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颗粒抗转动模型的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临界状态离散元分析

来源 :岩土力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要介绍了颗粒抗转动模型,并将其引入离散元程序中,通过建立挡墙地基模型和合理选取模型参数,分别考虑了地基填土不同密实度和挡墙不同位移模式(被动T模式、RB模式、RT模式)情况下,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随挡墙位移增长发展到达临界状态时,土压力系数hk随位移发展的变化规律及墙后填土剪切带的形成规律,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压力系数hk随着挡墙位移增长的变化规律与填土的孔隙比(或相对密实度)和挡墙的位移模式紧密相关。随着孔隙比的减小或相对密实度的增大,土压力系数hk会逐渐由位移硬化特性过渡为位移软化特性。尽管中密试样在双轴压缩试验中呈现出应变软化特性,而中密样的土压力系数hk随着挡墙平动位移的增长可能呈现出位移软化特性,也可能呈现位移硬化特性。随着刚性挡墙向墙后土体推移,试样中的剪应变随之增大,并会在墙后形成应变局部化,即剪切带的出现。与室内试验剪应变云图相似,离散元较好地模拟了土压力临界状态时剪切带分布规律。同时,墙后土体表面不再是光滑的平面,而是逐渐隆起的凹凸面;随着挡墙位移增长,土体表面隆起量越来越大,直至土体破坏。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数学意识。”它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为重要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营造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心得。  
一成书于德宗朝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杜佑《通典》的“凶礼”卷中收录了一系列以《大唐元陵仪注》等为题的逸文。元陵为唐朝的代宗陵,因此《大唐元陵仪注》便成了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