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
富拉尔基热电厂是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厂1951年筹建,1953年破土动工,分四期建成。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建立了富拉尔基发电总厂,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东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1951年春,为了缓解齐齐哈尔市用电困难,满足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工农业建设的需要,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业管理局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嫩江右岸开始筹建该厂。该厂1953年开始一期工程,至1955年建成投产,至1987年,经过后期工程和扩建工程,富拉尔基热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70年代末期,在富拉尔基地区又建起一座区域性火力发电厂,即二电厂。1981年,富拉尔基热电厂与二电厂合并,更名为富拉尔基发电总厂,实行一厂两站的管理形式。
热电厂投产后,大大缓解了齐富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还向富区的各大厂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汽及采暖热水。1964年11月,热电厂与大庆的龙凤热电厂联网,1972年又与新华发电厂联网,组成了黑龙江省西部电力网,为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及嫩江地区、大庆地区等18个县、旗的工农业生产、石油开发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动力能源。随着“富大哈线路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行,供电范围扩大到哈尔滨市。
目前,富拉尔基发电总厂作为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所属内部核算电厂,权益装机容量1 250兆瓦,现有职工3 579人。60年来,该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冶金、机械、军工、石油、纺织、化工生产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资源。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特殊钢厂
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工业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特殊钢厂,其前身是北满钢厂,工厂始建于1954年,1957年11月全面建成投产,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钢企业。1970年北满钢厂更名为齐齐哈尔钢厂,1992年10月,又改制为北满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上市公司。2003年10月26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研究决定将北满特钢委托辽宁特钢集团管理。2004年9月23日,北满特钢与辽宁特钢共同组建了东北特钢集团。
自建厂以来,北满特钢先后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重型火炮、第一辆重型坦克、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架歼击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第一枚洲际导弹等我国多个第一提供了关键性合金钢材,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军工、汽车、铁路、矿山、能源、石油、化工等行业以及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投产几十年来,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北满特钢视察,北满特钢以其特殊的贡献和地位曾被周总理亲切地誉为祖国的“掌上明珠”。
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轴承钢、冷拔材、合金钢锻材的生产基地,年总体冶炼能力85万吨,年总体锻压、加工成材能力76万吨。成品钢材可生产轴承钢、汽车钢、齿轮钢、弹簧钢、工模具钢、冷轧辊、无缝管为主的八大类700多个品种的优质钢材,产品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竖井
东山竖井位于鹤岗矿区东北部,距鹤岗矿务局本部3公里,1950年9月20日破土动工,1955年9月20日建成移交生产,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竖井,故在移交生产后被国家命名为“新一煤矿”。
东山竖井井田面积3.75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8 648万吨,工业储量6 383万吨,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总概算5 400万元。截止移交当年完成投资4 678.9万元,建井过程中共完成工作量4 739.2万元(内含基建出煤),工业建筑面积98 355平方米,民用建筑面积16 150平方米,机电安装3 243吨(7 628件)。
东山竖井投产几十年来,共为国家提供了5000万吨原煤,经过几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从当初的90万吨/年上升到180万吨/年,产量翻了一番。东山竖井的建成在当时不仅单座矿井规模为亚洲第一,而且在全国煤矿也占有很大比重,对国民经济建设奇缺的工业粮食——煤炭产量的增长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东山竖井在设计、建设中,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设备。这个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推动煤炭工业向现代化迈进起了积极作用。
国内第一个在铁道下采煤成功的煤田
黑龙江省鸡西煤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鸡西市及鸡东县,并伸入邻接的密山、穆棱、林口三县,面积约34平方千米,主要产炼焦煤。
鸡西煤田内有林密线(林口到密山)和城鸡线(下城子到鸡西)两条国有铁路通道。经中央燃料化学工业部和交通部批准,于1971年3月21日,由鸡西矿务局、牡丹江铁路分局、唐山煤研所组成联合试验小组,在林密线33千米处进行开采试验,线路最大下沉值为370毫米,为采高的14.2%,线路维修仍保持良好状态。鸡西煤田成为国内第一个在铁道下采煤成功的煤田。
自1971年3月开始试采至1973年6月结束,共2年零3个月的时间,鸡西煤田在试采中采出27.7万吨主焦煤,通过了4万余次列车。在此期间,由于对线路进行了及时维修,列车始终按原速原牵引重量安全运行,为我国铁路下采煤技术和铁路线路维修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指导处供稿)
