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推行与普及,更重视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改革更是作为一线教师迫不及待完成的任务。统编版自读课文的文本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仅要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而且需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从统编教材的自读课文说起,谈谈教师如何利用“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的教学策略,以导学案实施策略,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知识构建,顺势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导学案;部编教材;自读课文;知识迁移
一、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母语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围绕阅读这个核心任务,创新设计,构建了全新的阅读编写体系。同时,试图构建一个“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自读课文从编排上,一般处于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无疑,最后一篇自读课文就承担着让学生把已掌握到的语文要素运用到自读课文中、把本单元的核心要素运用到实践中的任务。
如何用,也是统编教材在自读课文编排上的一个精心设计。自读课文没有课后练习与预习的具体要求,这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自主阅读留出空间,避免了教师以课后习题来主导课堂的情况。统编教材对于自读课文的编排,是以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来设计的。在这个基础上,是否意味着一线教师对于自读课文可以完全放手,任凭学生自主领会呢?并不是的,在掌握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如何利用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二、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
(一)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渗透单元语文要素
在学习新单元的课文之前,教师要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清晰单元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楚整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教师还要清楚自读课文中哪些语文要素是不需要精讲的、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在落实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要把握这个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关系,考虑如何让学生沿着从易到难的学习发展路线,实现从“学”到“用”的升华;渗透自读课文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读课文,从中找出可以升华的知识点,从而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
(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为实现教学上由“扶”到“放”、由“学”到“用”的目标。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不倡导教师课堂上的“独角戏”,避免在讲读课文中的“精讲”“细讲”。在讲授时,教师必须“删繁就简”。这可能就是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最大的区别。“自读”强调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同时也体现了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对于小学生,渗透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自主阅读文章,实现双线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独立完成。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评估,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给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支架。在支架的引领下,让学生有法可循,能够自主探索,在粗略的支架基础上不断丰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发展自己运用语文要素的能力。在为学生构建知识支架的同时,又拓展到课外,学以致用,拓展迁移。
“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贯彻“单元教学目标”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两大教学原则,落实学生自主阅读、掌握语文要素、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拓展迁移到课外的任务?“导学案”把这些目标、任务等在课堂上行云流水般地落实好。
在分析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教学策略上可采用“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的方法。纲是“大绳”,提网只要抓住大绳子,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抓住了关键,就能带动其它环节。笔者认为,“导学案”可看作自读课文教学中的“纲”,抓住导学案,学生的知识迁移自然而然就会被带动发生。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对于部编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需要抓住课文的主流问题,逐层击破,切忌以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的自读课文为课例,讲述“导学案”如何充当教学中的“纲”,让其“网眼”顺势张开,帮助学生撑起学习自读课文的知识框架,并实现知识框架迁移运用的发生。
三、巧设“导学案”,优化教学效果
《在柏林》是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的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为小说主题。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小学生对于小说体裁的课文,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桥》《穷人》这两篇教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感受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掌握一定的方法:舍己为人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心地善良的高尚形象。学生能在《穷人》的课后练习“小练笔”中迁移运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在柏林》这篇文章中,学生应该在掌握感受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对小说的特征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而且能区分小说体裁的文章。因此,在设计《在柏林》的导学案中,就確定了以“了解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柏林》的导学案分为三个部分设计,也正是课堂程序分为三个环节的体现。这让课堂更具循渐性、构建性,让学生实现从易到难,从巩固教读课文的语文要素到构建自读课文的知识框架的升华。下面,以《在柏林》的导学案设计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课例说明。导学案分为三大部分:
