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生命质量现状,健康相关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对生命质量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东莞市5家事业单位全体在职职工,应用问卷调查个人一般情况、健康相关行为、生命质量评价。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1.38±6.78岁,大学本科以上73.5%。注意膳食营养合理搭配52.1%,有吸烟、饮酒习惯人数不超过1/3,67.3%进行常规体检。婚姻状况、学历、常规体检、对待健康态度等因素对生命质量总评分及多个维度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培养、建立健康行为将有利于生命质量提高,同时应结合常规体检及相关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管理。
关键词 生命质量 健康行为 健康管理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居民健康问题越显突出,亚健康人群基数增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增高。东莞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拥有优越的职业身份,但工作强度与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解该人群生命质量、健康行为发生状况,2009年6月~2010年5月开展本调查,以期为相关部门针对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抽取东莞市5家事业单位,对选中单位在职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健康相关行为、生命质量评价。生命质量评价采用中文版SF-36简明量表(SF-36量表)[1]。采用被调查人自己填写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SF-36量表总分和8个维度评分: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评分,用李克累加法,计算原始分数,再转换分数。两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近似t检验),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调查数据以EPI Data 2.0软件录入,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一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得到有效问卷355份,回收率91.0%,见表1。
健康相关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常规性体检239人(67.3%);每周锻炼时间不超过1小时137(38.6%),不少于3小时98人(27.6%);生活中比较注重膳食营养搭配185人(52.1%);自评对健康状况较了解205人(57.7%);认为在不生病时也应健康咨询221人(62.3%);认为有必要评估患慢性病风险284人(80.0%),希望专业人员指导建立个人健康管理计划253人(71.3%)。被調查人群中有184人(52.4%)听说过健康管理这个概念;117人(33.3%)知道有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只有55人(15.7%)知道健康管理工作内容。
调查对象生命质量调查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学历、不同婚姻状况、是否进行常规体检、是否习惯性饮酒、是否注意膳食营养搭配、对自身健康状况了解与否、对待开展慢病风险评估态度不同人群健康生命质量总体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人群、是否吸烟、是否患慢病、根据BMI指数分组人群间生命质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被调查人群正确、健康生活行为发生率较高:注意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超过被调查人群的一半,有吸烟、饮酒习惯人数不超过1/3,67.3%进行常规体检。BMI指数显示体型适中占大多数,肥胖及超重发生率较低。但该人群每周进行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时间不超过3小时,即每天锻炼或进行体力活动时间少于30分钟72.4%。
被调查人群对健康管理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超过1/2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健康管理,但只有约1/3人知道我国设有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只有15.7%回答知道健康管理主要工作内容。这可能与我国开展健康管理时间短,且目前主要以私人企业形式在运作,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尚未系统开展健康管理工作,以及卫生系统等主要执行单位自身对健康管理重视、宣传力度不够有关[2]。
在婚调查对象BP、VT、SF、MH维度及总得分高于未婚人群,反映婚姻状态对个体心理及总体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学历高人群在PF、RP维度及总得分相对较高,应与我国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重视有关。进行常规体检、对自身健康及患慢病风险了解状况不同人群在多个维度及总得分存在差异,反映了被调查人群自我健康意识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东莞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体生命质量水平较好,相关健康行为的建立与培养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结合常规体检及相关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11.
2 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3-57.
关键词 生命质量 健康行为 健康管理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居民健康问题越显突出,亚健康人群基数增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增高。东莞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拥有优越的职业身份,但工作强度与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解该人群生命质量、健康行为发生状况,2009年6月~2010年5月开展本调查,以期为相关部门针对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抽取东莞市5家事业单位,对选中单位在职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健康相关行为、生命质量评价。生命质量评价采用中文版SF-36简明量表(SF-36量表)[1]。采用被调查人自己填写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SF-36量表总分和8个维度评分: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评分,用李克累加法,计算原始分数,再转换分数。两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近似t检验),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调查数据以EPI Data 2.0软件录入,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一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得到有效问卷355份,回收率91.0%,见表1。
健康相关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常规性体检239人(67.3%);每周锻炼时间不超过1小时137(38.6%),不少于3小时98人(27.6%);生活中比较注重膳食营养搭配185人(52.1%);自评对健康状况较了解205人(57.7%);认为在不生病时也应健康咨询221人(62.3%);认为有必要评估患慢性病风险284人(80.0%),希望专业人员指导建立个人健康管理计划253人(71.3%)。被調查人群中有184人(52.4%)听说过健康管理这个概念;117人(33.3%)知道有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只有55人(15.7%)知道健康管理工作内容。
调查对象生命质量调查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学历、不同婚姻状况、是否进行常规体检、是否习惯性饮酒、是否注意膳食营养搭配、对自身健康状况了解与否、对待开展慢病风险评估态度不同人群健康生命质量总体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人群、是否吸烟、是否患慢病、根据BMI指数分组人群间生命质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被调查人群正确、健康生活行为发生率较高:注意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超过被调查人群的一半,有吸烟、饮酒习惯人数不超过1/3,67.3%进行常规体检。BMI指数显示体型适中占大多数,肥胖及超重发生率较低。但该人群每周进行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时间不超过3小时,即每天锻炼或进行体力活动时间少于30分钟72.4%。
被调查人群对健康管理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超过1/2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健康管理,但只有约1/3人知道我国设有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只有15.7%回答知道健康管理主要工作内容。这可能与我国开展健康管理时间短,且目前主要以私人企业形式在运作,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尚未系统开展健康管理工作,以及卫生系统等主要执行单位自身对健康管理重视、宣传力度不够有关[2]。
在婚调查对象BP、VT、SF、MH维度及总得分高于未婚人群,反映婚姻状态对个体心理及总体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学历高人群在PF、RP维度及总得分相对较高,应与我国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重视有关。进行常规体检、对自身健康及患慢病风险了解状况不同人群在多个维度及总得分存在差异,反映了被调查人群自我健康意识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东莞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体生命质量水平较好,相关健康行为的建立与培养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结合常规体检及相关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11.
2 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