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辱母杀人案”该不该这样判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朝首都发生了一起轰动的案件——“崔鉴案”,堪称明代版“辱母杀人案”。那一年,崔鉴还只是一名13岁的学生,在学校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悲摧的是,他有个很不让人省心的老爸,老爸不仅对崔鉴的老妈王氏不好,还把一个姓魏的娼妓娶进门,一起欺负王氏,王氏每天都生活得战战兢兢。
  有一天,崔鉴的老爸有事外出,崔鉴也上学去了,家里只剩下魏氏和王氏,平日里就互不待见的两个女人又掐起架来。令魏氏没想到的是,一贯闷不出声的王氏居然敢出言反驳自己,魏氏顿时怒不可遏,一巴掌扇到了王氏脸上。这一幕正好被从学校回来的崔鉴看见了,他无法忍受魏氏羞辱老妈,立刻找了一把刀,向魏氏刺去,魏氏当场毙命。
  事发后,崔鉴非常慌张,他匆匆将杀人凶器藏到窗户下,随即拔腿便跑。跑了几里地之后,崔鉴冷静了下来,有些后悔自己太冲动:自己把魏氏杀死了,母亲作为在场人怎能脱得了关系,自己杀人本是为母雪耻,但倘若母亲因自己而入狱,那自己岂不是陷母亲于危难?
  想明白了这些,崔鉴便不再逃跑,而是返回自首。可惜此时,崔鉴的老爸坚持认为是王氏杀死了魏氏,已经将王氏抓起来扭送到了官府。崔鉴看到被绑得结结实实的母亲,心头激荡,大喊:“杀人者,我也。母何罪!”
  崔鉴这一声大喊虽然成功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却没几个人相信,纷纷说一个13岁的小孩怎么可能杀人呢。见众人满脸疑惑,崔鉴表示,人确实是我杀的,我还把凶器藏到了窗户下面,不信你们可以去查。接着,办案人员来到了崔鉴所说的地方,竟然真的找到了带血的凶器。大家这才相信崔鉴所言不虚,连忙捆了崔鉴,把王氏给放了。
  崔鉴确实是因为救母心切才闖下祸事,究竟应该怎么判决呢?审判官一时没有头绪,只好呈给嘉靖来判。嘉靖也有些头大,认为这是一起由家庭矛盾引发的凶杀案,凶手直接把人给捅死了,显然是故意杀人,不判是不行的;可凶手的杀人动机是为了保护母亲,判得太重也不太好。思来想去,嘉靖决定将这件事交给刑部尚书闻渊来处理。
  接到命令后,闻渊立即召集了一批手下商议对策,结果将崔鉴无罪释放。
  闻渊等人的依据是:明朝以孝治国,崔鉴虽然杀了人,却是出于为长期受辱的母亲出气的心理;至于死去的魏氏,她长期欺负崔鉴的生母,致使崔鉴忍无可忍也是本案的关键起因。所以闻渊等人觉得,既然死者魏氏的做法引发的民愤大,不如把崔鉴放了,顺应民情,也符合明朝以孝治国的大趋势。嘉靖觉得言之有理,批准了对崔鉴的判罚。
  崔鉴被无罪释放之后,曾参与此案的某官员还对崔鉴推崇至极,著文赞之。然而仔细想想,这起案件的判决显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就算崔鉴的出发点是好的,也不应枉顾其杀人的残酷现实。倘若每件案子都只看杀人动机是否良好,那么法律的约束效力从何谈起?毕竟谁都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案件中的魏氏即便再有错,崔鉴也不应用行凶来解决。
  与如今类似于“山东辱母案”的案件相比,显然靠单一的德治模式也是不可行的,长此以往,对法律的威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毕竟,法律和道德不能混为一谈,二者是有严格区分的。
  编 辑/夏 涵
其他文献
400年前,江苏有位少年读到《晋书·陶渊明》时,立下誓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于是从1608年开始,22岁的他徒步跋涉,历经30余年,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他走过荒凉的穷乡僻壤,到过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经由后人整理成书。  他就是徐霞客,而那本书
天聪九年(1635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随母亲归顺皇太极后,皇太极先将自己的次女固伦公主嫁给了他,随后又册封他为和硕亲王,位列蒙古王公之首。在皇太极的登基大典上,额哲的朝位列群臣之首;至于皇太极日常对额哲的赏赐更是频繁。  皇太极一方面已经做到他能力范围内对于察哈尔蒙古的礼遇,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对察哈尔余部的防范。