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实,所以痛苦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haway6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弥留之际》通过一组人物对比展现了生活表象与真实之间的落差,探讨这种落差之下,直面真实人类真切的罪恶及应有的救赎方式。作品由此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生命观。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生命观 主题意蕴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曾多次提及《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 1930)为其作品中最通俗易懂的小说。然而,多年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主题的争论却莫衷一是。小说中,艾迪对父亲的遗训念念不忘,“我只能依稀记得我的父亲怎样经常说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死亡做准备”。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死亡也就领悟了生命。本文从生命观角度审视这部小说深刻的主题意蕴。
  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是建筑在言语之上的天空之城,抑或潜沉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暗黑一隅。何为真实?或许,福克纳表现的就是这两个世界荒诞的共存,以及二者激烈的较量。
  一、所谓“安全”,并非真实
  本德伦兄弟荒诞不经的谈话却引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词语,即“安全”。具有某种先知能力的达尔抓住思想的精髓,一语中的。
  “你是说,安全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当一样新的东西脱颖而出的时候,总应该要求有比“安全”更高的境遇吧,因为安全是人们习以为常、已经磨掉了棱角的东西,再重复去做并不能使一个人说:这件事可是空前又绝后啊”①。
  可以说,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存在一组鲜明的对比。通过它,“安全”的概念更清楚明晰。所谓安全,即循规蹈矩,赞美上帝,遵从上帝旨意表现出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如邻居塔尔夫妇、本德伦先生。而相对的不“安全”,则指的是与一切格格不入的本德伦家的妻子和儿女们,他们为人怪癖,在外人看来都是有罪的怪胎。
  生活在安全区的人们宛若在上帝庇护的天空之城,他们收到的一切馈赠和损伤都是上帝的安排,而他们要做的只是依照上帝的旨意,赞美上帝。科拉正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者。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喜乐,才能在死后欢欢喜喜地去见上帝。用弗农·塔尔的一句话来总结这类人的心理可能最好不过了,“反正,我们过我们的日子并且做出喜欢的样子,这样总不会错吧”②。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德伦家的妻子和儿女们,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异乎常人的举动和爱好。艾迪是罪恶的奴仆,她对自己的学生作呕,与牧师通奸生下朱厄尔,死后还要离开丈夫、儿女跋涉回到故土。大儿子卡什小时候从教堂上摔下来成为跛者,似乎是某种远离教堂的象征人物,他夜以继日地为母亲、为其赶制棺木,这在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二儿子达尔,他基本遵循了西方“疯子——先知”的模式,他对万事具有惊人的洞察力,最后不顾父亲的执拗将母亲火化。三儿子朱厄尔对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愿意为马牺牲一切。女儿杜威·德尔怀上了私生子,为打胎烦恼。小儿子瓦达曼是个弱智。他们都是异乎寻常的人们,游离于所谓的“安全”的范畴之外。
  小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到底哪种才是真实的?恐怕,在福克纳看来,他着力塑造的这些不正常的人们才是真实的,抛弃虚假的。作者扔掉理性的遮羞布,通过59段独白将人物的内心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而他们彼此处于孤绝、不交流的状态。但作者又让各自独立的独白形成对话的形式。于是,在艾迪午夜梦回的鬼呓中对科拉的质疑做出回答。
  “……我总是想言语如何变成一条细线,直飞上天,又轻快又顺当,而行动如何沉重地在地上爬行,紧贴着地面,因此,过了一阵之后这两条线距离越来越远,同一个人无法跨到另一条上去……有一天我和科拉谈话。她为我祷告,因为她相信我对自己的罪愆视而不见,她要我跪下来祈祷,因为对于罪愆仅仅是言词问题的人来说,得救在他们看来也只消用言语便可获得”③。
  包裹语言外衣的生活表象并非真实。这个“安全”的天空之城享受上帝的神光沐浴,却成了一个虚假空洞的言语之庭。在一切浮夸、赞美的语言背后是极深极暗的匮乏的内心和虚弱的洞穴。生活在“安全”中的人们只是在用言语包扎自己受伤的真实灵魂。
  诚然,“安全”之外的人们必定是痛苦的、不被理解和接受的。艾迪·本德伦不接受就医,受着生命空虚的煎熬,等待死亡的降临。卡什失去一条腿,达尔被妹妹告发纵火送进精神病院,杜威·德尔打胎未成反遭强奸。但痛苦的人们真的就是另类、傻子、疯子吗?或许他们有着强烈的更真实的自觉心理,正如卡什说的:“可是我拿不定谁有权利说什么是疯,什么不是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好像有另外一个自我,这另外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怀着同情的恐惧与惊愕注视着这个人的正常和不正常行为。”④
  艾迪·本德伦指出,一切表象“就像在世人面前穿上一件外衣,仅此而已”。那么扯去外衣,裸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二、受罪即救赎
  所谓“安全”的并非真实。即便,“安全”在常人看来就是尊奉上帝,但是福克纳笔下的真实却并非否认上帝或拒绝上帝。福克纳谈到萨特时说:“萨特缺少一点东西,他否认上帝,而我相信上帝……相信人有一个灵魂,它仰望着我们所说的上帝 。”⑤福克纳展示了自己的上帝观——他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并且认为对自我和真理的追求唯有信奉上帝才会找到答案。
  答案是,艾迪看待罪恶和救赎的方式。科拉认为人只能赞美上帝,无需行动,他夸大了言语的作用,让人漂浮的言语虚幻的表意之中。艾迪厌恶一切言语,她认为人是罪恶的,需要通过受难自我救赎。艾迪相信朱厄尔就是她的十字架,他会来拯救他——“他会从洪水中也会从大火中拯救我,即使献出生命,他也会拯救我”⑥。小说如同寓言般让朱厄尔完成了使命。
  或许这便是威廉·福克纳认同的救赎方式。他反复表明对上帝的信仰:“起初,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上帝不仅信任人,还了解人。他知道人很能干,完全可以让人拥有灵魂,因为人有可以拯救灵魂的能力,通过这一点,又拯救了自己。”⑦这里,福克纳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上帝创造世界的信靠,以及灵魂乃是上帝所赐的思想,另一方面认为上帝仅赐予人灵魂,拯救人类的不是基督教传统观念中的基督,而是人类自己。
  翻译家李文俊为《我弥留之际》做序,说:“他们都在苦熬。”而他们为何苦熬?或许便是因为他们追究了生命的真实,弃绝了“安全”的外衣,直面自己所犯的罪恶,并用自己的肉身为自己救赎。1949年,福克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词如是说:“他是永生的,不是因为只有他在万物生灵中拥有不倦的声音,而在于他有灵魂,能够同情、牺牲和忍受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是歌颂这些。”
  《我弥留之际》正是从“死亡”这一终极命题出发,探讨生的哲学。受基督教思想耳濡目染的伟大作家福克纳通过作品表现了独特而完整的生命观:真实令人痛苦,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与此相联系的罪恶便是人自身,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受苦才能获得救赎。
  注释:
  ①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81.
