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要不要有统编教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中国这么大,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中小学的体育教材各地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不必搞什么全国统一的教材。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重要问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该继承的经验就应当继承,该项改革的内容就应当改革。
然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不能只看怎么说,而重在实践。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实验,这种实验有可能成功或部分成功,也可能失败或部分失败。现在有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见到“过去”的、“传统”的,就批判,就全盘否定。我总觉得,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有些“理念”和有些“说法”,越提越“玄”,越讲越“空”,越说越“虚”,越来越脱离实际。一种说空话的形式主义倾向令人忧心。这种学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体育课程与改革与健康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中国教育学会,两年前专门发了一个倡议书,其中指出的不良学风有:“浮躁不专,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学术活动商业化,谋取私利,欺世盗名,抄袭剽窃。”我认为是切中时弊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当如何来认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的问题,说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决定课程的“三个要素”是应当继承的
1.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确定,都要反映国家的意志,都要反映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古今中外,任何國家与政府无一例外。不管其如何强调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为了人权、人性,为了自由、平等,都不可能放弃利用教育达到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2.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因此,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罗杰斯等人提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影响很大。但也有人不赞成“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要以“育人为本”。“以人为本”应当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育人为本”的提法更加符合教育的特点。
3.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与课程资源的实际,选择所需有关科学知识构建成学科知识。因此,课程与学科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我们通过课程教学,把有关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科的发展。因此,“建设精品课程,创建优势学科”就成了许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作为一门学科课程,都有自己一定的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
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偏废的。但是,不同的国家对这三个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现在有人批判五十年代学校体育提倡的“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口号,是国家功利主义的反映,无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那么,那种只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否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说法,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以“三要素”为基本依据的思想,仍是应当继承的。
二、关于体育课程统一大纲、统编教材的历史评价问题
在我国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如何评价?是进步还是落后,对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还是“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必须作出客观的历史评价。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近百年的帝国主义侵略,半个多世纪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对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应当如何清理?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统一中国人民的意志?文化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建国初期为了体现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教育部要求统一编制课程与教材。这是那个时代必须的、最有效的方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1955年教育部出版总署颁发的《关于出版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幼儿园课本、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工农兵和妇女课本、教材的规定》中指出:“中小学课本和教学用书理应由国家统一出版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现在差不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那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清除旧内容、旧思想对教育的影响,要以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构建新的课程和教材。就体育教材而论,历史的事实是到1956年,也只有沈阳市、武汉市的教育部门有主管学校体育的机构,还有一部分省设有体育“专干”。在那样的年代里,如何做到各地区都编教材?当时提出向苏联学习,在学习苏联的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印发了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组织学习参考使用;东北地区编写了供本地区使用的“试用教材”;北京自己制定了“青年体育锻炼标准”,各校体育教学参考“达标”。在这一历史时期,经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一些地区的有关经验,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组织统编教材。应当肯定地说,这是新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但是历史是发展的,在今天看来,它可能有不足,甚至有许多缺点,这都可以研究,但不能把过去的一切都全盘否定,把它们说得一文不值。
1958年,贯彻“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搞大跃进,发动教育“大革命”,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一下子把“坛坛罐罐”打个稀巴烂。统编的教材,当然也被全盘否定。各省、市、县、校都自己编写教材,而编教材的人既不是“编辑”,也不是学者,更不是教师,而是以学生为主进行编写的。学校体育提出了两个口号:“以军代体”,即以军事训练作为体育教材的内容;“以劳代体”,即以劳动的实践活动,如推车、担担子、搬运物品、攀梯子摘果子等具体动作作为体育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是某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学生和教师编写的《军体教材》和某省向全国介绍的以劳动代替代体育的做法。
同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经验交流会,发动开展“四红”运动,限期百分百的学生都要通过“劳卫制”一、二级和等级运动员(三级以上)与普通射手标准。这种极左的、疯狂的做法,残害了学生,完全破坏了学校的教育规律和秩序。后又遭受自然灾害,将学校体育摧残殆尽,令人痛心。至今关于1958年的问题,包括徐州会议,都讳莫如深,没有很好地进行清算。
在折腾了一、二年后,又要求统编教材,强调统一,不准放开“胡来”。当时高教部与教育部合并,大中小同时统编教材,批判了“以军代体”和“以劳代体”的教育思想,来了一次“拨乱反正”。直至1963年才把各科教材编完,据后来(直至今天也还有这样看法)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六十年代统编的各学科教材,是比较站得住的“好”教材。
然而,好景不长,新编教材没有使用几年,文革就开始了,十年的动乱,把教材作为黑书批判,甚至烧掉,把编教材的人作为“反动权威”批判、打倒!
