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视角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在我国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随着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
  进,古诗词教学得到了许多教师及其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从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视角出发,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诗词朗读引导不充分、情境体验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认为可以从教师语文素养偏低、内容讲解缺乏审美角度、注重死记硬背等方面来找寻成因,并相应地提出了提高教师语文素养、注重课堂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王崧舟;诗意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古诗词教育成为反思的问题,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的出口成章反映了当下诗词教育的缺失。不少成年人和学生对吟诗走红的武亦姝抱有赞叹。很显然,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并没有满足。而应试教育下的古诗词教学只是为了背诵,而古诗词宝库如此灿若星辰,中小学生又怎么能把诗词的最卓绝的精华学到呢?
  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成果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开创了他的“诗意语文”,这对于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这只是个例。如何让更多的学校在古诗词教学中突破局限,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研究随机选取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郑梁梅小学三、四年级分别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向他们发放有关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13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0份。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等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置几个相关问题。还利用观察法来收集课堂实录情况,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何种教学方式或手段等。此外,还利用访谈法分别对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围绕问卷上的一些题目进行深入地了解,以增强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可 靠性。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状况
  1.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由表1可看出,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喜欢古诗词的比例占据23%,兴趣一般的为73.6%。而大多数学生不希望老师开展古诗词阅读比赛等活动。在学习古诗词时,自己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比例不大。
  2.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由表2可以看出,老师通常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有57%的学生选择“老师讲给学生听”,这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而古诗词教学本身就要求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在调查中,有87%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用默写的方式来复习古诗词,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喜欢用默写这种单一、机械的方式来反馈古诗词的学习状况。
  3. 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
  从表3可以看出,在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审美体验感受时,在问及“平时看到的景色是否会让你想起一些诗句”时,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想起,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古诗没有深入解读到位,以致于学生看到熟悉的古诗意象却不常想起。在问及“你学完一首古诗,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很少学生能够体会到。并且在访谈时也发现,教师对于诗词情感基调的把握只是一带而过。而从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好处,他们的回答只是从考试得高分的角度出发。很显然,教师在教授古诗词课时,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但是从学生的古诗词审美体验角度来看,成效甚微。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诗词诵读引导不充分
  如果在古诗词课堂上,没有了诵读会怎么样?答案一定是不行的。而诗词本身具备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只有凭借诵读,才能体现其本身的韵味。正像王崧舟老师说的“会心吟诵得其韵”,读着读着,自然而然,诗的味道和情感也就读进心里去了。不过从现阶段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古诗词教学应注重诵读指导,但还是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指导不到位的问题。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范读很少,学生试读也只是草草而过,这一环节中看似是完整的诵读指导,其实并没有到位。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讲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古诗词的诵读。指导学生诵读古诗,也是讲究一定的策略。诵读与朗读不同,想要领悟古诗独具的美,就必须采用正确诵读的策略。并且像《望庐山瀑布》这样气势磅礴豪迈的诗风,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
  2.情境体验不足
  當前,不少语文教师执教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的教学流程,都是首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接着逐字逐句讲解注释;最后再分析诗中的思想感情,等等。笔者在与一些语文教师的谈话中发现,一部分教师教学诗词的流程大都相同。根本没有把握整首诗的情境体验。笔者随机选取了三年级的一名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发现,情境体验在古诗词课堂中实现得微乎其微,学生也很难在生活中想象到所学过的古诗。虽然整个古诗词课堂是完整的,但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是不完整的。教师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流程,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诗词并没有“喂饱”学生,没有了情境体验,学生并没有学习到诗词的真正“内核”。
  3.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问卷调查中,被问及:“你喜欢上古诗词课吗?”只有23%的学生喜欢上古诗词课。这说明学生对于古诗词课没有浓厚的兴趣。在问及学生:“你希望老师开展古诗词阅读比赛等活动吗?”有37%的学生希望开设,有15%的学生无所谓。在问及“在学习一首古诗时,你会主动查找资料吗?”有27%的学生有时会查找资料,30%的学生会查找资料。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不是特别浓厚,甚至处于被动状态。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语文素养偏低
  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指导可以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和文学底蕴。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到位。对于古诗词的吟诵,需要语文教师一步一步地指导,每一个字词该怎么去读,读出平仄,读出古诗词独有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是很重要的。而古诗词的朗读和平常白话文朗读不一样,这对一名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整体语文素养不是很高,还需要再提高。
  2.内容讲解缺乏审美角度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所采用的 教学手段及方式比较枯燥,没有让学生真正去学习整个诗词的“内核”。我们知道,古诗词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而现阶段,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虽然落实了,但是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没有学到真正的文化。教师应该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那种孤单悲凉的心境,而在当前的这种单调无味的教学模式下,古诗词带给学生的画面感被损坏,学生想把古诗词独有的韵味学到是很难的。