  ②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45.
  ③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106-108.
  ④同上,P145.
  ⑤转引自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⑥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103.
  ⑦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福克纳随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8.
  参考文献:
  [1][美]桑德奎斯特,著.隋刚,龙云,滕学明等译.死亡、悲痛与类比形式:《我弥留之际》.摘自《福克纳:破裂之屋》.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福克纳随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4]魏巍.论福克纳小说中的死亡.南京师范大学,2012.
  [5]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许志强.《我弥留之际》的一个评注.外国文学评论,1999(2).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其必要性。通过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的内容构建、教学呈现、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分析,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大学英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促进文理交融”,并就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
摘 要: 沈从文的文体独特性,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此就“文体作家”的四个理解角度,《边城》的结构安排及其与《寒夜》的比较这三个角度作以浅析,发掘其文体的独特之处,感受这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文体独特性 梦幻桃源  沈从文因其文体的独特性,在30年代就获得了“文体作家”这一褒贬合一的称呼。这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出身于偏远的湘西小城凤凰,高
摘 要: 身体话语、身体写作自中国五四文学大拐弯时就已不再是作家讳莫如深的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身体写作已经广泛存在于文学书写的各个角落,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张抗抗的长篇小说《作女》对于男女两性身体的直接描写与议论,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解放在当代的新困境,另一方面巧妙地对当代社会中所谓的精英男性形象做了进一步消解。  关键词: 身体话语 男性形象消解 女性解放  女性解放在五四革命后被中
摘 要: 敦煌社邑文书作为敦煌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文书特点非常鲜明。敦煌社邑文书种类丰富但功能明确,具有多而不乱的特点;文书结构上有着统一与非统一的特点;而文书写作上更有以口语化语言为主、互助为中心的主题内容和说明表达方式为主要技法的特色。敦煌社邑文书所具有的这些文书特点,对进一步认识除古代公文等公务文书之外的实用文书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敦煌 社邑文书 文书特点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摘 要: 老舍是一个乐于为普通老百姓创作、善于表现“小人物”的文学大师。在《月牙儿》中,他把目光逼视到城市的最底层,通过一对母女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揭示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真切地流露出对“小人物”的慈悲和同情。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诗的境界和氛围及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小说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关键词: 《月牙儿》 老舍 艺术生命  《月牙儿》是老舍最为称道的优秀中篇小说,是
摘 要: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横向上对外国留学生“连”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将外国人的“连”字句偏误概括为:错序、回避、泛化及其他偏误四大类。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连”字句 习得考察 偏误  一、引言  “连”字句是指“连……也/都……”组配而成的句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几十年来,学者们对“连”
摘 要: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诵读(大声朗读,读熟)为要,让学生积累诵读经验。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激起兴趣,拉近距离;滋养语感,提升素养;理解内涵,传承文化。作者结合自己《岳阳楼记》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对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积累方法的探索,即读准—读熟—读思—读品,逐层深入地进行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初中学生 文言文 诵读经验积累  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确实存在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刘鸿武先生的著述《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的主要结构及其观点,探讨了文学、史学、想学、艺术等内在的统一与整体精神下的人文科学教育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刘鸿武 人文科学 教育思考  刘鸿武是一位在中国文化熏陶下,受过西式教育并长期从事非洲领域工作的学者。多年来,他怀抱浓浓的人文情怀,关注非洲发展问题;肩负深深的社会责任,关注现代国人的精神生活,相关著述及观点引起了诸多争
摘 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公共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契合当下需要的课程设置新思路和教学改革新设想,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对推进高校公共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并为改进其他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信息化进程,多媒体形式的信息如雨后春笋全面铺开。多媒体技
摘 要:如果说孤独是生命的一种常态,那么尼采与鲁迅的孤独就是这常态之上的先知式的独行。尼采借用他名虚构了查拉图斯特拉,鲁迅用匕首似的文字刻画了过客,二者形象同中有异,异中相同,隔着时间与空间,两者冥冥之中搭起了一座桥梁,展开了东方与西方关于“存在”、关于“人道”的劝说。这是孤独者的力量,也是觉醒的先知们对世人的祈望。  关键词:〖HTK〗 查拉图斯特拉 过客 孤独 困惑 力量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