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曰:
校园本是求学地,
诗云子曰ABC。
谁知暴力频传出,
综合治理须给力。
校园多了一件血腥“外衣”
在人们的心目中,校园本是青少年学习的地方,静谧和谐,书香飘扬,其乐也融融。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里面出现了以大欺小、以多凌寡等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强奸、投毒、凶杀等凶案血案,挑战人们的良知底线。先以美国为例,看一下国外的相关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但美国校园却是世界上最暴力、最血腥的校园之一。研究发现,美国校园治安状况以1970年为分水岭。1970年之前,校园秩序良好,只有不到1%的学生在校园有捣乱、不守规守纪的行为。而1970年后,学生中吸毒、抢劫、绑架、杀人等案例大幅度增加,袭击教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3 年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有10%的公立中小学存在着各种严重的暴力犯罪案件,每10万个在册学生中,有10人犯强奸罪,有17人犯抢劫罪,有26人携带武器攻击他人;而不携带武器攻击他人更为多见,每10万人中就有444人。更有甚者,不时发生的美国校园枪击案让人触目惊心。我们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1999年4月20日,2名学生持枪袭击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在打死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后自杀;2005年3月21日,明尼苏达州一名16岁学生打死自己祖父母后又闯入当地一所高中校园,开枪打死7人,打伤15人,然后自杀;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一名韩裔学生在校园内开枪行凶,在打死32人、打伤多人后自杀;2008年2月14日,一名男子在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演讲厅向人群开枪,打死5人,打伤18人,凶手随后自杀;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发生枪击案,一名男子弑母后在校园开枪打死包括20名小学生在内的至少28名师生,随后自杀……
国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各类丑闻经常爆棚,比如幼儿园教师虐待幼童,中学校长(教师)强奸、猥亵女生,大学教授被称为“叫兽”;而学生之间则是拉帮结派,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校霸横行,甚至有投毒、凶杀等大案发生。2004年2月13日,发生在云南大学校园的马加爵锤杀4名同班同学的案件震惊全国;而最近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一起投毒致死案,则更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学习成绩优异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浩森,为泄私愤,在饮水机中投放有毒化合物,致同寝室黄洋死亡,上海二中院一审宣判林浩森死刑。林浩森案件发生后,有网友甚至在网上喊出了“感谢室友多年不杀之恩”——同学之间本应有兄弟般的情谊,现在却遭如此调侃,这种“幽默”真是痛人骨髓。
天性中侵犯行为与后天教育
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个体因素、家庭影响、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
我们知道,人都秉承不同的基因,又有所变异,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秉性,这在儿童时期就有表现。研究发现,许多儿童在婴儿时期就有生理性的侵犯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本身自控力、意志力增加,在上学之前就逐渐学会了自我调节和控制。但有一部分婴幼儿,在上学前却没有很好地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在上学后就容易表现出暴力倾向。另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遭遇,年龄阶段的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暴力倾向。如年龄小的时候,向别人吐口唾液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年龄大了之后,则表现为打架斗殴。
家庭本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温床。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急剧发展的社会对人们传统的家庭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青年男女恋爱时海誓山盟,结婚之后动辄离婚,单亲家庭急剧增多。而在单亲家庭中,最受伤害的还是孩子,他们中有的被忽视,有的被抛弃,有的被虐待,这些行为往往使孩子人格不健全甚至扭曲,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调查表明,在单亲家庭中受到虐待或者被忽视的孩子,在成人前因为暴力犯罪而被捕的比率要比正常家庭中的孩子高出38%。
