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 名:《屠呦呦传》
作 者:《屠呦呦传》编写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该书是第一部关于屠呦呦女士的传记,由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组织编写。该书通过描述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全面展现了这位“中国居里夫人”的独特风采,生动展现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及中医药界为人类社会做出的独特贡献,自出版发行后不仅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在海外也备受关注。
——编辑推荐语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短短两个月后,《屠呦呦传》正式发行,据说也是人民出版社近年来出版速度最快的书之一。笔者拿到书后颇为惊讶,薄薄一本不到200页,总计8万字,与市面上的名人传记相比,显得甚是低调简朴。人民出版社政治一部主任张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开始屠呦呦是不愿意出这本传记的,“她对名利看得挺淡的,不想宣传自己。后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领导劝说她,出这本书不是宣传个人,是让大家看到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变迁,她才同意出。”读完该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屠呦呦身上闪现着两个特质:执着和爱国。
她对专业的执着令人钦佩。16岁那年的一场肺结核使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在考大学填志愿时,并无医学家传的她坚定地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大四分科,她选择冷门的生药专业;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的五十多年里,她很少离开自己的办公场地。1969年,她服从国家召唤,与其他几位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的提取物,在1972年提炼了青蒿素。在这之后,屠呦呦依然继续研究青蒿素,在领诺奖的时候,她做了一次演讲,提到她正在关注青蒿素被滥用以及疟原虫耐药性问题。她用一辈子研究青蒿素,在专业的路上上下求索,执着寻蒿,没有怨言。
她深厚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1969年,她服从国家召唤,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咬牙把当时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为了验证青蒿素治疗疟疾在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她不惜以身试药;就连去瑞典领奖,屠呦呦也是听了单位相关同事的话“获得诺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如果可能,最好尽量前往”。屠呦呦以“国家需要”为信条:“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在书中,还有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其中一张让我印象深刻——屠呦呦哥哥在赠给屠呦呦的照片背面写着:“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谆谆教诲在今天读来亦有激励作用,鼓励人们不负韶光,为梦想努力奋斗。
(作者:毛思洁)
责任编辑:陈 荧
《屠呦呦传》精彩书摘
——为了让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当年,屠呦呦的表态令很多人惊叹: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然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
“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极其艰难,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与许多专注于科研的学者类似,生活上,屠呦呦是个实打实的“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回,她的身份证明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找,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被大家戏称:“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
                        作 者:《屠呦呦传》编写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该书是第一部关于屠呦呦女士的传记,由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组织编写。该书通过描述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全面展现了这位“中国居里夫人”的独特风采,生动展现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及中医药界为人类社会做出的独特贡献,自出版发行后不仅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在海外也备受关注。
——编辑推荐语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短短两个月后,《屠呦呦传》正式发行,据说也是人民出版社近年来出版速度最快的书之一。笔者拿到书后颇为惊讶,薄薄一本不到200页,总计8万字,与市面上的名人传记相比,显得甚是低调简朴。人民出版社政治一部主任张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开始屠呦呦是不愿意出这本传记的,“她对名利看得挺淡的,不想宣传自己。后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领导劝说她,出这本书不是宣传个人,是让大家看到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变迁,她才同意出。”读完该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屠呦呦身上闪现着两个特质:执着和爱国。
她对专业的执着令人钦佩。16岁那年的一场肺结核使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在考大学填志愿时,并无医学家传的她坚定地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大四分科,她选择冷门的生药专业;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的五十多年里,她很少离开自己的办公场地。1969年,她服从国家召唤,与其他几位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的提取物,在1972年提炼了青蒿素。在这之后,屠呦呦依然继续研究青蒿素,在领诺奖的时候,她做了一次演讲,提到她正在关注青蒿素被滥用以及疟原虫耐药性问题。她用一辈子研究青蒿素,在专业的路上上下求索,执着寻蒿,没有怨言。
她深厚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1969年,她服从国家召唤,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咬牙把当时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为了验证青蒿素治疗疟疾在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她不惜以身试药;就连去瑞典领奖,屠呦呦也是听了单位相关同事的话“获得诺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如果可能,最好尽量前往”。屠呦呦以“国家需要”为信条:“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在书中,还有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其中一张让我印象深刻——屠呦呦哥哥在赠给屠呦呦的照片背面写着:“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谆谆教诲在今天读来亦有激励作用,鼓励人们不负韶光,为梦想努力奋斗。
(作者:毛思洁)
责任编辑:陈 荧
《屠呦呦传》精彩书摘
——为了让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当年,屠呦呦的表态令很多人惊叹: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然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
“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极其艰难,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与许多专注于科研的学者类似,生活上,屠呦呦是个实打实的“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回,她的身份证明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找,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被大家戏称:“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