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安放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地思维。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以“生活”为中心,以“思维”为灵魂,以“多媒体”为手段,数学课堂将因“应用多媒体”而精彩。
设计多媒体情境,强调趣味数学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有趣的活动情境、生活情景,使数学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改变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我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老师提问:白雪公主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然后再问: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七个数,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师:七个小矮人每人手里拿着一只气球。请同学们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再让学生写出其他气球上的数。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数都与7有关,然后指出: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21有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从而引出课题。这节课先利用多媒体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听歌编题环节,使用多媒体给单调的乘法口诀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利用多媒体过渡,注重概念理解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数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那么,怎样去学习数学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多媒体,建立一个从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一些封闭图形和一个没有封闭的图形: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荧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可见,多媒体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教学效果良好。
强化多媒体推理,揭示公式推导
多媒体用在揭示公式的推导时,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教材在揭示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一般把推导过程分成:教学材料、实验或思考、数学结论三个层次来表述。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学生迅速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
探索多媒体交互,展现规律过程
多媒体有优异的交互能力,能把“静态”转化为“动态”,把“单一固定”转化为“随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我首先利用课件制作出孙悟空相关的图片和声音,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问题:若一根猴毛可变出5个小孙悟空,2根、20根、200根猴毛分别可变出多少个小孙悟空,然后列出算式:2×5=10,20×5=100,200×5=1000。要求小组合作,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汇报时,选取并进行比较,课件就发挥了作用。将学生选出的两道算式变成红色、扩大、置于中间显示,再在算式上点击,就会出现比较箭头,以及数颜色的变化,以提示因数之间的关系,两次点击出示不变或扩大、缩小的相同倍数,从而通过比较,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而多媒体的交互,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设计多媒体情境,强调趣味数学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有趣的活动情境、生活情景,使数学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改变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我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老师提问:白雪公主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然后再问: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七个数,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师:七个小矮人每人手里拿着一只气球。请同学们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再让学生写出其他气球上的数。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数都与7有关,然后指出: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21有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从而引出课题。这节课先利用多媒体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听歌编题环节,使用多媒体给单调的乘法口诀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利用多媒体过渡,注重概念理解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数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那么,怎样去学习数学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多媒体,建立一个从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一些封闭图形和一个没有封闭的图形: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荧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可见,多媒体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教学效果良好。
强化多媒体推理,揭示公式推导
多媒体用在揭示公式的推导时,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教材在揭示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一般把推导过程分成:教学材料、实验或思考、数学结论三个层次来表述。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学生迅速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
探索多媒体交互,展现规律过程
多媒体有优异的交互能力,能把“静态”转化为“动态”,把“单一固定”转化为“随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我首先利用课件制作出孙悟空相关的图片和声音,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问题:若一根猴毛可变出5个小孙悟空,2根、20根、200根猴毛分别可变出多少个小孙悟空,然后列出算式:2×5=10,20×5=100,200×5=1000。要求小组合作,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汇报时,选取并进行比较,课件就发挥了作用。将学生选出的两道算式变成红色、扩大、置于中间显示,再在算式上点击,就会出现比较箭头,以及数颜色的变化,以提示因数之间的关系,两次点击出示不变或扩大、缩小的相同倍数,从而通过比较,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而多媒体的交互,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