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读法选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形式内容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读法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法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拿常见的几种读法来说:默读,它属于内部精神活动,它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自由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朗读,它变视觉为听觉,能使朗读者在美的音韵国,发现美的思想,体验美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自由读,这种读法可以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齐读,这一读法能培养集体意识,同时还便于教师能在短期内大面积检查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这各具特色的诸多读法中选择最佳的读法,读出最佳效果呢?
  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读法。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它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不同,读法也就应该不同。在读法选择上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写景类的文章,不但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而且包含感情,这些都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感情去朗读,直至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写人记事类的课文,语言没有古诗词及写景文章那样优美精练,但思想内容却往往很深刻,要思考的问题多,这时自由读的形式就比较合适。而说明文、应用文特点是知识丰富,这类文体多半只要求增长知识,了解事物,可以默读为主,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其次,选择读法还要根据教学程序,以“初读——精读——熟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选择读法。初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阅读者可按这种思路流程速阅课文;文中提出什么新的见解,它的依据是什么,作者对此又是如何评价的等等,这样便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这里可采用默读的形式,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精读,即明确目的,瞄准关键。在全文大概了解的情况下,再看清阅读提示中的要点,有的放矢、重点精读,再细细揣摩。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精细朗读,会让课文的教学效果更佳。熟读,理解文意、品味风格。在感知到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充分调动激情,把文章内涵、作者的情感、风格读出来,让自己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认为这时采用齐读形式比较适宜。
  再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范读也是不可或缺的。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综上所述,文章的读法是根据其本身内容特点、教学程序而确定的。因而,我们教师为了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教案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文体、教学程序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读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品味名家名篇,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
  金琳,吴永峰,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有人概括杜郎口的课堂:“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去过杜郎口的老师,都会说黑板铸就了杜郎口今日的辉煌。  准确的说来,不是黑板,是板书——尤其是学生自主的板书让杜郎口教育走向了世界。而板书究竟有何神奇?概括说来体现在以下两点:  (1)板书(包括板图)常常化枯燥为生动,化无情为有情,化抽象为具体,画龙点睛,既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思维欲望,又有效地降低学生理解教材的坡度
哲学境界是人们认识事物、证悟世界、追寻真理以达至的理想境界。哲学不仅仅包括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它还与思想密不可分。而以此理论来考量和衡测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会惊愕发现无论是作文的“教”抑或作文的“学”,都一直受“知识中心”的束缚,却未能或未很好地把对宇宙人生、社会现象、周遭事物的深沉思考,涌进作文教学的视域,且用思想的甘露和生命的场景洇开,化作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哲理颗粒,导致作文教学只是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固然需要“披文入情”,但也不要忽视“知人论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欣赏文本时,要真正吃透文本的应有之义或言外之意,往往离不开写作背景资料的辅助。如何运用写作背景资料辅助文本解读,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遗憾的是,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写作背景介绍模式化、简单化的倾向。有些语文教师,习惯于导入阶段呈现写作背景资料,这样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单独成块,导入阅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从淳朴的《诗经》、绮丽的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纵横捭阖的诸子散文、光彩夺目的历史散文,到雄浑大气的唐宋文赋,随手撷取一朵,都是美不胜收的风景。然而,目前中学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为了应付考试,很多老师将古诗文阅读课上成了文言知识串讲课或者鉴赏技巧罗列课:只注重诗文句义的静态演绎,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只注重鉴赏技巧的罗列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只注重诗文
语文课堂要能成为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生命场,充满着活力、灵性和理想。为了创设出这样的理想课堂,多少教师在孜孜不倦地实践,对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创设出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学环节。比如广受欢迎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经过多年的尝试,笔者也摸索出了一套崭新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活”、更“火”了起来。  
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在秦淮河畔莫愁湖滨,有一群语文人在语文的园地里寻寻觅觅。他们懂得,“美是亲近所得,美是邂逅所得”,所以他们引领学生亲近金陵文化,亲近经典名著,亲近古老国学,在语文课改之路上邂逅、碰撞,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耕耘、收获。他们就是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群体。  这个群体共有教师22名,其中既有教授级高级教师,又有省特级教师;既有市级学科带头人,又有市青年优秀教师;既有全国优秀教师,
兴起于上世纪末发展于本世纪初的话题作文,以及近年来的后材料作文和后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题目自拟”。自拟题目是考查作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生概括、表达的能力。好的题目或如深谷幽湖,使人忘俗;或明眸一睐,韵味无穷。一个好的题目能唤起阅卷老师阅读文章的兴趣和冲动,使他“心动思凝一瞥间”,下笔给高分。请看下面一些标题,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窥探一
从小学三年级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开始,一直到初中,主要以写记叙文为主。在长达七年之久的训练后,直到初中毕业,不少学生也没有掌握记叙文的写作要领。其间,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学生更是吃了“写不出来”之苦。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得要领。其实,作文训练是有捷径可走的。这个捷径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格”。所谓“格”,跟数学的公式相类似。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格”,就相当于掌握了写作文的公式。本人通过多年的作文教
前段时间阅读2011年第18期《人民教育》王祥连老师的《教了也不会,为什么?》一文,深受触动,王老师从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中对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做了追因,把“教了也不会”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学生缺乏独立阅读和对信息有效整合、整体把握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板子打在了学生身上。笔者读后,受益匪浅,但仍觉意犹未尽,现不揣浅陋,接力发微。  我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教师,施教对象确定后,怎么教,学生就会
巍巍黄家山,悠悠踏平湖,绿树丛荫,枝繁叶茂,万绿丛中,掩映着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府——湖北省示范高中沙洋中学。在这座生机勃发、书卷飘香的校园里,有一个底蕴深厚、积极进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教书育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教研组。多年来,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互帮互助,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努力创新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里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队。  良师育英才 成绩铸辉煌  湖北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