文革后,特别是打倒四人帮后,各行各业都要拨乱反正。学校体育这个“乱”由谁来“拨”?这个正由谁来“扶”?当时的思想十分混乱,要把“政治挂帅”等口号作为编教材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一切不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思想、提法、做法,都要从教材中删除。而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地区所能解决得了的,统编教材是当时拨乱反正的需要。
现在研制了新的课程标准,从领导、专家、学者、教授,到校长、教师,都言必讲“理念”。但所讲的“理念”是否就绝对正确呢?是否都符合我国的国情?都符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与学校体育实际呢?这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谁都不能轻率地就加以肯定或否定。今天,我们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推行新的课程“理念”,难道不也是一种统一吗?不也是从过去的统一,发展为今天的统一吗?因此,我们不能把“统一”当成是落后的代名词,这要看哪些应当统一,哪些不应当统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事实上过去的统一只是一种提倡,根本不可能完全照样实行。
三、外国的教育发展如何?怎样学习外国?
十分遗憾,我不懂外文,又没有去过几个国家,所以没有资格对外国的学校体育说三到四。只能看看翻译的第二手材料,或者听听学者们的讲演。但我不大赞成到国外去了一趟,回来就把看到的个别案例,以偏概全,大讲外国的学校体育如何如何!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大家都习惯地把课程名称叫《体育与健康》,为什么要这样叫?有人说外国就是这样叫的。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小学叫《体育》,中学叫《体育与健康》呢?又有人说日本就是这样叫的,小学叫《体育》,中学叫《体育保健》或《保健体育》。而日本学者却说,小学初中体育学科名称是由二战后美国占領者给定的,小学和初中的学科名称的不同,并没有什么科学的界定,一直延续至今。小学的保健教育比中学更重要,名称却加在中学身上。不知道是保健管体育还是体育管保健?不知道是否保健就是“讲”体育就是“练”?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反正别人那么叫我们也就跟着叫就是了。这样做合适吗?我认为对于外国的先进经验一方面一定要虚心学习,决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决不能全盘照搬。所以,对于学习外国的经验,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关于向苏联学习的得与失
这次课程改革以批判传统开路,其中包括我国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的问题。主要批判的是体育课程照抄了苏联的体育运动技术教材体系和统得过死的问题。
笔者是1949年走上体育教师岗位的,当时,应当如何对待旧中国的学校体育,有无可继承的东西,全然不知,只知道要反对学校体育的“锦标主义”和“单纯技术观点”。我在中师任体育教师是从向苏联学习开始的,到旅大苏联中学参观,1952年去哈尔滨听米洛克专家讲学、参加学习班,就以这一点点经历,参加了东北区的小学、中学、中师的“临时体育教材”的编写。我感到当时向苏联学习,才使新中国学校体育开始有了点“眉目”。学校体育要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目标,以健康性、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为选择教材的原则,以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角力、举重物和基本体操、游戏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按人体活动能力分类的),当时感到目标明确,内容实在,真有点如鱼得水似的。
这一切对当时的中国是有益,还是有害?是得,还是失?现在张口日本,闭口美国,千秋功过,如何评说?当然昨天对的,今天不一定对,也可能是错的,这要具体分析。说我们学习苏联,把教材“统得过死”,扼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是“照抄苏联体育运动技术体系”等等。如果是我们学得不好,是我们的问题,不能把这些缺点都推到人家身上。
2.现在应当向哪个国家学习
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保留自己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个民族就会被人家同化,在世界上慢慢消失;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不能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先进文化,就会裹足不前,无法发展!足球,我们能简单说是哪个国家的?它已成为世界第一运动,哪个国家的青年都喜欢。我们在向学生调查“你们喜欢什么教材内容”时,绝大部分学生,包括女生都喜欢足球。如果把足球排除在体育教材之外,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教育,要融入世界,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把那些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健身性和针对性,符合本国学生特点和需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的教材引进来。
我国的课程已有百年的发展史,特别是半个多世纪新中国的教育教学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否则我们如何说明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我们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哲学、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体育教师。我们的百年课程史,五十多年新中国的发展,总会有几条站得住的经验吧!否则,如何对得起为新中国学校体育奋斗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者、学校体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体育教师呢!
