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依托互联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背景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的发布,是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新举措和新方向。《意见》中明确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充分将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和技术优势利用起来,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工程,要将互联网建设为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场域。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如何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使其效能得到最优化的发挥,最终使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实现,是我们解决这一现实课题的重点工程。
二、依托互联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设
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和践行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网络保障机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基础工程。
一是制度提升机制。第一,要不断健全完善网络内容的审核制度,特别要注重持续性、规范化的审核,实现制度固化;不斷加强网络参与准入制度、媒体监督制度、网络法律制度、网络道德风险评估制度等建设。第二,在内容引领方面,文明办要积极介入,运营商和宣传部门要紧密结合。一些重大活动要规划设计,形成品牌;要大力开展和推动网络文明工程建设的活动,规划网络产业发展战略等,对重点环节要加强管理,形成导向效应。政府应大量采用具有强大过滤功能的软件,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屏蔽;特别要做好青少年的上网引导工作,在网吧、学校、家庭、社区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广绿色上网软件,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第三,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形成人才效应。在条件较为成熟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可先行设置相关专业,努力培养一批通晓网络技术、善于把握舆论动向、具有高度敏锐性的专业舆情分析师、网管员、话题策划师等,全面构筑符合信息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体系。
二是评估反馈机制。要推进网站年检工作,实行网络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一票否决”制度,通过科学评价使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做法和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三是合力长效机制。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把思想道德建设与相关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各级网站要加强沟通,形成联动效应。尤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影响商业性网站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管制,注重日常教育和隐性教育,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引导与规制渗透的环境氛围。
三、依托互联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尽管互联网的便捷、广覆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发展平台,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互联网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践行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所以说,在依托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上,必须要注重网络机制的全面优化,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
(一)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实效为目的,全面优化互联网践行机制
首先要创新互联网核心价值教育产品生产力,制造更多既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又符合互联网文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教育产品。其次是要引导人们对西方文化侵略、价值观侵袭的鉴别能力,从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理性的接收、解读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以此实现教育、网络宣传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上的优化。
其次,互联网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设置上,还应当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本质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实现互联网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进而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价值观等形成指导。
再次,要将互联网传媒互动优势、网站宣传优势充分发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一方面,要将先进、正面的网络内容与互联网产品、服务进行融合,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氛围,让核心价值观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
(二)结合群众需求,优化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网络运作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将价值观充分的融合到社会生活当中,才可以让人们真正的体会、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影响。因此,在依托互联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运行机制优化上,应当充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们生活进行融合,让核心价值观可以体现出大众的利益诉求,真正可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另外,在核心价值观践行上还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优化践行目标,从而将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思想价值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
另外,在核心价值观践行运作模式优化上,不仅要实施多元化的核心价值观宣传,还要创新宣传内容,以此使得核心价值观可以真正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利益需求。在此基础上,使得人民群众与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进而接受且实践。
(三)以保障和谐为目的,优化网络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相关政策、法律规范,从而使得其能够在核心价值观践行上真正起到导向作用。除了运用法律规范互联网运作环境之外,还要将核心价值融合到互联网环境运作的各个环节中,以此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能够真正依托互联网达到广覆盖影响,真正的深入人民群众的心中。其次,在法律手段规范互联网运作环境上,要遵循科学立法、合理执法,运用有效的运行机制规范民众在网络中的“言行”。让民众在互联网中发布信息时,在遵守法律的相关规范基础上,其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点要求。并且在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做一名讲文明、有道德、有操守、有原则的“现代好人”,并且网络舆论也要将其树立为互联网下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楷模,最终形成“好人好报”的正向网络机制。而针对于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要受到制约和惩罚,营造出崇德向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氛围。
作者简介:
张庆(1962—),男,山东章丘人,连云港市商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会计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的发布,是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新举措和新方向。《意见》中明确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充分将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和技术优势利用起来,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工程,要将互联网建设为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场域。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如何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使其效能得到最优化的发挥,最终使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实现,是我们解决这一现实课题的重点工程。
二、依托互联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设
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和践行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网络保障机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基础工程。
一是制度提升机制。第一,要不断健全完善网络内容的审核制度,特别要注重持续性、规范化的审核,实现制度固化;不斷加强网络参与准入制度、媒体监督制度、网络法律制度、网络道德风险评估制度等建设。第二,在内容引领方面,文明办要积极介入,运营商和宣传部门要紧密结合。一些重大活动要规划设计,形成品牌;要大力开展和推动网络文明工程建设的活动,规划网络产业发展战略等,对重点环节要加强管理,形成导向效应。政府应大量采用具有强大过滤功能的软件,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屏蔽;特别要做好青少年的上网引导工作,在网吧、学校、家庭、社区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广绿色上网软件,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第三,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形成人才效应。在条件较为成熟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可先行设置相关专业,努力培养一批通晓网络技术、善于把握舆论动向、具有高度敏锐性的专业舆情分析师、网管员、话题策划师等,全面构筑符合信息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体系。
二是评估反馈机制。要推进网站年检工作,实行网络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一票否决”制度,通过科学评价使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做法和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三是合力长效机制。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把思想道德建设与相关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各级网站要加强沟通,形成联动效应。尤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影响商业性网站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管制,注重日常教育和隐性教育,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引导与规制渗透的环境氛围。
三、依托互联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尽管互联网的便捷、广覆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发展平台,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互联网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践行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所以说,在依托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上,必须要注重网络机制的全面优化,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
(一)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实效为目的,全面优化互联网践行机制
首先要创新互联网核心价值教育产品生产力,制造更多既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又符合互联网文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教育产品。其次是要引导人们对西方文化侵略、价值观侵袭的鉴别能力,从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理性的接收、解读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以此实现教育、网络宣传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上的优化。
其次,互联网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设置上,还应当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本质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实现互联网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进而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价值观等形成指导。
再次,要将互联网传媒互动优势、网站宣传优势充分发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一方面,要将先进、正面的网络内容与互联网产品、服务进行融合,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氛围,让核心价值观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
(二)结合群众需求,优化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网络运作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将价值观充分的融合到社会生活当中,才可以让人们真正的体会、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影响。因此,在依托互联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运行机制优化上,应当充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们生活进行融合,让核心价值观可以体现出大众的利益诉求,真正可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另外,在核心价值观践行上还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优化践行目标,从而将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思想价值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
另外,在核心价值观践行运作模式优化上,不仅要实施多元化的核心价值观宣传,还要创新宣传内容,以此使得核心价值观可以真正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利益需求。在此基础上,使得人民群众与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进而接受且实践。
(三)以保障和谐为目的,优化网络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相关政策、法律规范,从而使得其能够在核心价值观践行上真正起到导向作用。除了运用法律规范互联网运作环境之外,还要将核心价值融合到互联网环境运作的各个环节中,以此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能够真正依托互联网达到广覆盖影响,真正的深入人民群众的心中。其次,在法律手段规范互联网运作环境上,要遵循科学立法、合理执法,运用有效的运行机制规范民众在网络中的“言行”。让民众在互联网中发布信息时,在遵守法律的相关规范基础上,其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点要求。并且在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做一名讲文明、有道德、有操守、有原则的“现代好人”,并且网络舆论也要将其树立为互联网下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楷模,最终形成“好人好报”的正向网络机制。而针对于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要受到制约和惩罚,营造出崇德向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氛围。
作者简介:
张庆(1962—),男,山东章丘人,连云港市商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会计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