青少年进入学校学习,校园便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阵地,除了节假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待在校园里。现在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往往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忽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教育,导致青少年道德伦理观念淡漠,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中国学生为例,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学生在学校完全以分数为标杆,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一切就都好,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则不在学校的考虑范围之内。另外,这些年来,教育工作者也是良莠不齐,教师队伍里不乏害群之马,这也使校园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也是造成青少年学生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因素很多,我们重点说一下媒体暴力的问题。近些年来,美国一些电视台、电影、杂志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电视电影节目或报纸书刊中充满了血腥暴力与色情内容,如美国《斯巴达》和《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每集都有血流成河、开膛破肚的凶杀场面。有人做过研究,一个年仅12岁的美国孩子,就已经在电视上目睹过 8000 次谋杀场面和 10 万个暴力镜头。同时,电子游戏在青少年中也有很大的市场,里面同样充满了暴力与色情的内容。血腥暴力的内容看多了,最直接的影响是在青少年中产生一种“盲目模仿者”的现象,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在电影、电视节目和新闻中看到的行为,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过多地接触暴力血腥的内容,还会产生另一种被研究者称为“冷酷世界症候群”的现象,让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认为,暴力是世界上一种普遍的游戏规则,人类本身即生活在暴力之中,人们不必大惊小怪,久而久之,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对暴力事件不在意或者漠视,甚至会参与到其中。由于美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这种暴力文化也在其它各国广为流行。今年初,影星李连杰在谈到让他一夜成名的《少林寺》时,心中不乏愧疚,说误导了很多的青少年。确实,《少林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它鼓噪起了无数青少年的“武林梦”,有的甚至放弃学业。 还有一个现象笔者想单独指出来。如今,网络普及到千家万户,网络阅读成为青少年精神生活的“必需品”。笔者有一位作家朋友,有一次他到一所中学做报告,曾在一个班级就学生最喜欢的书籍做过一个调查,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一本玄幻小说的名字,让这位作家大跌眼镜。这些年来,玄幻等小说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而这类作品,都是极力渲染主人公的与众不同,他们集天下气运,唯我独尊,动辄杀人,凡挡我道者必除之而后快。有一部玄幻小说主人公喊出了“跟我一起去杀人”的口号,这本书的各种贴吧里、各样粉丝群起响应,实在是把人命等同于草芥。玄幻等小说的流行,进一步助长了心智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的暴戾心理。
各国治理举措
为了有效地应对校园暴力事件,1998年10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就学校安全问题召集了白宫会议,以寻求改善学校安全的策略——美国校园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员提出了缩小班级规模,扩展和改善学校设施,增加教师、警察的数量,培训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制定和实施针对每个学校、学区和社区的特殊计划等等。之后,美国教育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等部门,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治理校园暴力的措施:首先是预防,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同时做出努力,把暴力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是建立评估机制,对校园里的欺辱、威胁、伤害以及其他犯罪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予以评估,所需信息主要来源于官方记录(包括学校记录和警察纪录)和调查。官方记录材料可能有限,因此必须谨慎真实地做好调查报告,对样本的选择、样本的规模、样本的回应率和样本代表的学校人口范围予以规定。二是人文关怀,加强道德伦理、法制教育,注重人格养成。现在青少年包括高校中的大学生智商都没有问题,往往是情商出现了“短板”,而情商有些时候比智商更为重要。所以,让青少年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在青少年之中加强法制教育,让他们有一种法制感,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要受到惩罚。三是加强心理方面的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社会心理学监控和合适的心理卫生方法,确定、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学校或者社会组织应共同努力,争取尽早发现,以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美国教育部发布了《学校安全指南》,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突发暴力事件的详细步骤;提前对教师和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应对危急事件的技巧和能力;增加学校保安,加强常规巡逻,同时加强学校与警察间的沟通与协调,增强威慑力;成立校园暴力应急核心团队,把学校、家长、社区、警察、消防、医院等纳入到应急团队中。
美国中小学校预防暴力事件国家顾问邦德指出:“人们总想用金属探测器等安全措施预防暴力事件,但真正能阻止暴力事件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并使教育适合孩子们的需要。” 邦德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这正是:
花样年华男和女,
命丧校园太可惜。
劝君遇事勿偏执,
同学也似亲兄弟。
责编/ 杨立华
ylh@lnddgr.cn