富拉尔基热电厂是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厂1951年筹建,1953年破土动工,分四期建成。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建立了富拉尔基发电总厂,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东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1951年春,为了缓解齐齐哈尔市用电困难,满足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工农业建设的需要,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业管理局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嫩江右岸开始筹建该厂。该厂1953年开始一期工程,至1955年建成投产,至1987年,经过后期工程和扩建工程,富拉尔基热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70年代末期,在富拉尔基地区又建起一座区域性火力发电厂,即二电厂。1981年,富拉尔基热电厂与二电厂合并,更名为富拉尔基发电总厂,实行一厂两站的管理形式。
热电厂投产后,大大缓解了齐富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还向富区的各大厂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汽及采暖热水。1964年11月,热电厂与大庆的龙凤热电厂联网,1972年又与新华发电厂联网,组成了黑龙江省西部电力网,为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及嫩江地区、大庆地区等18个县、旗的工农业生产、石油开发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动力能源。随着“富大哈线路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行,供电范围扩大到哈尔滨市。
目前,富拉尔基发电总厂作为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所属内部核算电厂,权益装机容量1 250兆瓦,现有职工3 579人。60年来,该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冶金、机械、军工、石油、纺织、化工生产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资源。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特殊钢厂
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工业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特殊钢厂,其前身是北满钢厂,工厂始建于1954年,1957年11月全面建成投产,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钢企业。1970年北满钢厂更名为齐齐哈尔钢厂,1992年10月,又改制为北满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上市公司。2003年10月26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研究决定将北满特钢委托辽宁特钢集团管理。2004年9月23日,北满特钢与辽宁特钢共同组建了东北特钢集团。
自建厂以来,北满特钢先后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重型火炮、第一辆重型坦克、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架歼击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第一枚洲际导弹等我国多个第一提供了关键性合金钢材,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军工、汽车、铁路、矿山、能源、石油、化工等行业以及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投产几十年来,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北满特钢视察,北满特钢以其特殊的贡献和地位曾被周总理亲切地誉为祖国的“掌上明珠”。
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轴承钢、冷拔材、合金钢锻材的生产基地,年总体冶炼能力85万吨,年总体锻压、加工成材能力76万吨。成品钢材可生产轴承钢、汽车钢、齿轮钢、弹簧钢、工模具钢、冷轧辊、无缝管为主的八大类700多个品种的优质钢材,产品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竖井
东山竖井位于鹤岗矿区东北部,距鹤岗矿务局本部3公里,1950年9月20日破土动工,1955年9月20日建成移交生产,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竖井,故在移交生产后被国家命名为“新一煤矿”。
东山竖井井田面积3.75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8 648万吨,工业储量6 383万吨,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总概算5 400万元。截止移交当年完成投资4 678.9万元,建井过程中共完成工作量4 739.2万元(内含基建出煤),工业建筑面积98 355平方米,民用建筑面积16 150平方米,机电安装3 243吨(7 628件)。
东山竖井投产几十年来,共为国家提供了5000万吨原煤,经过几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从当初的90万吨/年上升到180万吨/年,产量翻了一番。东山竖井的建成在当时不仅单座矿井规模为亚洲第一,而且在全国煤矿也占有很大比重,对国民经济建设奇缺的工业粮食——煤炭产量的增长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东山竖井在设计、建设中,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设备。这个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推动煤炭工业向现代化迈进起了积极作用。
国内第一个在铁道下采煤成功的煤田
黑龙江省鸡西煤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鸡西市及鸡东县,并伸入邻接的密山、穆棱、林口三县,面积约34平方千米,主要产炼焦煤。
鸡西煤田内有林密线(林口到密山)和城鸡线(下城子到鸡西)两条国有铁路通道。经中央燃料化学工业部和交通部批准,于1971年3月21日,由鸡西矿务局、牡丹江铁路分局、唐山煤研所组成联合试验小组,在林密线33千米处进行开采试验,线路最大下沉值为370毫米,为采高的14.2%,线路维修仍保持良好状态。鸡西煤田成为国内第一个在铁道下采煤成功的煤田。
自1971年3月开始试采至1973年6月结束,共2年零3个月的时间,鸡西煤田在试采中采出27.7万吨主焦煤,通过了4万余次列车。在此期间,由于对线路进行了及时维修,列车始终按原速原牵引重量安全运行,为我国铁路下采煤技术和铁路线路维修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指导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