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本课进行的是第二课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目标预设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利用网络资源,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整理、
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秦兵马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想象中感悟兵马俑类型的众多,个性的鲜明。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体会兵马俑艺术的博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重温“规模宏大”,导入新课
1 上堂课,咱们走进了西安,走进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说说看,你们了解了什么?
2 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踏上兵马俑之旅,借助网络感受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二、依托网络,自主学习
1 点击“走进课文”,大声读课文4-9节,看看课文重点写了什么?你又最想研究什么?
2 生交流。
▲交流“将军俑”。
(1)(出示文字)自由读读这段文字,看看将军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感受。
(2)打开网站,点击将军俑,亲眼目睹将军俑栩栩如生的形象。
(3)生交流阅读感受。
(4)刚才我们通过文字、通过网络都感觉了将军鲜明的个性。我相信,你们还能通过琅琅的书声把将军俑鲜明的个性表达出来。
(5)指名读,生评价,再指名读,再评价。
▲交流“武士俑”。
1 威风凛凛、神态自若的将军让我们记忆深刻。武士俑一定还有更多发现等着你。点击网站进入武士俑,在友情提醒下,自己去研究研究。
2 生交流。
(1)交流两者区别。
(2)交流个性。
(3)指导朗读,生练习,朗读表演,评价。
三、细细观察,模仿创作
1 咱们一起重点研究了将军俑、武士俑鲜明的个性。每一件兵马俑作品都让我们感受他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随作者去仔细地端详、细细地品位这一件件艺术珍品。
2 指名读第10节。
3 点击网站,让我们进入“表情特写”,这里有各具特色的图,细细观察,如果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请用朗读告诉大家。
4 打开网站,欣赏其他的神态图,选一幅你最感兴趣的,学着作者的想法展开想象,重点描写他的神态。
5 屏幕广播,师生现场创作。
6 交流、评价留言。
四、播放录像,感情升华
1 播放录像:是啊,有人说,不到兵马俑,不算到中国,今天,让我们再次伫立于秦俑坑前,来检阅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阵吧!
2 齐读最后一节。
解读与反思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赋予教育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崭新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根本上说,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去获得一定的知识,而更侧重于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整合课本内外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拿着教材,我反反复复读。从学生的角度看,“秦兵马俑”离他们的生活较远,在他们心中很神秘,这份“神秘”是他们最想揭开的面纱,最想解读的疑惑。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执着这样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文本,让他们在网络的海洋中尽情畅游,自主探究,了解心中所想,解答心中疑问。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反馈与交流。
用不用网络,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网络都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设计理念来确定,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材”施教,基于此,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 用好教材,回归文本。再次拿着教材,反反复复地读。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化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信息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但又不使得课堂零零碎碎,我在《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大量经过归类、整理、加工的信息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主动探究的意识,然后围绕问题去自主探究。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甚至有学生在交流、探究后对书本提出了质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过程中,紧紧扣住欣赏——感悟——朗读这条线,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依旧是书声琅琅。
2 用好网络,享受教学。在“留言板”这个环节中,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也真正体现了网络的交互功能。并不是让学生空洞地抒发几句感想,无病呻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台”,而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表情特写图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仿照作者的写法,课堂上进行创作,每一个同学都有创作的机会,每一个同学也都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的创作,并有机会进行评价,评评自己最欣赏的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本堂课的网络教学,学生在朗读、欣赏、感悟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环境更为宽松,更为自由,探究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满足了学生具体化的学习需求,自主化的探究欲望,个性化的自我构建。
编辑 张俊英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本课进行的是第二课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目标预设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利用网络资源,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整理、
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秦兵马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想象中感悟兵马俑类型的众多,个性的鲜明。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体会兵马俑艺术的博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重温“规模宏大”,导入新课
1 上堂课,咱们走进了西安,走进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说说看,你们了解了什么?
2 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踏上兵马俑之旅,借助网络感受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二、依托网络,自主学习
1 点击“走进课文”,大声读课文4-9节,看看课文重点写了什么?你又最想研究什么?
2 生交流。
▲交流“将军俑”。
(1)(出示文字)自由读读这段文字,看看将军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感受。
(2)打开网站,点击将军俑,亲眼目睹将军俑栩栩如生的形象。
(3)生交流阅读感受。
(4)刚才我们通过文字、通过网络都感觉了将军鲜明的个性。我相信,你们还能通过琅琅的书声把将军俑鲜明的个性表达出来。
(5)指名读,生评价,再指名读,再评价。
▲交流“武士俑”。
1 威风凛凛、神态自若的将军让我们记忆深刻。武士俑一定还有更多发现等着你。点击网站进入武士俑,在友情提醒下,自己去研究研究。
2 生交流。
(1)交流两者区别。
(2)交流个性。
(3)指导朗读,生练习,朗读表演,评价。
三、细细观察,模仿创作
1 咱们一起重点研究了将军俑、武士俑鲜明的个性。每一件兵马俑作品都让我们感受他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随作者去仔细地端详、细细地品位这一件件艺术珍品。
2 指名读第10节。
3 点击网站,让我们进入“表情特写”,这里有各具特色的图,细细观察,如果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请用朗读告诉大家。
4 打开网站,欣赏其他的神态图,选一幅你最感兴趣的,学着作者的想法展开想象,重点描写他的神态。
5 屏幕广播,师生现场创作。
6 交流、评价留言。
四、播放录像,感情升华
1 播放录像:是啊,有人说,不到兵马俑,不算到中国,今天,让我们再次伫立于秦俑坑前,来检阅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阵吧!
2 齐读最后一节。
解读与反思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赋予教育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崭新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根本上说,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去获得一定的知识,而更侧重于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整合课本内外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拿着教材,我反反复复读。从学生的角度看,“秦兵马俑”离他们的生活较远,在他们心中很神秘,这份“神秘”是他们最想揭开的面纱,最想解读的疑惑。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执着这样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文本,让他们在网络的海洋中尽情畅游,自主探究,了解心中所想,解答心中疑问。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反馈与交流。
用不用网络,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网络都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设计理念来确定,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材”施教,基于此,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 用好教材,回归文本。再次拿着教材,反反复复地读。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化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信息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但又不使得课堂零零碎碎,我在《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大量经过归类、整理、加工的信息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主动探究的意识,然后围绕问题去自主探究。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甚至有学生在交流、探究后对书本提出了质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过程中,紧紧扣住欣赏——感悟——朗读这条线,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依旧是书声琅琅。
2 用好网络,享受教学。在“留言板”这个环节中,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也真正体现了网络的交互功能。并不是让学生空洞地抒发几句感想,无病呻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台”,而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表情特写图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仿照作者的写法,课堂上进行创作,每一个同学都有创作的机会,每一个同学也都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的创作,并有机会进行评价,评评自己最欣赏的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本堂课的网络教学,学生在朗读、欣赏、感悟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环境更为宽松,更为自由,探究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满足了学生具体化的学习需求,自主化的探究欲望,个性化的自我构建。
编辑 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