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斯维辛之后,还是应该写诗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个百年,最残酷的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残酷最考验人性的,莫过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有个心理学家叫弗兰克,他就完完整整经历了二战,并且,他还被关进了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活着,几乎一无所有。
  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杀人如草不闻声,大量用毒气消灭无辜的人口。弗兰克也不例外,他的人生被摧毁,他的父母、哥哥、妻子,要么死在牢狱,要么被送入煤气间。
  在集中营里,有的人麻木不仁,陷入自我保护机制,这是为了避免痛苦,变成行尸走肉。还有人彻底放弃人类的尊严,变成动物禽兽一样,抢食物,抢死掉的人的遗物。二战结束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基本上都精神出现问题,留下严重的创伤后遗症。有人崩溃自杀,有人变成恶魔,要疯狂杀人复仇。
  但是,也有人坚持了下来,回归了正常的生活,那就是弗兰克。弗兰克思念他的妻子,怀着深深的爱。他想活着看看,这世界到底走向何方。
  弗兰克则从这段经历里,感受到了最深刻的意义。
  在弗兰克看来,人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逃避痛苦,人最关心的是了解生命的意义,如果某種生活有意义,即使需要人为它付出代价,人也会为它去受苦。
  德国的哲学家阿多诺有一句大名鼎鼎的话:“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年轻时候读到,觉得很有道理。人类经历了那么恐怖的人间屠杀,怎么还能文质彬彬写诗?
  但渐渐年纪增加,人生阅历和经验更加丰富之后,我确信,弗兰克才是对的。在奥斯维辛之后,人们仍然要继续写诗,要心怀爱意,要坚持信仰的价值和意义。
  弗兰克在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就拿到了美国签证,可以离开危险的欧洲,躲到安全的美国本土去。但是他舍不得抛下父母,他选择了留下来,和家人一起面对死亡危险。
  弗兰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发明了“意义疗法”。
  赋予生命意义,是人类最高的文明。其实古今中外,对于意义的感受,都是相通的。
  最典型的就是爱情。
  有首港剧老歌唱道:“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了有情义。人生匆匆,心里有爱,一世有了意义。”
  这就是爱情的意义。
  因为,生命必须要有意义。
  适用主题:生命的意义;坚持信仰;心怀爱意;诗与远方;反思与警示……
  文本解读: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祝振全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真谛又是什么?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其实,生活不只是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正是因为主人公弗兰克理解并悟透了“生命的意义”:一是他深深地爱着妻子,二是他心怀憧憬,看看这世界到底走向何方,所以,他才从那种“人不人鬼不鬼”的集中营生活中,顽强坚持了下来,活了下来。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某种生活有意义,即使需要人为它付出代价,人也会为它去受苦。生命的意义,也是我们探讨写作的最好主题。
  奥斯维辛之后,还应该写诗。这不仅是一种反思和警示,更是一种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我们在沉痛的历史教训中,不仅要正视历史,更要走出历史的阴霾,朝着人类最高的文明奋斗!这或许就是作者为什么认为弗兰克是对的,这也是弗兰克所发明的“意义疗法”所在,最终也让人明白了保罗·策兰为什么要反驳哲学家阿多诺“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观点。
  学生运用示例: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心理学家弗兰克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但他并没有行尸走肉,没有崩溃自杀,也没有变成恶魔。他怀着对亲人的爱,带着对未来的信仰,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恰如胡适所言:“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心中有爱,循着爱所指引的方向,才能正视狂风暴雨,滔天巨浪,才能不迷失自我,坚定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予我安全感,助你复兴梦。恰此间少年,倾满腔热勇,赴祖国之约。  ——题记  满目痛惜 惜战乱炎凉  提起安全感,你会想到什么?  作为一名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份安全感;作为一名子女,看到父母的笑容,是一种安全感;徜徉于书乡,执笔于纸端,为我所热爱的文学而努力,是属于我的安全感。作为中国人,正享受着一份全世界都羡慕的庇佑,它无处不在,时刻守护,以至于我们往往意识不到,那便是祖国给予中国公民的安全
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檐牙高啄,错落有致。究竟是什么,让古人不用一颗螺丝钉便建起这样恢宏壮观的建筑呢?  答案是——榫卯结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榫为阳、卯为阴,阴阳相生,外观四称,含而不露;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榫卯之间,互避互让,又相辅相成,依靠力学原理,紧密联结,高大雄伟又结实耐用,成就了斑斓璀璨的中国古建筑文化。  榫卯结构,既是建材与建材的纽带,又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纽带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艰难跋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重温那个年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感受一位位革命英雄牢不可破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让人热血澎湃。  历经岁月沉淀,那个红色的时代,那面血染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回望百年党史,会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正是那些红色的故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强而化作惊涛骇浪……  請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涟漪”含义是指水面上细小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场,意为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场所。对于身兼多重身份的我们来说,一个时空的在场,则意味着另一个时空的不在场。  除了不可避免、无法选择的客观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具有主观选择性的情况。对此,有的人选择在场,有的人选择不在场。这一类在场与不在场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权衡与思考。  某杂志以“在场与不在场”为话题向读者征稿,请结合以上材料,
当浮华和喧嚣的泡沫被历史过滤之后,天才和他们的思想会穿越时光和文化的鸿沟,来到今天与我们相逢。  如果问17世纪的英国首富是谁,或者当时的世界首富是谁?绝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但我相信很多人知道17世纪是牛顿的时代。他是成就非凡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一位旷世天才。但他并非一位幸运儿,出生时是个遗腹子,母亲在他童年时改嫁,祖父母靠农场的微薄收入把他养大。  牛顿是一个孤独而易怒的人,不仅终身未娶,朋友
一次观影,一次观会,都会有精彩的瞬间,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刻,应该用充满诗意的笔,记录下每一个让人感动的时刻。读(观)感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这种文体要求读者(观者)通过阅读一本书或者进行一次观赏,把自己在读(观)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和内心启示表达出米,进而展示作品的丰富内涵。  写作此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读(观)是基础  写作读(观)感,首先需要确定读(观)的对象。  优秀
“唯有亲见中国,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独特的国家。”这是美国著名电视制片人乔希·塞利格结缘中国30年的感悟。  塞利格在美国影视制作界十分活跃,他曾10次荣膺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艾美奖。他1999年创立“小飞机制作”工作室,以儿童动画制作闻名,办公地点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历史街区。  塞利格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到访中国,参与美国儿童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的项目。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是对自己的启示,“我第一
本期赛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精神有不同的体现,无数仁人志士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五四运动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7月10日中午,“新高考”生物考试结束,山东聊城一中考场外,一名考生从考场跑出来,突然在班主任面前跪下。据报道,这位下跪的学生很感谢班主任一直以来对他的照顾,“当时没有多想,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感恩的方式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了人们的议论。有人点赞,有人反对,有人虽然赞同他的做法,却觉得这种感恩方式不宜大力宣传提倡。  作为高三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