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导入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开始,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物理课堂持久的学习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导入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看法.
  一、导入首选实验导入
  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实验导入概念教学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实验的直观性,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对物理问题的探究活动之中,用精彩的实验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惊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上课伊始,或演示一个小实验,或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来感受,让学生体会预习中遇到的种种疑虑,直观的物理现象可以降低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物理规律理解上的难度.
  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教师可在讲台上放上一面镜子,用手电筒光倾斜照向镜面,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寻找亮斑,然后改变手电筒照射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亮斑的移动情况.用实验打开学生的认知思维,激其情,引其疑,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渴望解决问题.
  又如,在讲“摩擦起电”时,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用橡胶棒去靠近轻小物体(如小纸屑)时,可以看到轻小物体被吸引住.在直观的现象下可以得到一个物理规律:摩擦可以使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介绍验电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使验电器张开一定的角度,说明橡胶棒带了电,进一步得到结论:摩擦可以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把毛皮接触验电器上面的金属小球,发现张角减小甚至变成了零,可以得到毛皮也带了电,而且种类与橡胶棒不同,为了研究的方便,提出正电荷的规定.
  教学中教师用实验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可维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故事引入,唤醒学生的学科认识
  物理规律的被发现往往有一段坎坷的传奇历程,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唤醒学生看物理世界的学科认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家无比的崇敬,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内驱力的作用下迅速融入到对新的物理规律的探究之中.
  生动、精炼、有启发性的故事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贴近生活经验的故事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故事中有趣的情境和物理知识间正确的联结,并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实验提醒学生去发现大气存在压强,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教学.
  又如,在“压强”的概念教学中,讲述罗盛教救起落水儿童的细节,导入新课.
  再如,在“浮力”的课堂教学中,讲述怀丙和尚捞起大铁牛的故事,导入新课.
  三、导入的情境要贴近生活
  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是知识的源头,日常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导入的情境,选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有亲切感,就有了知其然的基础,进而去激发学生求其之所以然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可利用学生都有过坐公共汽车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回忆汽车突然起动、刹车、拐弯时的感受,使学生对惯性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取材于生活经验的小实验来模拟坐车情境:让学生握住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当水杯从静止突然向左运动时,水向什么方向溢出?当向左运动水杯突然停止运动时,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如果向左运动的水杯突然左转弯,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通过熟悉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进一步由教师演示木棒敲塑料片,塑料片上的鸡蛋竖直落入杯中的小实验,轻松地完成新课的导入.
  例如,在导入“压强”这一概念时,把学生引入如下情境:比较人在海绵垫子上走和在海绵垫子上垫一块宽木板后再走两种情况下,陷入海绵垫子的深浅是否一样.想想滑雪运动员为什么不穿钉鞋而是用滑雪板?从而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压强.
  四、导入重在激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新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和浓烈的探索激情,这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前提.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前,教师可把一只灌满水的玻璃杯,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运用演示实验表现出的奇特现象,可引起学生产生惊奇,让学生在正情绪牵引下思考,用兴趣这个内因去驱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