中国的体育教学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的社会体育文化和物质条件、体育设施,都较贫乏,学生的体育文化来源,学点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主要来源于学校。而我们的学校场地很小,体育设施很差,每班五六十人,同时几个班上课,难为我们的体育教师,我们体育教师上体育课的经验,外国哪里有?我想如果和那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经验很可能还是先进的呢,我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发达国家也不一定就没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也是30名学生一个班,体育设施丰富,学生家庭生活富裕,我们的体育教师只要努力,绝对不会比他们差,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肯定也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非薄!
至于教材的统一和分散,必修和选修问题,我知道的情况是,美英过去过分强调选修,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自由度过了头,现在又把钟摆摆了回来,强调统一,强调基础,英国连考试也强调统一出题了;日本过去搞军国主义、法西斯教育,二战后美国占领,一切以美国为师,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快乐,强调合作,强调培养世界的人,他们所培养的“世界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国家过去可能统得过了头,用一个模子教育人,现在我们要强调灵活、分散,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教育是否只要灵活,只要学生的选择性,只考虑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呢?
学习外国,是学习概括起来的共性的“先进”的东西,还是选定一个国家,也“搬”一下?看哪个国家强大就向那个国家学习,一会儿学日本,一会儿学美国,可能不一定是个好办法。
3.编体育教材,到底统一好还是分散好
关于体育课程,过去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实际上解放前就叫课程标准,解放初期我们也叫课程标准,不能简单地说“标准”就是改革,就是新,大纲就是落后,就是旧,关键要看内容)。有人批评过去的体育教材是“千人一书,万人一面”。提出大纲、教材都不能独此一家,要“一纲多本”,要有多套教材,形成竞争,择优选用。自提出“一纲多本”后,刚开始时,仅体育教材送审的就有20余套,大家都编写教材,克服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局面。应该说这是教材发展中的一个进步,不容置疑。只是“多本”究竟应该多到什么程度?
有一个阶段,连县里都想自己编教材,实际上是照抄别人的,形成教材版本很多,内容、结构都一样。怎样结合实际,编多少套教材合适,特别是体育教材,由于国家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南北各异,场地器材设施水平不一,学生的体质和体育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要编多少套教材才能适应所有的学校?如何体现地方特色?这是应当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专门的教材研究机构,教材不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和编写队伍,教材的连续性如何保证?年年临时搭班子能编好教材?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搞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好的教材能推广吗?
课程教材的改革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同步。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该肯定的东西就应该大胆肯定,该否定的东西就应当坚决否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试验,一定可以研制出好的体育教材。
4.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问题到底应如何解决
1)关于要不要编体育课本的问题,一直就有不同意见。不赞成编课本的人,把体育只看成是打打球、跑跑步,上体育课让教师组织学生活動就行了。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也不用教学生,让学生自己活动就行了,何必编什么课本?我是赞成编课本的,因为体育的学科教育内容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我又不赞成编那些只有动作说明,抄来抄去,浪费人财物的所谓课本。
体育课本,应当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学科教育的教本、读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体育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运动技能和健身活动),还有卫生保健的知识与方法,体现体育学科教育的规范性,并且向学生提出评估学习结果的要求。
2)“一纲多本”要严格审查,有意识地扶持若干单位或地区编几套,互相竞争,让使用单位选用。如果是金钱的竞争、利润的竞争、关系的竞争,哪个出版社给的实惠(钱)多,就用哪个出版社的教材。这种局面不改变,法规条文虽好,恐怕也无济于事?
