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发展路径选择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产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问题,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深化,促进基础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和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与问题;发展路径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三个方面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既有世界眼光又有民族精神的国际化人才。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趋势和格局,如何正确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人文软实力,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何,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教育国际化产生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是全球化现象之一。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力量,是不受人们约束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和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顽疾。
  1.我国教育国际化产生的背景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组织幼童赴美欧留学,归国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创新能力,在晚清起到非常大的震动,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和价值观对晚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时期的留学日本潮,最有名的有王国维、鲁迅、周恩来等,他们引进了西方教科书(含日本),建立了清末的学制。1908年到30年代的初期的二十多年内中国派出了1000多人留美、留英,这些人中有名的很多,比如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他们后来几乎都成为中国学术界中流砥柱。同期进行的还有一部分留法勤工俭学,最有名的有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朱德、聂荣臻等,他们回国后关注平民教育、职业教育,注重唤起民众普及教育,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1919年5月1日杜威到中国,带来了他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作为中国大学教育学、哲学还有师范的教材,其教育思想在民国有极大的影响。他在中国待了两年的时间,足迹遍布13个省市。解放后前30年国家基本处于封闭的阶段,整个面貌改变不大。从1978年至今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留学已经成为潮流,留学归国人员已成各行各业精英,对中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刺激很多,启发也很多。教育国际化,突破了小生产者的局限,看到了大千世界,观察体验学习了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文明,另一种社会的优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2.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主导教育。满堂灌、大量背书、过度做作业、反复的考试。好的方面:学生的信息输入非常大,记忆能力很好,计算能力非常强,部分逻辑思维能力好,竞争意识很强。不好的方面: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严重缺乏,知识的迁移不够,信息处理能力不强,方法掌握不好,动手能力低下,实践能力低下,合作意识薄弱,研究能力不足,生活能力普遍低下,耐挫能力不好,价值观、道德素质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素质下降。
  应试教育主导的基础教育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不高是必然的表现。很多学校的国际化往往只局限于与外国学校缔结友谊校,组织师生友好互访,组织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浅层次交流,缺乏与对方文化、理念的深度接触的理解,更缺乏基于教育教学和课程的比较借鉴和对我国教育面临的瓶颈问题的改革与突破,缺乏过程和内容设计的交流,使得交流效果大打折扣。使得我们目前的人才观、培养机制、资源等方面仍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最大障碍在于有国际化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源稀缺。同时,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和考试形态与国际主流的形态差异巨大,造成对国际教育的学习、对话和融合的过程困难重重。
  刚刚(2014年6月29日)结束的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梳理了当前推进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1)对教育国际化和基础教育的关系认识不一;(2)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理解不全面;(3)缺少中间层面的具体评价标准和指导措施等。会议提出要积极开展多类型的教育国际化模式探索研究,力争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国际化模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国际化主要载体的作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国际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须努力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三方面着手深化改革。
  1.革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革新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永远要牢记教育的宗旨是追求人的终身发展,重视批判性、多元性的教育理念。没有批判、没有求异思维就没有创新、没有事物的发展、没有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有不同的看法,解题有不同的方法,特别在文科方面应该百花齐放的。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创新”这一重大课题。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社会管理的创新,人才至关重要。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不同信息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充满活力的竞争意识和国际化眼光,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要具备这些素质,与单一标准的、同质化、模式化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冲突。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就在于基础教育国际化。所谓国际化,不是在办学规模上贪大求洋,不是要求教师学生说话办事一律向国外看齐,更不是多出几次国、多办几个国际夏令营。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眼界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   2.改变教育方式
  强调学习方式的培养,而不单纯灌输知识。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是使其受益终身的,而不是只给他灌输大量的知识,不教给方法。要减少讲,要讲的精炼,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世界是开放的,学校是多元的,不要搞封闭,单一化、独裁、一言堂。不要觉得有的孩子想的很奇怪,很多真理往往在这样的标新立异中,我们习惯了接受传统一致的观点,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要鼓励学生有更多的想法,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否则怎么能有创新呢?
  3.改革单一的评价标准
  所有的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作用。我们的基础教育目前仍然一考定终身,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国内教育,选择去国外留学。从学生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那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所以评价学生应该也是多元的,立体的。所以评价标准的改革非常重要的是政府要把相关权力下放到学校,该是校长管的要给校长权力。办学主要是校长、老师来办。评价应该是专家组成的社会的独立机构,欧美国家很多都是这样。因此政府主要的作用:一是监管(比如学校质量的督导、学校资金的审计),二是要保障(学校的生源、师资、经费),三是做好服务。
  五、后记
  中国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大国的行列,建设教育强国是发展目标,而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与国际化紧密相联的,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在整合东西方教育的基础上,把素质教育执行到位,国际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不存在“禁区”的,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素质教育的国际化恰好代表了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在于今天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成了走过场的形式。另外,国际教育不仅只是外语的学习,国际化教育中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国际化教育的目的是以语言为工具更好地交流沟通,达到了解外国文化的目的。
  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师的国际化。“国际化”绝非“双语教学”那么简单,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头脑中的趋同意识,去除唯上、唯书、唯我的陈旧观念,调整“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努力使之符合创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世界不断发展,创新永无止境,基础教育国际化也是不会停止的一门学问。基础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不仅正逢时宜,而且应当全力推进,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姜文,苏靓,崔庆玲.十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以2001-2010年CNKI数据库为样本的统计分析.高教探索,2011年第4期.
  [2]莫景祺.教育国际化内涵解析.http://www.ncct.gov.cn/plus/view.php?aid=322.
  [3]吴定初.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教育评论,2003 年第1 期.
  [4]周满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5]周满生.光明日报,2014年2月11日15版.
  [6]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4_06/30/37092509_0.shtml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8]《南方日报》高度决定影响力,2013年8月20日
  [9]钱铁锋.谈基础教育的国际.http://www.nflsxl.com/info/ 2014/2/20/info_22_26959.html.
  作者简介:
  王奶妮(1979-),女,陕西咸阳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国际化研究。
  基金项目:
  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wsk108。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位置选择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
目的 探析骨科收治胫骨pilon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情况.方法 本次研究随机挑选骨科2016年03月至2019年03月收治38例胫骨pilon骨折予以研究,其中开放性骨折患者10例实施锁定钢
目的 剖宫产应用自控静脉镇痛泵时采用护理管理方法,观察该种护理方法效果.方法 将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的剖宫产后用自控静脉镇痛泵146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观察
目的 对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患者使用改良式宫颈环扎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于我院进行手术的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
目的 探讨分析膀胱部分切除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在治疗膀胱癌方面的疗效.方法 以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为研究样本选择时间,使用随机抽签法选取40名于此时间段在我院就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