校园本是求学地,
诗云子曰ABC。
谁知暴力频传出,
综合治理须给力。
校园多了一件血腥“外衣”
在人们的心目中,校园本是青少年学习的地方,静谧和谐,书香飘扬,其乐也融融。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里面出现了以大欺小、以多凌寡等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强奸、投毒、凶杀等凶案血案,挑战人们的良知底线。先以美国为例,看一下国外的相关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但美国校园却是世界上最暴力、最血腥的校园之一。研究发现,美国校园治安状况以1970年为分水岭。1970年之前,校园秩序良好,只有不到1%的学生在校园有捣乱、不守规守纪的行为。而1970年后,学生中吸毒、抢劫、绑架、杀人等案例大幅度增加,袭击教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3 年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有10%的公立中小学存在着各种严重的暴力犯罪案件,每10万个在册学生中,有10人犯强奸罪,有17人犯抢劫罪,有26人携带武器攻击他人;而不携带武器攻击他人更为多见,每10万人中就有444人。更有甚者,不时发生的美国校园枪击案让人触目惊心。我们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1999年4月20日,2名学生持枪袭击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在打死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后自杀;2005年3月21日,明尼苏达州一名16岁学生打死自己祖父母后又闯入当地一所高中校园,开枪打死7人,打伤15人,然后自杀;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一名韩裔学生在校园内开枪行凶,在打死32人、打伤多人后自杀;2008年2月14日,一名男子在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演讲厅向人群开枪,打死5人,打伤18人,凶手随后自杀;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发生枪击案,一名男子弑母后在校园开枪打死包括20名小学生在内的至少28名师生,随后自杀……
国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各类丑闻经常爆棚,比如幼儿园教师虐待幼童,中学校长(教师)强奸、猥亵女生,大学教授被称为“叫兽”;而学生之间则是拉帮结派,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校霸横行,甚至有投毒、凶杀等大案发生。2004年2月13日,发生在云南大学校园的马加爵锤杀4名同班同学的案件震惊全国;而最近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一起投毒致死案,则更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学习成绩优异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浩森,为泄私愤,在饮水机中投放有毒化合物,致同寝室黄洋死亡,上海二中院一审宣判林浩森死刑。林浩森案件发生后,有网友甚至在网上喊出了“感谢室友多年不杀之恩”——同学之间本应有兄弟般的情谊,现在却遭如此调侃,这种“幽默”真是痛人骨髓。
天性中侵犯行为与后天教育
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个体因素、家庭影响、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
我们知道,人都秉承不同的基因,又有所变异,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秉性,这在儿童时期就有表现。研究发现,许多儿童在婴儿时期就有生理性的侵犯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本身自控力、意志力增加,在上学之前就逐渐学会了自我调节和控制。但有一部分婴幼儿,在上学前却没有很好地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在上学后就容易表现出暴力倾向。另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遭遇,年龄阶段的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暴力倾向。如年龄小的时候,向别人吐口唾液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年龄大了之后,则表现为打架斗殴。
家庭本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温床。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急剧发展的社会对人们传统的家庭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青年男女恋爱时海誓山盟,结婚之后动辄离婚,单亲家庭急剧增多。而在单亲家庭中,最受伤害的还是孩子,他们中有的被忽视,有的被抛弃,有的被虐待,这些行为往往使孩子人格不健全甚至扭曲,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调查表明,在单亲家庭中受到虐待或者被忽视的孩子,在成人前因为暴力犯罪而被捕的比率要比正常家庭中的孩子高出38%。
青少年进入学校学习,校园便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阵地,除了节假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待在校园里。现在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往往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忽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教育,导致青少年道德伦理观念淡漠,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中国学生为例,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学生在学校完全以分数为标杆,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一切就都好,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则不在学校的考虑范围之内。