3)“一纲多本”,每个省都可以编,也不用由国家审查,自编、自审、自用,现在有些地区就是这样做的。难道这就是教材的“放开”吗?
4)“一纲多本”,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任何单位、集团、个人都可以编教材,也不必审查,能编出精品教材吗?
5)国家不要统一的大纲或课标,只提出一些原则要求,各地就可根据要求编教材。应以什么范围为准?有人主张体育课本不用分年级,编出一堆体育技术动作,由学生自选,教师指导。这种完全否定班级界限,否定班级授课制的做法,我们现在做得到吗?
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由学生自选,可以自选两三项内容,也可以只选一项,一种教材可以连续选三年,上课可不分年级,某一教师教篮球,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来选学,以便形成特长,这种办法能行得通吗?因此,也有人主张根本没有必要自上而下地提出要求,完全可以不编教材、教科书、课本,只编个单项技术专著,由教师参考,学生选学即可!这样的办法符合体育学科教学的规律吗?
中小学体育要不要以体育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既然“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既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比教师上课效果好”,“更受学生欢迎”,那何不把体育课改为体育活动?体育课程学习要不要有一个共性的目标?要不要规定一些基本教材?是否只提出一个体适能的标准,锻炼的内容、方法都可以由学生自由去选择,届时参加测验就行了,这种办法目前在我国可行吗?
总之,这一切都要再认识,认真研究!
统一?分散?课程分为“三级管理”,这个“度”如何掌握?如何界定校本课程?要不要有一定的规范?
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永远不会消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的历史。教育改革是不可能一次终结的,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教育必须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特征,但是教育不能一刀切,不可能是昨天的都不好,今天的都好,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超时代的,任何时代都是有用的。
然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不能只看怎么说,而重在实践。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实验,这种实验有可能成功或部分成功,也可能失败或部分失败。现在有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见到“过去”的、“传统”的,就批判,就全盘否定。我总觉得,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有些“理念”和有些“说法”,越提越“玄”,越讲越“空”,越说越“虚”,越来越脱离实际。一种说空话的形式主义倾向令人忧心。这种学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体育课程与改革与健康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中国教育学会,两年前专门发了一个倡议书,其中指出的不良学风有:“浮躁不专,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学术活动商业化,谋取私利,欺世盗名,抄袭剽窃。”我认为是切中时弊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当如何来认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的问题,说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决定课程的“三个要素”是应当继承的
1.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确定,都要反映国家的意志,都要反映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古今中外,任何國家与政府无一例外。不管其如何强调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为了人权、人性,为了自由、平等,都不可能放弃利用教育达到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2.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因此,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罗杰斯等人提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影响很大。但也有人不赞成“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要以“育人为本”。“以人为本”应当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育人为本”的提法更加符合教育的特点。
3.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与课程资源的实际,选择所需有关科学知识构建成学科知识。因此,课程与学科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我们通过课程教学,把有关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科的发展。因此,“建设精品课程,创建优势学科”就成了许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作为一门学科课程,都有自己一定的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
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偏废的。但是,不同的国家对这三个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现在有人批判五十年代学校体育提倡的“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口号,是国家功利主义的反映,无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那么,那种只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否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说法,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以“三要素”为基本依据的思想,仍是应当继承的。