  3.注重死记硬背
  从当前古诗词教学的情况来看,不少学校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脱离出来。教师处理古诗词的方式依然是应付考试。在平常课堂上,一首诗在很短时间下就可以讲解完,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教师就会让学生大力地背诵诗句,过一天后进行默写检查。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常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在考试中不失分。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为了背诵与默写,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减半。
  三、改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1.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
  做任何事情不能缺少交流。教学经验也是一样的,相互交流,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有些语文教师采用的古诗词教学流程太过单一,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为此,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状况,适当开展语文教研活动,对各种类型的古诗词教学应该如何设计教案进行深入探讨,并在相互间进行教学观摩,交流经验和见解,以凝聚集体的智慧,优化古诗词教学方式。当然,通过现场或网络对一些名师的古诗词教学示范课进行观摩,也不失为一种弥补自身所欠缺的语文素养的方式,比如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长相思》等。
  2.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
  教师的语文素养有很多,但对于古诗词教学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对学生指導诵读,潜心品味整首诗。正像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指导学生诵读。在王老师课堂上,多次让学生进行诵读。他采取很多种读书的方法,比如:首先是朗读整首诗,接着是默读、自己读、齐声读、小组赛读等方法。在王老师执教《枫桥夜泊》这一课时,他首先把古往今来吟诵寒山寺钟声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去读这些诗句,体会每一句所散发出的情感,想一想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作者会描写寒山寺的钟声,其中到底有什么韵味在里面?在课堂导入的时候,王崧舟老师的导入已经是超乎一般课堂的导入时间,但是他的导入让人们认为我们教给学生的并不是只有知识,而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这样的课堂是文化氛围的一种渲染。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他会让学生读前四个字,他自己读后三个字,这样的接读方式会让学生明白整首诗的节奏在哪里,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另外,教师的范读会带动学生的阅读情绪,使之立刻融入整首诗的氛围。
  (二)对症下药——注重课堂情境体验
  1.诗意语言创造课堂意境
  在王老师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他特别注重对教学意境的营 造,巧妙地还原整首诗,让孩子们在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去置身体验所表达的感情。比如他执教的《长相思》这一课的相关教学片段中,王老师首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沉思孤独的画面。接着又问孩子们,在纳兰性德的心里,在纳兰性德的家乡,又是什么样的画面呢?下面就请大家,把你在纳兰性德的家乡看到的画面,用手中的笔写下来。教师边巡视边说道:“哦,那或许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地方,在田野、在空旷的郊外;那也或许是一个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坐在一起边喝酒边吟诗的画面;那也或许是在一个房间里,打着暖暖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一块的画面。”
  此时,学生内心的想象顿时被激发了出来,特别是在教师这种生动有趣、富有诗意性的语言感染下,学生头脑里也想象到了在纳兰性德的家乡看到的画面。那么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也应当注重用诗意的语言营造一种意境,学生参与度也会很高。但是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与自身条件,否则一味模仿,只会是东施效颦。
  2.音乐渲染课堂情境
  美丽的音乐是一种带有抒情性功能的符号,它可以使人沉醉其中,去感受其中的韵味与旋律,自然而然带入到整个情境氛围里去。在王老师的课堂中,也擅于用音乐来点化整个课堂。在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他就选取了与《去年的树》的教学内容贴合,基调、节奏相符的音乐,目的是在播放音乐时,让学生仿佛被音乐所寄托的这种情感所带动,自己也置身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了。在舒缓的音乐响起,教师在屏幕上播放小鸟在早上、夜晚、春天以及秋日唱歌的情景,并依此出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在教师播放的忧伤的音乐中,学生体会到小鸟与树儿的情感,这时已经融入教师所渲染的情境中去了,达到很好的联想和想象效果。那么,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借助音乐来渲染意境,使学生达到很好的情境体验。例如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上册《江雪》这首古诗时,考虑到古诗这种形式在学生平时的阅读教学课中并不多见,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它,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与该诗氛围所相称的一首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边读边想象诗的画面,再将自己想到的画面融进朗读中去,学生顿时仿佛置身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那种孤凄悲凉的意境中去了。   (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课堂巧妙对话
  诗意语文的核心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王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就对“震耳欲聋”这个词语进行精心追问。他首先问学生从文中找出让“我”鼻子一酸的词语或句子,随后便对“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进行深入解读。这个句子看似很简单,但在王老师看来,它是推向文本高潮的一个句子。特别是“震耳欲聋”这个词,首先问学生:为什么你会认为这个词语让你印象深刻?接着又问:这个词语的意思你又是如何去理解?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了这个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在王老师一步一步的推动下,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反复地进行思考,更加深入地、透彻地理解“震耳欲聋”这个词语的精华妙义,也切身体会到母亲对“我”那无私的爱,整个课堂上升至高潮,孩子们也为此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巧妙设计课堂对话,不仅可以使学生走入文本、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也会让学生激发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看法。
  2.课外“诗香活动”
  在平时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小学生对于一些课外活动一定感到非常好奇。特别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压榨下,学生享受不到多样化的知识活动,更别提古诗词活动了。所以,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增加有关古诗词方面的一些活动,让诗词进班级。诗词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中,在课外也是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诗词文化。例如可以举办班级式的诗词大会,可以让学生像电视节目中一样玩填句题、飞花令以及诗句线索题等多种多样的题目。同时,教师在开办活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机,而且也提升了他們的审美能力。教师也可以举办小型的“古诗词故事情境剧会演” “古诗词绘画展览比赛”以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讲堂”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在繁重课业之余享受到快乐,同时也提高他们古诗词的创作能力,进而撬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卞爽.从王崧舟教学艺术视角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D].锦州:渤海大学,2015.
