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销要守法合规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则通报,主要内容是,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需要整改。
  整改的理由很充分,为切实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坚决治理滥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标”现象,坚决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通报称,关公雕像高达57.3米,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贵州省独山县在影山镇净心谷景区内建设的水司楼,建筑高达99.9米,投资达2.56亿元,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
  马上这则新闻刷屏了,许多人都十分关注“关老爷”何去何从。这尊关公雕像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几年前,我曾经路过这座位于市中心的荆州关公义园,在附近马路边上就能感受到“关老爷”的伟岸身姿,不少时候,很多去过荆州的外地人回来后仍能提起“关老爷”,这让我这个出身荆州的人很骄傲。
  据报道,这座雕像净高48米,连同基座共高58米,总重量5000余吨;雕像手持的青龙偃月刀长70米,重136吨;雕像正下方是一栋两层高建筑,形似一艘古代战船。
  不得不说,“关老爷”让这个荆州关公义园名声大噪,2014年入选国家优选旅游项目,2015年纳入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
  我们知道,将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作为城市重要项目进行管理,应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和设计要求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设计方案。
  城市营销需要合法合规,不可标新立异,浪费财力,否则最后的结果都很难看。有媒体梳理,违建的荆州巨型关公雕像并非个例,此前还有城市建设大型关公、老子、柳宗元等雕像,最终或被指违建违规,或主动停工拆除。
  中国楚简书法第一人李金泰先生是荆州人,他很快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消息,他评论称,荆州位于地质断裂带,一旦发生地质灾害,5000吨重的铜像有可能给附近百姓帶来灾难,他认为最明智的选择是炸掉铜像。
  我却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简单粗暴炸掉会带来另外一种浪费。“关老爷”是荆州的历史人物,是我们值得推崇的精神代表,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的大荆州难道安放不下一尊“关老爷”?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选择合适的地方,将雕像安全地迁移,当年城市营销不合规不合法,难道如今牺牲一尊雕像就能救赎?
  此前,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荆州市城管委均致函荆州关公义园投资方鄂旅投旗下荆州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发函一年多,荆旅集团并未理睬。荆旅集团咋这么牛,当年咋就建成了?处理一座雕像请先从处理一些相关责任人开始。
  来自湖北省住建厅的回复称,荆州巨型关公雕像的处理涉及很多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处理措施。我期待当地最终能拿出顺应民意、符合中央精神的妥善方案。
其他文献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1]。史学家在解释历史时通常利用理论工具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历史解释应是史论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存在没有理论基础的历史解释”[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论素养,优化运用历史理论方法、能力。史学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视角和路径。  史学语境,由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所构成[3],是带有史学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人们习惯上把“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理解、应用”归于低阶思维;把“分析、评价和创造”归于高阶思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目标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他們是否能够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低阶思维的同时,还需培养他们的
让学生“学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落地的有力证明。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会”?怎样证明学生已经“学会”?关键在于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会”什么,明白学习的“终点”在哪里,再规划学习攻略,向着目标出发,这种“以终为始”强调评价先行的教学设计称为“逆向教学设计”。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不足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在历史教学中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面较广,整体跨度较大。由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为“热题”。笔者以为,历史繁芜,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可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连续认知。但时常又会出现“连而不通、续而无序”的情况,所以在整合时需凸显史事的时代差异与内容特征。知异方可融通,才能和而不同,形成对史事的科学认知。因此,以整合为基,以辨异为要,以认同为矢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具有不小的价值。  一、重视课标要求以及教材内容
一、文章缘起  在刚结束的高考历史全国1卷中,有三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题涉及数量分析和描述,分值共37分,可见数量分析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分量,也体现了高考1卷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视。本文浅析数量分析在今年高考1卷中的具体考查方向,探讨一轮复习中如何依托数量分析来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提分高考。  二、數量分析的含义和今年高考1卷运用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如何深化村级民主协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县域治理的重要课题。2019年以来,
在欢度又一个“六一”儿童节之后,有不少家长发现,在孩子们活动的现场,又多了一些“小眼镜”。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排名世界第一,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近视是外部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不正  近视以视远不清、视近清为主要特征。发生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屈光不正主
有的历史课堂妙趣横生,有的课堂知识清晰,有的课堂生动有序,有的课堂富有思维魅力,历史教学无外乎对过往历史井然有序地叙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差异万千。学生在历史课中是学有所获还是困乏无趣与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历史教学的筋骨和肌理有着密切关系。关于“一节好课”的论题常话常新,如何打造理想课堂的追问也常变常新,现下看来,具有逻辑思维且有意有情的四十分钟无疑是受学生欢迎的。有条理、有内涵、有效果的教学追求将课
文物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直觀、真实地反映着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进行着阐释。当前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将历史文物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中学历史课堂中对于文物的运用存在局限性和低效性等缺陷。“何尊”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如何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去感受到“何尊”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将现代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对文物的数字
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我们尝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专题将必修二中“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苏俄)经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二十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等三个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三者的共同点:以危机为缘由,以重视民生为出发点,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内容,以促进经济全球化作为诉求。试图从三种途径去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民生状况为线索梳理经济政策,以政策辨析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