二、关于体育课程统一大纲、统编教材的历史评价问题
在我国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如何评价?是进步还是落后,对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还是“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必须作出客观的历史评价。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近百年的帝国主义侵略,半个多世纪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对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应当如何清理?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统一中国人民的意志?文化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建国初期为了体现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教育部要求统一编制课程与教材。这是那个时代必须的、最有效的方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1955年教育部出版总署颁发的《关于出版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幼儿园课本、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工农兵和妇女课本、教材的规定》中指出:“中小学课本和教学用书理应由国家统一出版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现在差不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那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清除旧内容、旧思想对教育的影响,要以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构建新的课程和教材。就体育教材而论,历史的事实是到1956年,也只有沈阳市、武汉市的教育部门有主管学校体育的机构,还有一部分省设有体育“专干”。在那样的年代里,如何做到各地区都编教材?当时提出向苏联学习,在学习苏联的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印发了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组织学习参考使用;东北地区编写了供本地区使用的“试用教材”;北京自己制定了“青年体育锻炼标准”,各校体育教学参考“达标”。在这一历史时期,经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一些地区的有关经验,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组织统编教材。应当肯定地说,这是新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但是历史是发展的,在今天看来,它可能有不足,甚至有许多缺点,这都可以研究,但不能把过去的一切都全盘否定,把它们说得一文不值。
1958年,贯彻“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搞大跃进,发动教育“大革命”,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一下子把“坛坛罐罐”打个稀巴烂。统编的教材,当然也被全盘否定。各省、市、县、校都自己编写教材,而编教材的人既不是“编辑”,也不是学者,更不是教师,而是以学生为主进行编写的。学校体育提出了两个口号:“以军代体”,即以军事训练作为体育教材的内容;“以劳代体”,即以劳动的实践活动,如推车、担担子、搬运物品、攀梯子摘果子等具体动作作为体育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是某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学生和教师编写的《军体教材》和某省向全国介绍的以劳动代替代体育的做法。
同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经验交流会,发动开展“四红”运动,限期百分百的学生都要通过“劳卫制”一、二级和等级运动员(三级以上)与普通射手标准。这种极左的、疯狂的做法,残害了学生,完全破坏了学校的教育规律和秩序。后又遭受自然灾害,将学校体育摧残殆尽,令人痛心。至今关于1958年的问题,包括徐州会议,都讳莫如深,没有很好地进行清算。
在折腾了一、二年后,又要求统编教材,强调统一,不准放开“胡来”。当时高教部与教育部合并,大中小同时统编教材,批判了“以军代体”和“以劳代体”的教育思想,来了一次“拨乱反正”。直至1963年才把各科教材编完,据后来(直至今天也还有这样看法)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六十年代统编的各学科教材,是比较站得住的“好”教材。
然而,好景不长,新编教材没有使用几年,文革就开始了,十年的动乱,把教材作为黑书批判,甚至烧掉,把编教材的人作为“反动权威”批判、打倒!
文革后,特别是打倒四人帮后,各行各业都要拨乱反正。学校体育这个“乱”由谁来“拨”?这个正由谁来“扶”?当时的思想十分混乱,要把“政治挂帅”等口号作为编教材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一切不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思想、提法、做法,都要从教材中删除。而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地区所能解决得了的,统编教材是当时拨乱反正的需要。
现在研制了新的课程标准,从领导、专家、学者、教授,到校长、教师,都言必讲“理念”。但所讲的“理念”是否就绝对正确呢?是否都符合我国的国情?都符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与学校体育实际呢?这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谁都不能轻率地就加以肯定或否定。今天,我们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推行新的课程“理念”,难道不也是一种统一吗?不也是从过去的统一,发展为今天的统一吗?因此,我们不能把“统一”当成是落后的代名词,这要看哪些应当统一,哪些不应当统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事实上过去的统一只是一种提倡,根本不可能完全照样实行。
三、外国的教育发展如何?怎样学习外国?
