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长不大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女在父母眼中总也长不大,原因有二。其一,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辈,自然有几分“孩子气”;其二,心理上的“惯性”,在父母眼中,儿女是“孩子”的代名词,三四十岁的儿女,仍然是孩子
  眼下,做儿女难,做父母也难。做儿女难处多多。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晚婚晚育。人到中年,孩子还只有那么丁点儿大,半点儿离不开大人;父母年迈,需要人照顾;工作上正在爬坡期,职称、职务、项目,一样接着一样……做父母的难处也不少,尚且不说为儿女张罗钱买房子、为儿女的婚事操心、被啃老,仅仅家务活儿就够难的了。
  居家过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看起来十分简单,其实有无穷无尽的琐事,而且哪一件也不能不做。地要扫、要擦,几天不扫擦就灰尘满面。父母墩地累得满头大汗,儿女不但不伸手,反而说:干吗那么费事?天天墩天天脏,墩不墩都是一个样!家里的东西千百件,时常得收拾归拢,几天不收拾就横七竖八,不成样子。儿女在一边,或安然地看电视,或大呼小叫地玩电游,甚至躺在床上养神。若叫他们帮忙,他们不但脚不挪窝,反而说:能过就行,干吗那么讲究!城里,平常的日子,一日三餐,晚饭人最齐整。父母总觉得儿女在外劳累了一天,又担心在外头吃不好,晚饭应该稍为丰富些,多做几样菜。菜一样一样地择,一遍一遍地洗,一刀一刀地切,葱、姜、蒜哪样都不能缺。一餐饭菜,不知有多少个动作。父母在厨房站得腰酸腿痛,忙得晕头转向。可儿女就是在家,也葱不扒一根、菜不洗一样。菜炒好了,得老头儿老太太一样一样往桌上端。儿女似乎从来不知道饭快得了要准备碗筷之类。若父母在饭桌上发几句牢骚,儿女便说:现在谁还把吃饭当回事儿!只做两样菜,越难吃越好,有利于减肥。但是,如果真的连着几天只做两样菜,“请假”不回家吃晚饭的人就会多起来。总而言之,做父母最难的,是儿女虽然已过而立之年,可完全不懂得生活,总也长不大!
  看来,儿女总也长不大,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闲时,老人们在一块儿聊天,于此感慨多多。一次,老哥儿几个在一起喝茶闲聊。甲曰:如今的儿女,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当年,我比他们小得多时就独立支撑门户过日子了!吾对甲之言颇有同感,便脱口而出道:“如今世道不同了!” 不想,乙兄不同意吾的说法:君之言差也!如今世道的确变了,但儿女总也长不大却不完全因世道变化所致。吾忙曰:愿闻其详。乙兄说出一番话来。的确,吾辈早早地就自立门户过日子了。油盐酱醋茶,样样自己张罗;孩子的温饱饥寒、头痛脑热,事事自己管;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件件自己操心……为什么会这样?且不说父母穷,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想管,他们远在千里之外,管得了吗?吾辈早当家,乃形势使然。说得白些,是被逼的!如今条件好了,你我都有点油水供儿女“啃老”;怕儿女累着,嫌他们这不会干,那干不好,从小不让他们插手家务事儿;唯恐孙子孙女受屈……于是,事事、样样都包了下来。儿女不当家,怎么长得大呢!
  乙兄的一番话,虽然没讲出什么新的深奥道理,却仍然使吾震动不小。因为,吾平时只顾忙忙碌碌,或者发发牢骚,很少冷静下来想想这些本来显而易见的道理。看来,做父母的,面临两种艰难的选择:要么狠下心来,拿得起、放得下,“逼”儿女早当家,早些长大成人;要么替儿女挑担子,件件项项包下来,老黄牛当到底,那就别怨儿女总也长不大。中间的路是很难寻觅的,大概只有极少数智商超群者才能找到,只有个别能力出众者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放和管”的分寸。思来想去,吾颇觉茫然:狠不下心,想干却又心中不平,另寻他途又智商、能力泛泛!
