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要认真地解读教材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似乎没有很大的难度,那么为什么教学效果总有些不尽人意呢?其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备课中过于关注“怎么教”的设计,而对于要“教什么”的研读则一带而过,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分析不够细致,解读教材的过程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等。还有一些教师把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误解为改动教材,常常使课堂看着新颖,却丢失了数学本质的东西。因此,数学教师要认真地解读教材。
其他文献
分析了塑件的成型工艺,针对内嵌轴承大纵深圆筒形薄壁塑件的注射成型,设计了1副一次成型注射模具,大大缩短了注射成型时间,简化了成型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教育艺术,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人教学过程,使学生得到人文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共同提升,是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
对手机外壳进行了工艺分析,并选择压铸作为成型手段,同时将大型CAD/CAM软件Pro/E贯穿在整副压铸模的设计过程之中,实践证明:使用Pro/E软件,提高了设计水平和生产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任意的、零星的,而是指那些经常、一贯出现的习惯行为。然而这种习惯不是先天性的反射,而是自觉性的行为,是个体按一定的信念与准则自觉选择与控制的行为。我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應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强调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强调学生必须具备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下做法,收到的效果明显。  一、巧设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问题产生了质疑,就会产生想知道的欲望。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心理能动作用,尽可能地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做如下探析。    一、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呢?    一、贴近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每个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