十分遗憾,我不懂外文,又没有去过几个国家,所以没有资格对外国的学校体育说三到四。只能看看翻译的第二手材料,或者听听学者们的讲演。但我不大赞成到国外去了一趟,回来就把看到的个别案例,以偏概全,大讲外国的学校体育如何如何!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大家都习惯地把课程名称叫《体育与健康》,为什么要这样叫?有人说外国就是这样叫的。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小学叫《体育》,中学叫《体育与健康》呢?又有人说日本就是这样叫的,小学叫《体育》,中学叫《体育保健》或《保健体育》。而日本学者却说,小学初中体育学科名称是由二战后美国占領者给定的,小学和初中的学科名称的不同,并没有什么科学的界定,一直延续至今。小学的保健教育比中学更重要,名称却加在中学身上。不知道是保健管体育还是体育管保健?不知道是否保健就是“讲”体育就是“练”?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反正别人那么叫我们也就跟着叫就是了。这样做合适吗?我认为对于外国的先进经验一方面一定要虚心学习,决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决不能全盘照搬。所以,对于学习外国的经验,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关于向苏联学习的得与失
这次课程改革以批判传统开路,其中包括我国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的问题。主要批判的是体育课程照抄了苏联的体育运动技术教材体系和统得过死的问题。
笔者是1949年走上体育教师岗位的,当时,应当如何对待旧中国的学校体育,有无可继承的东西,全然不知,只知道要反对学校体育的“锦标主义”和“单纯技术观点”。我在中师任体育教师是从向苏联学习开始的,到旅大苏联中学参观,1952年去哈尔滨听米洛克专家讲学、参加学习班,就以这一点点经历,参加了东北区的小学、中学、中师的“临时体育教材”的编写。我感到当时向苏联学习,才使新中国学校体育开始有了点“眉目”。学校体育要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目标,以健康性、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为选择教材的原则,以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角力、举重物和基本体操、游戏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按人体活动能力分类的),当时感到目标明确,内容实在,真有点如鱼得水似的。
这一切对当时的中国是有益,还是有害?是得,还是失?现在张口日本,闭口美国,千秋功过,如何评说?当然昨天对的,今天不一定对,也可能是错的,这要具体分析。说我们学习苏联,把教材“统得过死”,扼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是“照抄苏联体育运动技术体系”等等。如果是我们学得不好,是我们的问题,不能把这些缺点都推到人家身上。
2.现在应当向哪个国家学习
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保留自己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个民族就会被人家同化,在世界上慢慢消失;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不能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先进文化,就会裹足不前,无法发展!足球,我们能简单说是哪个国家的?它已成为世界第一运动,哪个国家的青年都喜欢。我们在向学生调查“你们喜欢什么教材内容”时,绝大部分学生,包括女生都喜欢足球。如果把足球排除在体育教材之外,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教育,要融入世界,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把那些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健身性和针对性,符合本国学生特点和需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的教材引进来。
我国的课程已有百年的发展史,特别是半个多世纪新中国的教育教学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否则我们如何说明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我们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哲学、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体育教师。我们的百年课程史,五十多年新中国的发展,总会有几条站得住的经验吧!否则,如何对得起为新中国学校体育奋斗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者、学校体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体育教师呢!
中国的体育教学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的社会体育文化和物质条件、体育设施,都较贫乏,学生的体育文化来源,学点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主要来源于学校。而我们的学校场地很小,体育设施很差,每班五六十人,同时几个班上课,难为我们的体育教师,我们体育教师上体育课的经验,外国哪里有?我想如果和那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经验很可能还是先进的呢,我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发达国家也不一定就没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也是30名学生一个班,体育设施丰富,学生家庭生活富裕,我们的体育教师只要努力,绝对不会比他们差,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肯定也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非薄!
至于教材的统一和分散,必修和选修问题,我知道的情况是,美英过去过分强调选修,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自由度过了头,现在又把钟摆摆了回来,强调统一,强调基础,英国连考试也强调统一出题了;日本过去搞军国主义、法西斯教育,二战后美国占领,一切以美国为师,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快乐,强调合作,强调培养世界的人,他们所培养的“世界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国家过去可能统得过了头,用一个模子教育人,现在我们要强调灵活、分散,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教育是否只要灵活,只要学生的选择性,只考虑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呢?
