所以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通过检查读书笔记促进学生阅读。2、“言为心声。”布置作文时,常给学生一些有话可说的题目,促使学生写作,感受写作乐趣,使他们自觉愉快地去阅读;也可命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一些学生在写作中认识到自己阅读面狭窄,找到差距,从而激发阅读。3、举办佳作展示台或向刊物推荐发表,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阅读这条路上更上一个台阶。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使其它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阅读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培养阅读的兴趣,以兴趣开启学生心扉。教学中我们需要做到:
1、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爱读书的典型事例,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明白阅读的意义。2、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注意导课艺术,力争使新课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3、对于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名家名篇,开设赏析课,使学生从中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4、通过排演课本剧,诱发学生表演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5、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举行“三分钟故事”、“每日一诗”、“名人名言”等活动,激励学生读书。
二、指导阅读方法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埋头苦读的学生,但阅读能力表现平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进入阅读领域的金钥匙,如何用这把钥匙打开阅读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介绍阅读的三大技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以及这三种方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不同:记叙文要掌握“六要素”;议论文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要把握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等要点;小说要弄清人物、环境、情节等要素;散文要理解文章中“形”和“神”的关系等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保证课堂阅读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阅读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老师往往忽视了课堂阅读。鉴于此,我认为保证课堂阅读势在必行。因为课堂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统领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积累优美的词、句、段落,更重要的是:
1、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节?为什么?”一问激起了千层浪。有同学说喜欢“河畔的金柳”一节,因为他仿佛看到了夕阳中的新娘的婀娜多姿;有的同学说喜欢“软泥上的青荇”一节,因为他看到了那河底松软的泥土上的青荇,像挥动着它们那绿油油的长臂,在向诗人挥手作别;有的同学说喜欢“寻梦”一节,因为读到那一节,自己好象和诗人一起到了“青草更深处”……同学们通过阅读,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激活了课堂,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2、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阅读,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释疑中感受快乐,思维之花在此绽放。
四、扩大阅读数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所以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必须保证阅读的量。但是教材里的文章毕竟有限,学生只有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视野,滋养心田,启迪思维,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于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教学中要做到: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确保阅读量和阅读时间。2、指导选择并推荐书籍。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时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思想健康、陶冶情操的书。二是为生存和发展而选读的书,让学生从中接纳和感受人类生存的处境。如《读者》、《青年文摘》等。3、定期开读书座谈会,交流读书心得。4、评选“小博士”、“阅读大王”,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利用以写促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没有“阅读”,就没有“吸收”,就没有“领受”,没能“接触”,就没有“发表”、“显示”。“写”和“读”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是人们的共识。那么,教学中如何以写促读?我认为: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培根语)。所以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通过检查读书笔记促进学生阅读。2、“言为心声。”布置作文时,常给学生一些有话可说的题目,促使学生写作,感受写作乐趣,使他们自觉愉快地去阅读;也可命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一些学生在写作中认识到自己阅读面狭窄,找到差距,从而激发阅读。3、举办佳作展示台或向刊物推荐发表,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阅读这条路上更上一个台阶。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使其它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