  [3]汪潮.“诗意语文”的教学论审视——兼论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4(7).
  [4]魏姗姗,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5]林思思,王崧舟.“诗意语文”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刘潇,女,1995年生,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蔡书红)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语言表达、情感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措施展开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的不断增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倾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基于此,文章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策略,以期对自己及他人的语文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组合作;兴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合
【摘要】“大语文教育”这一概念较早由邢台八中语文教师张孝纯提出,其指导思想可概括为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站在大语文观视角下审视当前的语文作业布置现状可发现存在量多、低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策略来改善,以实现作业作为课堂延伸和补充的功能。  【关键词】大语文观 ;作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基于大语文
【摘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建设,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更是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高职院校学生,本身语文功底比较薄弱,且不能深刻认清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功利心理,认为语文课程不如专业课程来得更加实用,轻视语文课程的心理比较普遍,这就导致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事实上,语文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反映一个人综合素质,而且影响着其他学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最基础且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知识储备,扩大视野,使得其思维能力有所改变。同时,在阅读中所涉及的内容,还能够对个体的情感进行丰富,充实读者的内心。可以说,阅读能够加快学生的成长,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阅读分析能力也相对较差,无法确保每一次阅读均为有效阅读。故而,应当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成为当前人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高中文科班级管理要强调学生文科素养能力提升,这既是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考试的基本要求,也是班级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文科素养说到底就是学生语言交流、文字写作和对口语交流、文字写作、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把控,需要多方位、多措施加强练习,强化训练,日常运用沉淀,这样才能打好文科素养的基本功。笔者从事高中文科教学管理多年,本文结合高中教学中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从听、说、读和写
去年秋播期间,小麦主产区土壤墒情好,小麦播期集中,播种质量高,出苗整齐,越冬前苗情总体较好。但去年10月份以来,华北、黄淮等冬小麦主产区基本无有效降水,旱情出现早、发生面积大。持续发展的旱情,对小麦正常生产发育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提出,今年春季麦田管理要按照“抗旱保墒,浇水保苗,镇压划锄,促根壮蘖”的技术路线,实行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因时、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
【摘要】古诗词鉴赏能力,属于综合性能力。它涉及文言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甚至是美学鉴赏能力。唯有突破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方能从容应对灵活多变的鉴赏。因此,作为语文人的我们任重道远。  【關键词】古诗词;鉴赏能力;学;玩;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诗词教学。传统的疏通、分析的方法,疏通仅仅是读懂诗词的内容
她拥有着皇族般的优雅气质,她展现着邻家女孩的可爱美丽,爱新觉罗·启星,以她与生俱来不张扬的自信成为了银幕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清新中有着独立坚强,在智慧外又加从容淡定,正因如此,她实现了电影表演创作上的不断跨越,在获得电影新人奖三连冠之后,又荣膺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优秀女主角奖。  在银幕外的启星,有着与众不同的知性气质和特殊魅力,她在北京这座留有满清皇族深深印记的古老城市,开启了不同于家族记
【摘要】“部编本”教材是多种教材并存情况下的示范,国家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可见一斑。部编教材注重综合性学习、注重学习  过程、注重学习的拓展延伸,“融合、开放、对话”的初中古诗词课堂在“部编本”视野下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部编本;融合;开放;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正式走进全国中小学课堂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篇目尤其是古诗文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