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协议书》中德育何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ga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浙江温州龙湾区某学校给在校生发放了一份《德育工作协议书》及《附录:几种特别严重的违纪行为》,上面称如果违反了几条“特别严重的违纪行为”,不但要学生停课停学,还要学生向校方支付“数额相当于学费和捐资费等所有费用”的违约金。更让人惊讶的是,“特别严重的违纪行为”竟然包括“交往过密(尤其是公然的交往过密,包括同性之间的交往)”,对此网友感叹“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德育工作协议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师生之间关于德育工作的协议。过去的德育工作通常是老师单方面制定规则内容,强加于学生,相比之下,德育协议书以协议的方式,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德育内容的制定,并通过庄重的签订仪式,增强双方对协议的体认感和责任意识,符合一直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契约精神,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是德育方式的一种创新,客观上也有利于防范各种“雷人”校规的再现。
  然而,该学校的所作所为,却让人感到空有“德育工作协议书”之名,实质依然是过去老师单方面做主的老一套。事实上,从苛刻的《附录》内容,更能看出所谓的“协议”,其实就是老师或者校方为了自身管理便捷而单方面做出的规定,既没能站在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角度上考虑内容,也与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协议方式和契约精神毫无关系。而且,校方武断霸道也就罢了,可他们居然还要强迫学生签字表示支持和認同,真是得寸进尺!
  德育不仅仅是条例和规训,更是活生生的过程。既然有了“德育协议书”的观念,那就应该按照协议的契约精神,真真正正地把师生双方聚到一起,平等地、自由地逐条讨论,这本身就是一堂极好的德育课。例如引发最大争议的“交往过密(尤其是公然的交往过密,包括同性之间的交往)”一条,相信只要师生之间平等、真诚而充分地进行讨论,就一定能厘清友情、爱情等不同交往的性质,给予友情、爱情这两种人类伟大情感正面而积极的评价,也一定能让学生认识到情感的局限和情欲的负面危害,从而让学生切实理解对感情采取必要约束的意义,继而认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体会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像上述规定那样笼统地一刀给切掉。
  德育之妙,存乎一心,关键是看怎么去开展。“德育工作协议书”方式虽好,但更要看如何落实。这么简单草率行事,不仅浪费了大好的德育机会和德育资源,更造成反德育的恶劣效果,只能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反例。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学校因文化而成名,学校因文化而恒久。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惠济路小学将“惠人济世”作为自己的文化标签,演绎文化之韵,铸就品牌之魂。  文化唤醒思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更需要每一位成员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这些元素,使之形成良好的“文化力”,如此,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  惠济路小学是一座拥有六十多年悠久
近些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科学发展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教师都责无旁贷。  心底有学生,不断固化生生出彩理念  我参加教育工作已经30年了,前20年基本上投身于个人和学校的教学领域,近十年则把自己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转向了班级教育管理领域。多年来,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想法,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根。那就是:“一般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教育与幸福”。自古至今,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最大心愿。但事实上,很多人却未能如愿。据2008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在座各位感到不寒而栗。在自杀的人群中,有青少年,有中老年,有学生,还有高级知识分子,也许他们自杀的原因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再能感受到活着的意
前不久,本人有机会到加拿大进行教育考察。初到加拿大,特别惊叹于这样的现象—加拿大的街道纵横交错,路口非常多,红绿灯却非常少,也鲜见警察。所有的驾驶员在通过标有“STOP”的路口时,不管有没有其他车辆或行人,不管有没有警察,都会习惯性地停下来,然后再重新起步通过,哪怕是一个车队或者接连的几辆车,他们也绝不会鱼贯而过,而必定是每辆车到路口后都会停一下。遇到行人驾驶员总会耐心等待,甚至会做出“请”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