(一)预习案
导学案第一部分是课前的预习案,预习案有四道题目。第一、二题是为扫清学生阅读小说的生字、生词障碍而设的,题目是“给加点字注音”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让学生在课前查阅字典,把难懂的生字词进行自主理解,流畅阅读。这也实现了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课堂上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设想,取代了在课堂上细讲自读课文生字词的教学环节。 预习案的第三大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小说中刻画的鲜活人物形象。《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可是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感受当中的突出人物形象: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头发灰白的后备役老兵、两个嗤笑的小姑娘。
预习案的第四大题是对课文的感悟,也是考察学生对小说中心的领悟能力。通过梳理小说的主要内容,当中的鲜明人物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战争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对小说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缘由有所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了小说的主旨。
预习案的四道题目,学生能通过自主思考而作答。这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对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目的是在课堂上留有更大的空间去重整学生已掌握的本单元语文要素,构建一个关于小说单元的语文知识要素框架。
(二)举网以纲——直击重点
导学案的第二部分是课堂的“学习单”。学习单中设置一个问题导航:“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用问题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敲门砖。学生在有效问题的驱动下,跟着问题的方向,开展具体的自主学习实践。在这部分设计中,考虑到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柏林》的关系,要实现知识迁移的运用,力求在自读课文中达到知识的升华。因此,围绕着问题导航,学生进行以下三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第一,梳理《在柏林》的情节(仿照《桥》梳理情节的方法),并在题目上展示《桥》的情节。让学生在教读课文中掌握到的梳理情节的方法继续沿用到《在柏林》,强调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课堂上,学生仿照《桥》梳理情节的方法,很快就可以把《在柏林》梳理出六个起伏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通过对比,学生们很快可以看出,不论是《桥》还是《在柏林》,在篇幅短小的文字中,都包含了紧密的情节,故事发生一环扣一环,紧凑而紧张。回顾问题导航: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学生可以概括出,小说是以紧凑的情节去体现的战争灾难的,简而概之:密。
第二,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说说理由?第二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实践,让学生自主感悟课文,把留在心中深刻的画面找出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讲到的画面有: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数数、小姑娘嗤笑、后备役老兵讲话……学生讲到的画面都是小说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这些画面都是为了体现战争而写的。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小说以“小”的生活画面反应“大”的战争主题,以微见大。简而概之:微。
第三,对比小说《桥》和《在柏林》,有何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写法和内容上进行对比。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两篇小说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在开头都埋下了伏笔,最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更摄取读者的心,达到更强的震撼效果。在突出战争灾难这个主题上,更讓读者对战争残酷的认识。小说以奇妙的结尾来反映战争灾难。简而概之:奇。
以问题导航为准绳,抓住举网用的“纲”,直击文章的重点:如何体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根据指示,学生层层突破,最后找到问题导航的答案。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密、微、奇。这一新的语文要素知识框架在导学案的助力下,在学生心中构建起来。在学生已初步形成这一知识框架后,导学案的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迁移运用了。
(三)千目皆张——顺势迁移
拿捏好举网的“纲”,就让“千目皆张”自然发生,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导学案的第三部是“阅读链接”。《桥边的老人》是学生迁移运用的实践场。“导学案”中设计一篇也是战争主题的小说,检查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框架是否能迁移运用到课外,实现从课内到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要阅读一遍《桥边的老人》;课堂中,学生要围绕导学案中的阅读提示:密、微、奇,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先梳理小说的情节,仿照《桥》《在柏林》的梳理情节方法,为《桥边的老人》简单地梳理情节。学生抓取小说中的起伏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接着,学生要思考小说中哪里体现了“微”这个特点。小说通过写老人担心小动物的安危,不愿意离开准备开战的地方,在桥边挣扎着这个细小的场面,来体现战争带给人们,甚至动物的影响之深。最后以飞机由于天气原因,没能起飞,老人幸存这一出乎人意料的结局结束文章,体现了小说的“奇”。
导学案包含的三部分内容,实现了课堂中三个环节的有梯度的教学程序。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外的迁移运用,都紧紧围绕着导学案进行。
四、结语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只要把握好大局的关键,其它环节就会顺势被带动起来。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要有大局意识,把单元要素贯穿始终,把前后课文进行类比、对比,让自读课文发挥构建的作用。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巧用导学案,我们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来实现学生“千目皆张”的知识构建与迁移。笔者经过研究实践,巧设“导学案”,直击文章重点,即,通过举网使用的“纲”,围绕导学案,逐层击破重点问题,而学生在思考中尝试“以纲举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构建知识框架,让知识迁移到课外,实现了“千目皆张”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锋.初中语文导学案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9(33):46.
[2]黄秀华.优化“导学案”管理 促进阅读教学的卓越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9(8):61-62.
