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实词活用有妙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xie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给学生讲到词类活用。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词类活用的规律,通过积累,总结出了从句意和句法关系两方面辨识词类活用的方法。
  1.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可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辨别名词用如动词,一是从全句的意思着眼,二是注意句子的结构。名词用如动词一般具有结构上的特点:第一,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如“不官”,“不”为否定副词,“官”从全句着眼应是名词用如使动词。“不官”即“不使无功之臣做官”。第二,代词前边的名词用如动词,如“腊之”, “腊”,使“之”成为“腊”,“腊”用如使动词,因为名词不能修饰代词。第三,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不是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必有一个用如动词:像主谓短语里后一个名词用如动词,如“陈胜王”,“王”,“称王”,“王”是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动宾短语里前一个名词用如动词,如“臣诸侯”,“臣”“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子人”,“子”,“以人为子”,“子”为名词意动用法。第四,名词前边没有动词,而后边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用如动词,如“舍于其址”,“舍”,“居住”,名词用如一般动词,“于其址”是介词结构。第五,“而”连接的两个部分,如其中一部分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另一部分是名词,这个名词也用如动词,如“得而腊之”,名词“腊”,原意是“干肉”,这里作动词,意思是把肉晾干。第六,能愿动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能愿动词有“可,能,肯,欲,得,宜,应须”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如“能水”,名词“水”受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和作主语,形式上没有区别,名词的位置都是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边,谓语前边的名词是主语还是状语,要看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如果这个名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那它就是主语;如果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而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情状、方式、处所等,那它就用如副词,作状语。如“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一样。此外,如果名词前边又有名词作主语,那就可以断定紧挨动词谓语的名词用如副词,作状语。如“百姓里买牛”,“里”是名词,“百姓”也是名词,主语是“百姓”,那么 “里”就用如副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每个闾里”。
  3.形容词用如动词
  辨别形容词用如动词,同样要兼顾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句子的结构看,第一,代词前边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如“纵之顺之”,“顺”属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顺畅。又如“便利此月内”,“利”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利。这是因为形容词一般不修饰代词。第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的形容词,如果它和后边的词语之间不是偏正关系,那就是动宾关系,这个形容词也用如动词,如“广地”,“使地广”;“尊名”,“使名尊”等,它们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奇其才”,“认为其才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三,形容词后边如接了宾语,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这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急臣”,“逼迫我”。
  4.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辨别动词用如名词,先从全句意思着眼,看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是否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再从结构上看,它一般处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而忧”、“乐而乐”,前一个“忧”和“乐”(“忧愁”、“欢乐”),充当句子主语,用作名词。同样,辨别形容词用如名词,也要先看这个形容词在句子中是否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再看它在句子中是否充当主语或宾语。如“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形容词“旧”处于宾语的位置,用作名词:老交情。
  5.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
  区别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及物动词后边如接了宾语(包括该宾语被省略),通常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是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之”(代“我”),便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第二,如谓语与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主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个动词就作使动词了。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和“百余骑”是动宾关系,但宾语“骑”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施行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骑”,而是“百余骑”跟从着“沛公”。
其他文献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许多次重大会议。在会上,有和风细雨,也有激烈的争吵。正是这些会议,才让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黎平会议——正确路线占上风。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如:个人在采购食品杂货时,很少应用正式数学。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的、独特的。由此可见,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政治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达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注重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是高中德育的神圣领土,又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人文关怀等重要功能。另外,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
21世纪是一个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体系全球化的新时代,英语在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呢?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学生如果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得主动、积极、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而不是一种精神负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
利用多媒体开展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幻灯、摄影、音乐、多媒体、语言等,再现地理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1.创设“引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对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美术学
介词在英语中虽是一种虚词,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每篇英语文章里都可找到大量的介词。语言学家称:“英语是介词语言。”(English is a language of preposition.)正确地使用英语介词可使语言更生动、更简练。有许多从句用介词短语替代更为简洁明了。如:  He wouldn’t succeed if you don’t help him.如果你不帮助他,他绝对不会成功。 
近年来常有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厌学。那么怎样避免学生厌学?  1.在教学内容上要满足学生需要,引起学生兴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新颖并且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注意。相反,内容贫乏、凌乱,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数事实证明,上课分心往往是那些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写作训练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也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这样做的效果却也不见得好,学生往往只是注意了分数,而并不在乎老师的评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让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便是一种尝试。开始时,我心里直打鼓:学生喜欢这样做吗?他们会不会埋怨老师偷懒?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加之生活阅历不丰富,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现象呢?    一、努力创造愉快宽松的教学气氛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言的艺术。首先,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特点,讲究艺术性,语言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在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时,更要有节奏感,有韵味,如行云流水,似珠玉落盘令学生爱听乐听,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注意这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耳濡目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