另外,这些年来,教育工作者也是良莠不齐,教师队伍里不乏害群之马,这也使校园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也是造成青少年学生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因素很多,我们重点说一下媒体暴力的问题。近些年来,美国一些电视台、电影、杂志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电视电影节目或报纸书刊中充满了血腥暴力与色情内容,如美国《斯巴达》和《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每集都有血流成河、开膛破肚的凶杀场面。有人做过研究,一个年仅12岁的美国孩子,就已经在电视上目睹过 8000 次谋杀场面和 10 万个暴力镜头。同时,电子游戏在青少年中也有很大的市场,里面同样充满了暴力与色情的内容。血腥暴力的内容看多了,最直接的影响是在青少年中产生一种“盲目模仿者”的现象,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在电影、电视节目和新闻中看到的行为,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过多地接触暴力血腥的内容,还会产生另一种被研究者称为“冷酷世界症候群”的现象,让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认为,暴力是世界上一种普遍的游戏规则,人类本身即生活在暴力之中,人们不必大惊小怪,久而久之,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对暴力事件不在意或者漠视,甚至会参与到其中。由于美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这种暴力文化也在其它各国广为流行。今年初,影星李连杰在谈到让他一夜成名的《少林寺》时,心中不乏愧疚,说误导了很多的青少年。确实,《少林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它鼓噪起了无数青少年的“武林梦”,有的甚至放弃学业。 还有一个现象笔者想单独指出来。如今,网络普及到千家万户,网络阅读成为青少年精神生活的“必需品”。笔者有一位作家朋友,有一次他到一所中学做报告,曾在一个班级就学生最喜欢的书籍做过一个调查,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一本玄幻小说的名字,让这位作家大跌眼镜。这些年来,玄幻等小说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而这类作品,都是极力渲染主人公的与众不同,他们集天下气运,唯我独尊,动辄杀人,凡挡我道者必除之而后快。有一部玄幻小说主人公喊出了“跟我一起去杀人”的口号,这本书的各种贴吧里、各样粉丝群起响应,实在是把人命等同于草芥。玄幻等小说的流行,进一步助长了心智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的暴戾心理。
各国治理举措
为了有效地应对校园暴力事件,1998年10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就学校安全问题召集了白宫会议,以寻求改善学校安全的策略——美国校园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员提出了缩小班级规模,扩展和改善学校设施,增加教师、警察的数量,培训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制定和实施针对每个学校、学区和社区的特殊计划等等。之后,美国教育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等部门,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治理校园暴力的措施:首先是预防,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同时做出努力,把暴力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是建立评估机制,对校园里的欺辱、威胁、伤害以及其他犯罪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予以评估,所需信息主要来源于官方记录(包括学校记录和警察纪录)和调查。官方记录材料可能有限,因此必须谨慎真实地做好调查报告,对样本的选择、样本的规模、样本的回应率和样本代表的学校人口范围予以规定。二是人文关怀,加强道德伦理、法制教育,注重人格养成。现在青少年包括高校中的大学生智商都没有问题,往往是情商出现了“短板”,而情商有些时候比智商更为重要。所以,让青少年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在青少年之中加强法制教育,让他们有一种法制感,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要受到惩罚。三是加强心理方面的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社会心理学监控和合适的心理卫生方法,确定、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学校或者社会组织应共同努力,争取尽早发现,以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美国教育部发布了《学校安全指南》,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突发暴力事件的详细步骤;提前对教师和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应对危急事件的技巧和能力;增加学校保安,加强常规巡逻,同时加强学校与警察间的沟通与协调,增强威慑力;成立校园暴力应急核心团队,把学校、家长、社区、警察、消防、医院等纳入到应急团队中。
美国中小学校预防暴力事件国家顾问邦德指出:“人们总想用金属探测器等安全措施预防暴力事件,但真正能阻止暴力事件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并使教育适合孩子们的需要。” 邦德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这正是:
花样年华男和女,
命丧校园太可惜。
劝君遇事勿偏执,
同学也似亲兄弟。
责编/ 杨立华
ylh@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