皇太极将额哲为首的察哈尔部众安排在义州边外的孙岛、习尔哈地方,一来该地距离清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热血的一句台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但你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的出处吗?就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撰写的《了凡四训》。哪吒很励志,袁了凡的故事比哪吒更励志。  袁了凡本不叫袁了凡,而叫袁黄,号学海。  明朝万历年间,他出生于浙江嘉善。幼时,袁黄的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对他说:“你放弃科考吧,去学医,不仅能赚钱,还能救济世人。”袁黄说:“可是我很想读书啊
19世纪,欧洲城市化的速度很快,很多农民进城生活,导致种地的人变少,而吃饭的人还和以前一样多。  为从大自然中找到最好的肥料,提高单块农田的产量,德国人李比希到南美洲考察,登上秘鲁海岸附近遍布鸟粪的钦查群岛。经试验,岛上这些干透的鸟粪便是极佳的肥料,富含农作物所需的元素,能让土豆的产量翻两三倍。  这一消息传开后,欧洲国家纷纷跑到秘鲁买鸟粪,仅1850年1月到1851年4月,秘鲁就卖给英国13.5
众所周知,曾国藩一生遭遇过三大危难:一为靖港,二为湖口,三为祁门。因为哪一次都与自杀联系在一起,但他哪一次也没死成。  其实,曾国藩的三次危难还真没炒作得那么危急。  靖港战败,曾国藩忙不迭跳水,而此时的湘军主力由塔齐布率领,正与太平军在距离靖港不远的湘潭大战。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就搞出这么一出自杀的乌龙。曾国藩面对危难,心态还真是脆弱。  如果说靖港一跳是因曾国藩初出茅庐,心态不平稳有情可原,那么
第75回,这是《红楼梦》里最后一个中秋节了。大概每个家族在气数渐尽的时候,人丁就会不知不觉稀疏下来,生育能力是很直观的家运指标。人都没了,还能干成什么事?更别提遴选择优了。  《红楼梦》一书,从头到尾,贾府里不断有人死去,却不见有婴儿降生。要么怀不上,比如邢夫人、尤氏、秦可卿三位;要么千辛万苦怀上了却留不住,比如凤姐、尤二姐,各自流产过一个男胎。宝玉为什么一直可以是巨嬰,这都是人口顺差的后果。  
初见她时,我正躺在大簇的洁白卷耳花海中,眼前只有她无限放大的笑靥,她颤动的眼睛好像仲夏夜寂寞又闪闪发亮的星辰。  那天她梳着蓬松的花苞头,鹅黄的发带软软地搭在肩上,然后她莫名地扑到我身上,脆生生地喊着“卷耳、卷耳”,像一只粉蝶,带着春芳的清甜气息。  许是受到了惊吓,我竟忘了把她从我身上推走,过了片刻,才把她抱在膝上,捏了捏她肉嘟嘟的脸蛋,随后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吃人的妖怪呢!”她嘟起嘴,
冬天来了,走在寒风中,即便把自己裹成粽子,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这时候,人们最怀念的恐怕就是家里的暖气了。到底是谁发明了暖气片,已不可考,现在公认的是,俄国人弗兰茨·桑加利对暖气片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桑加利是移民二代,很小就随父母移民俄国,长大后,从事商业贸易工作,经常在欧洲国家中来往。正是这段异国经历,给了他更多的发展机会。  有一年,在英国,他见识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熔铸铁技术,并深深迷上了它,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八月二十一日,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和向朝廷奏报有关审理宫中内左门当差太监王幅受擅自寄送书信给宫外家人的案例,并详细记录了王幅受寄出的家信内容。  此案中,王幅受曾多次托人寄信给住在天津县的母亲。这些往来书信最后都被查获了,奏折附件中甚至还保留了一封王幅受的母亲寄给他的家书。由于这件事违反了宫中禁例,王幅受被治罪处罚。但事件的源头,其实是紫禁城外的王母因为过分思念儿子,才托人带
曾巩和欧阳修、苏轼等人齐名,可他为人又不同于这两个人。他很方正,没有苏轼的风流飘逸;也很少写出老师欧阳修那种“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遗下弓弓小绣鞋”的香艳词。因此,古人评论他:“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按道理说,这样的人,如果在书院教学,在书房研读经书,或者在宣纸江湖驰骋笔墨,都是很好的。至于理政,估计不行,因为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可是,曾巩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