[3]万亚峰.优化导学 追求高效[J].课程与教学,2019(75):42-44.
责任编辑
【关键词】导学案;部编教材;自读课文;知识迁移
一、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母语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围绕阅读这个核心任务,创新设计,构建了全新的阅读编写体系。同时,试图构建一个“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自读课文从编排上,一般处于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无疑,最后一篇自读课文就承担着让学生把已掌握到的语文要素运用到自读课文中、把本单元的核心要素运用到实践中的任务。
如何用,也是统编教材在自读课文编排上的一个精心设计。自读课文没有课后练习与预习的具体要求,这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自主阅读留出空间,避免了教师以课后习题来主导课堂的情况。统编教材对于自读课文的编排,是以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来设计的。在这个基础上,是否意味着一线教师对于自读课文可以完全放手,任凭学生自主领会呢?并不是的,在掌握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如何利用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二、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
(一)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渗透单元语文要素
在学习新单元的课文之前,教师要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清晰单元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楚整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教师还要清楚自读课文中哪些语文要素是不需要精讲的、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在落实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要把握这个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关系,考虑如何让学生沿着从易到难的学习发展路线,实现从“学”到“用”的升华;渗透自读课文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读课文,从中找出可以升华的知识点,从而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
(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为实现教学上由“扶”到“放”、由“学”到“用”的目标。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不倡导教师课堂上的“独角戏”,避免在讲读课文中的“精讲”“细讲”。在讲授时,教师必须“删繁就简”。这可能就是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最大的区别。“自读”强调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同时也体现了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对于小学生,渗透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自主阅读文章,实现双线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独立完成。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评估,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给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支架。在支架的引领下,让学生有法可循,能够自主探索,在粗略的支架基础上不断丰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发展自己运用语文要素的能力。在为学生构建知识支架的同时,又拓展到课外,学以致用,拓展迁移。
“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贯彻“单元教学目标”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两大教学原则,落实学生自主阅读、掌握语文要素、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拓展迁移到课外的任务?“导学案”把这些目标、任务等在课堂上行云流水般地落实好。
在分析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教学策略上可采用“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的方法。纲是“大绳”,提网只要抓住大绳子,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抓住了关键,就能带动其它环节。笔者认为,“导学案”可看作自读课文教学中的“纲”,抓住导学案,学生的知识迁移自然而然就会被带动发生。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对于部编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需要抓住课文的主流问题,逐层击破,切忌以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的自读课文为课例,讲述“导学案”如何充当教学中的“纲”,让其“网眼”顺势张开,帮助学生撑起学习自读课文的知识框架,并实现知识框架迁移运用的发生。
三、巧设“导学案”,优化教学效果
《在柏林》是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的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为小说主题。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小学生对于小说体裁的课文,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桥》《穷人》这两篇教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感受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掌握一定的方法:舍己为人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心地善良的高尚形象。学生能在《穷人》的课后练习“小练笔”中迁移运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在柏林》这篇文章中,学生应该在掌握感受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对小说的特征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而且能区分小说体裁的文章。因此,在设计《在柏林》的导学案中,就確定了以“了解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柏林》的导学案分为三个部分设计,也正是课堂程序分为三个环节的体现。这让课堂更具循渐性、构建性,让学生实现从易到难,从巩固教读课文的语文要素到构建自读课文的知识框架的升华。下面,以《在柏林》的导学案设计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课例说明。导学案分为三大部分:
(一)预习案
