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分析乡镇企业发展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污染对策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带来了区域性的、迅猛的冲击和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探讨切实可行、有效的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1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特点
1.1污染量大,增长迅速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即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1/3。
1.2造成的污染损失严重
从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与全国工业污染总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06,1985年为0.1,1988年为0.2,至2000年达0.32以上;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损失值与全国生态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11,1983年为0.14,1988年达0.37,2000年将0.50以上。至2000年全国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经济损失中约有近一半是乡镇工业造成的。
1.3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很大比重
由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有很大比重,使乡镇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1.4中西部乡镇企业污染程度较重
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不如东部地区,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高。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2乡镇企业环境治理对策及建议
2.1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源中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小电镀、土焦、土硫磺等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这些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控制住这些企业污染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这要作为有效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2加强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
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是降低企业效益、扩大污染危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和适当集中,有计划地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居民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周围建立有污染的企业。
2.3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引导乡镇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推行集约化经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对于新建企业,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减少每个生产环节的污染物排放,对污染实行全过程控制。对于老企业,要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以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污染处理技术,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实行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督管理
首先要根据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实行分区域管理,对东、中、西部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措施。例如,对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应与城市企业同样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措施,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环境标准;对中部地区,重点控制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认真抓好工业的合理布局;对西部地区,重点引导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注意采用适用技术,特别注意避免对水源的污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县、乡(镇)政府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和县、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切实把农村生态保护和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纳入各县、乡(镇)政府的工作日程。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乡镇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乡镇一级的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3参考文献
[1] 顾纪瑞.乡镇企业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2] 王健民,陆雍森,俞开衡,等.全国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污染对策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带来了区域性的、迅猛的冲击和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探讨切实可行、有效的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1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特点
1.1污染量大,增长迅速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即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1/3。
1.2造成的污染损失严重
从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与全国工业污染总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06,1985年为0.1,1988年为0.2,至2000年达0.32以上;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损失值与全国生态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11,1983年为0.14,1988年达0.37,2000年将0.50以上。至2000年全国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经济损失中约有近一半是乡镇工业造成的。
1.3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很大比重
由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有很大比重,使乡镇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1.4中西部乡镇企业污染程度较重
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不如东部地区,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高。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2乡镇企业环境治理对策及建议
2.1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源中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小电镀、土焦、土硫磺等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这些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控制住这些企业污染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这要作为有效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2加强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
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是降低企业效益、扩大污染危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和适当集中,有计划地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居民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周围建立有污染的企业。
2.3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引导乡镇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推行集约化经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对于新建企业,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减少每个生产环节的污染物排放,对污染实行全过程控制。对于老企业,要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以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污染处理技术,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实行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督管理
首先要根据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实行分区域管理,对东、中、西部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措施。例如,对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应与城市企业同样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措施,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环境标准;对中部地区,重点控制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认真抓好工业的合理布局;对西部地区,重点引导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注意采用适用技术,特别注意避免对水源的污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县、乡(镇)政府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和县、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切实把农村生态保护和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纳入各县、乡(镇)政府的工作日程。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乡镇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乡镇一级的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3参考文献
[1] 顾纪瑞.乡镇企业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2] 王健民,陆雍森,俞开衡,等.全国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