  不仅仅是居家过日子,就是说话办事,吾也多年总觉得儿子长不大。只到了一天,吾才若有所悟。为纪念吾之岳父去世20周年,姊妹及孩子们举办了一个“追思会”,缅怀先辈的恩德、风范,教育来者。没想到,平时只有三言两语的儿子,在会上竟说出一番不短的话来,而且条理清楚,情真意切,言语得体,严肃而不失生动,朴直而不乏深意。儿子的一番话赢得不少长辈的夸奖,也着实使吾吃惊不小:这小子,平日里难得说三句话,今天来个长篇大论;平时说话云天雾里,今天道来眉清目楚;平日胡搅蛮缠不讲理,今天头头是道;平日对父母顶顶撞撞,今天亲亲之情动人心弦……
  后来,吾与在儿子单位工作的一位朋友谈及此番感受,朋友呵呵一笑:“令你刮目相看吧?其实,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笑话,知子莫如父,吾不了解他?”“知,也不知。”“请指教!”“不敢言指教。”这位朋友说出一番话来。儿女在父母眼中总也长不大,原因有二。其一,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辈,说话办事要符合儿女的身份,乖乖地说话,老老实实地办事,自然有几分“孩子气”;父母与儿女骨肉相连、至亲至爱。儿女绝不会用与同事、路人相处的态度、方式来同父母相处,说话办事会随心所欲、任本性显露,不会有半点掩饰,甚至有几分“撒娇”,当然又会显出几分“孩子气”。其二,心理上的“惯性”。在父母眼中,儿女是“孩子”的代名词,三四十岁的儿女,仍然是孩子。父母看子女,怎么看也还小着哩,不知道冷热,不懂得饱饿,哪怕儿女已经为人父母、已经事业有成。说到这里,这位朋友笑笑道:“就以汝之子而论吧,人家在外头被人呼为高工,指挥着一拨人马,独挡一面工作:而在汝眼中,他除了是个孩子,其余就啥也不是!偏见乎?惯性乎?”
  是呵!孩子们都老大不小了,而吾觉得他们总也长不大。看来,对此儿女当然要反思;但作为父母,难道就不应该反思点什么吗?
  (抽文)
  做父母的,面临两种艰难的选择:要么狠下心来,拿得起、放得下,“逼”儿女早当家,早些长大成人;要么替儿女挑担子,件件项项包下来,老黄牛当到底,中间的路是很难寻觅的,大概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放和管”的分寸。
其他文献
在19~24℃条件下对鲻鱼(Mugil cephalus)(初始体重:204.42±23.13g)进行了饥饿4周和再充分投喂4周的恢复生长实验,应用透射电镜对其肝脏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饥饿4周后鲻鱼
拥有168年历史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成了“世界新闻”,而默多克旗下这份小报的最终停刊,却又让不少英国人唉声叹气、恋恋不舍。这又爱又恨的态度,或许和英国强大的小报文化有关    如果7月10日那天,你出现在伦敦街头那些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报刊亭或是其他公共场所,总会看到手持一份甚至几份《世界新闻报》的人。“下周末就不再能读到这份拥有168年历史的报纸了”——这对英国人而言,心情难保五味杂陈。
12月11日晚六点,经过一天的主题演讲与三场分论坛的激辩之后,备受关注的“201l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盛大揭晓。本次推选旨在铭记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各行
遍查大多数成功政策,抑制投机多从税收杠杆、加大投机成本入手,殊少禁止非本地国民进入市场。对希望靠勤勉改变命运的外地人而言,限购令或比高房价更令人绝望    限购风暴在中国正悄然升级。无论怎样解释,政策制定者都很难掩饰其中的草率色彩。自2011年1月26日“新国八条”楼市调控政策发布后,从北京开始,各地的调控政策不少都以户籍作为切口,理由是抑制外地游资炒高当地房价。  这究竟会影响多少人?以北京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