导学案第一部分是课前的预习案,预习案有四道题目。第一、二题是为扫清学生阅读小说的生字、生词障碍而设的,题目是“给加点字注音”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让学生在课前查阅字典,把难懂的生字词进行自主理解,流畅阅读。这也实现了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课堂上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设想,取代了在课堂上细讲自读课文生字词的教学环节。 预习案的第三大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小说中刻画的鲜活人物形象。《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可是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感受当中的突出人物形象: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头发灰白的后备役老兵、两个嗤笑的小姑娘。
预习案的第四大题是对课文的感悟,也是考察学生对小说中心的领悟能力。通过梳理小说的主要内容,当中的鲜明人物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战争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对小说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缘由有所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了小说的主旨。
预习案的四道题目,学生能通过自主思考而作答。这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对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目的是在课堂上留有更大的空间去重整学生已掌握的本单元语文要素,构建一个关于小说单元的语文知识要素框架。
(二)举网以纲——直击重点
导学案的第二部分是课堂的“学习单”。学习单中设置一个问题导航:“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用问题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敲门砖。学生在有效问题的驱动下,跟着问题的方向,开展具体的自主学习实践。在这部分设计中,考虑到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柏林》的关系,要实现知识迁移的运用,力求在自读课文中达到知识的升华。因此,围绕着问题导航,学生进行以下三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第一,梳理《在柏林》的情节(仿照《桥》梳理情节的方法),并在题目上展示《桥》的情节。让学生在教读课文中掌握到的梳理情节的方法继续沿用到《在柏林》,强调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课堂上,学生仿照《桥》梳理情节的方法,很快就可以把《在柏林》梳理出六个起伏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通过对比,学生们很快可以看出,不论是《桥》还是《在柏林》,在篇幅短小的文字中,都包含了紧密的情节,故事发生一环扣一环,紧凑而紧张。回顾问题导航: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学生可以概括出,小说是以紧凑的情节去体现的战争灾难的,简而概之:密。
第二,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说说理由?第二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实践,让学生自主感悟课文,把留在心中深刻的画面找出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讲到的画面有: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数数、小姑娘嗤笑、后备役老兵讲话……学生讲到的画面都是小说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这些画面都是为了体现战争而写的。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小说以“小”的生活画面反应“大”的战争主题,以微见大。简而概之:微。
第三,对比小说《桥》和《在柏林》,有何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写法和内容上进行对比。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两篇小说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在开头都埋下了伏笔,最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更摄取读者的心,达到更强的震撼效果。在突出战争灾难这个主题上,更讓读者对战争残酷的认识。小说以奇妙的结尾来反映战争灾难。简而概之:奇。
以问题导航为准绳,抓住举网用的“纲”,直击文章的重点:如何体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根据指示,学生层层突破,最后找到问题导航的答案。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密、微、奇。这一新的语文要素知识框架在导学案的助力下,在学生心中构建起来。在学生已初步形成这一知识框架后,导学案的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迁移运用了。
(三)千目皆张——顺势迁移
拿捏好举网的“纲”,就让“千目皆张”自然发生,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导学案的第三部是“阅读链接”。《桥边的老人》是学生迁移运用的实践场。“导学案”中设计一篇也是战争主题的小说,检查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框架是否能迁移运用到课外,实现从课内到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要阅读一遍《桥边的老人》;课堂中,学生要围绕导学案中的阅读提示:密、微、奇,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先梳理小说的情节,仿照《桥》《在柏林》的梳理情节方法,为《桥边的老人》简单地梳理情节。学生抓取小说中的起伏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接着,学生要思考小说中哪里体现了“微”这个特点。小说通过写老人担心小动物的安危,不愿意离开准备开战的地方,在桥边挣扎着这个细小的场面,来体现战争带给人们,甚至动物的影响之深。最后以飞机由于天气原因,没能起飞,老人幸存这一出乎人意料的结局结束文章,体现了小说的“奇”。
导学案包含的三部分内容,实现了课堂中三个环节的有梯度的教学程序。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外的迁移运用,都紧紧围绕着导学案进行。
四、结语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只要把握好大局的关键,其它环节就会顺势被带动起来。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要有大局意识,把单元要素贯穿始终,把前后课文进行类比、对比,让自读课文发挥构建的作用。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巧用导学案,我们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来实现学生“千目皆张”的知识构建与迁移。笔者经过研究实践,巧设“导学案”,直击文章重点,即,通过举网使用的“纲”,围绕导学案,逐层击破重点问题,而学生在思考中尝试“以纲举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构建知识框架,让知识迁移到课外,实现了“千目皆张”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锋.初中语文导学案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9(33):46.
[2]黄秀华.优化“导学案”管理 促进阅读教学的卓越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9(8):61-62.
[3]万亚峰.优化导学 追求高效[J].课程与教学,2019(75):42-4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