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策略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最佳的学习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会有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发的。有了动机和兴趣,会激发我们从事各项活动,并且会富有热情的抵达终点,完成目标。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是一针强化剂,推动着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提高;策略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可是现实情况确实,小学生常常对于数学的学习较为畏惧,不知从何入手学习,一堂教学课所掌握的知识不扎实,下面关联的数学知识也很难理解,久而久之,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了厌学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保持较高的听课效率,进而改善数学教学现状。
  1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也在影响着他们。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心智还不健全,对于教师是比较依赖的,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小学生也会把同样的情感反馈给教师,他们会因为喜欢教师从而对她所教授的学科感到有兴趣,愿意接受教育,更愿意去探索学科内未知的领域。同样,如果教师对待学生冷冷冰冰的,知识单纯的去进行教学的传授,一味的说教,学生会与教师产生距离感,在思想上不能产生共鸣,教学活动被分离,更多的只是主观被动的去服从教师,没有从心里接受教师的教诲,甚至因为教师的严格要求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对教师产生敌意,并导致厌学情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正视学生,平时多和学生谈心交流,明白他们的心里预期和相应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抓住学生心理,用真诚对待学生,爱学生。正如,赞科夫所讲:“老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期的营养剂。”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心,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相融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育才会进入学生的心里,从而触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巧设教学情境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传统的学生教育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太过于枯燥,很少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依靠兴趣爱好来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让出一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交还给学生,通过教学互动、情境创设,激发起小学生相应的兴趣。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和老师的在数学课堂上的互动,在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情节,例如对于某些数学定理的证明,可以通过游戏情境,来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推导过程,另外,通过情境互动能够缓解数学课堂的严肃感,持续的45分钟数学课堂对于小学生是来讲是一个比较难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因此,一定的情境教学互动有助于让学生有一定时间的放松,并且思考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要点,对于后面要讲的数学内容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小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生动有趣的互动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让学生自主进行某些数学课程单元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也让数学老师的教学效果更容易发挥出来,自然效果也更好。
  3 寓教于乐,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爱玩,活泼好动,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很好奇,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游戏情节,把新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于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例如: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字游戏例如:可以用孩子的双手做游戏,先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共是10个手指,先做减法练习,从左到右给每个手指从1到10制定1个编号,然后再从右到左,按照10到1的顺序再编1个序号,从10减1开始练习,减掉1个就收回1个手指,余下的最高的数字就是9,以此类推练习,这个减法,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还可以这样来练习,就会慢慢的喜歡上加减法,从而在游戏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 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乐趣。
  作为数学知识,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可是小学生对于这部分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这时,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到其中,感受知识的另一面。例如: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节课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这两个形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概念和性质,会让学生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听不明白。而如果把动手操作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教学起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先找生活实际中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带到课堂中去,通过对积木模型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这些立体形状的构成,然后让学生用白纸折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并告知教师它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这样学生们觉得非常有趣的同时,对立体图形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
  5 积极鼓励,感受自信,强化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荣誉感强烈,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如果是积极正面的鼓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常常因为成绩好收到亲戚朋友的赞赏,从而引起强烈的荣誉感,为了保持这种荣誉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正视学生的表现,给予期许和鼓励,通常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朵小红花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合理运用鼓励,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马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卷,2015(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中心小学 吉林省农安县 130228
其他文献
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注重衔接,形成序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山东省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萌山小学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将小学德育工作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