学习外国,是学习概括起来的共性的“先进”的东西,还是选定一个国家,也“搬”一下?看哪个国家强大就向那个国家学习,一会儿学日本,一会儿学美国,可能不一定是个好办法。
3.编体育教材,到底统一好还是分散好
关于体育课程,过去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实际上解放前就叫课程标准,解放初期我们也叫课程标准,不能简单地说“标准”就是改革,就是新,大纲就是落后,就是旧,关键要看内容)。有人批评过去的体育教材是“千人一书,万人一面”。提出大纲、教材都不能独此一家,要“一纲多本”,要有多套教材,形成竞争,择优选用。自提出“一纲多本”后,刚开始时,仅体育教材送审的就有20余套,大家都编写教材,克服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局面。应该说这是教材发展中的一个进步,不容置疑。只是“多本”究竟应该多到什么程度?
有一个阶段,连县里都想自己编教材,实际上是照抄别人的,形成教材版本很多,内容、结构都一样。怎样结合实际,编多少套教材合适,特别是体育教材,由于国家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南北各异,场地器材设施水平不一,学生的体质和体育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要编多少套教材才能适应所有的学校?如何体现地方特色?这是应当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专门的教材研究机构,教材不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和编写队伍,教材的连续性如何保证?年年临时搭班子能编好教材?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搞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好的教材能推广吗?
课程教材的改革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同步。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该肯定的东西就应该大胆肯定,该否定的东西就应当坚决否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试验,一定可以研制出好的体育教材。
4.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问题到底应如何解决
1)关于要不要编体育课本的问题,一直就有不同意见。不赞成编课本的人,把体育只看成是打打球、跑跑步,上体育课让教师组织学生活動就行了。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也不用教学生,让学生自己活动就行了,何必编什么课本?我是赞成编课本的,因为体育的学科教育内容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我又不赞成编那些只有动作说明,抄来抄去,浪费人财物的所谓课本。
体育课本,应当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学科教育的教本、读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体育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运动技能和健身活动),还有卫生保健的知识与方法,体现体育学科教育的规范性,并且向学生提出评估学习结果的要求。
2)“一纲多本”要严格审查,有意识地扶持若干单位或地区编几套,互相竞争,让使用单位选用。如果是金钱的竞争、利润的竞争、关系的竞争,哪个出版社给的实惠(钱)多,就用哪个出版社的教材。这种局面不改变,法规条文虽好,恐怕也无济于事?
3)“一纲多本”,每个省都可以编,也不用由国家审查,自编、自审、自用,现在有些地区就是这样做的。难道这就是教材的“放开”吗?
4)“一纲多本”,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任何单位、集团、个人都可以编教材,也不必审查,能编出精品教材吗?
5)国家不要统一的大纲或课标,只提出一些原则要求,各地就可根据要求编教材。应以什么范围为准?有人主张体育课本不用分年级,编出一堆体育技术动作,由学生自选,教师指导。这种完全否定班级界限,否定班级授课制的做法,我们现在做得到吗?
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由学生自选,可以自选两三项内容,也可以只选一项,一种教材可以连续选三年,上课可不分年级,某一教师教篮球,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来选学,以便形成特长,这种办法能行得通吗?因此,也有人主张根本没有必要自上而下地提出要求,完全可以不编教材、教科书、课本,只编个单项技术专著,由教师参考,学生选学即可!这样的办法符合体育学科教学的规律吗?
中小学体育要不要以体育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既然“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既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比教师上课效果好”,“更受学生欢迎”,那何不把体育课改为体育活动?体育课程学习要不要有一个共性的目标?要不要规定一些基本教材?是否只提出一个体适能的标准,锻炼的内容、方法都可以由学生自由去选择,届时参加测验就行了,这种办法目前在我国可行吗?
总之,这一切都要再认识,认真研究!
统一?分散?课程分为“三级管理”,这个“度”如何掌握?如何界定校本课程?要不要有一定的规范?
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永远不会消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的历史。教育改革是不可能一次终结的,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教育必须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特征,但是教育不能一刀切,不可能是昨天的都不好,今天的都好,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超时代的,任何时代都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