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是什么(节选)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ags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输入
  
  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泰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文化,切莫自卑。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书中指出,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经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贵族出身又少年得志,参加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点,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
  这就说对了。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天国和大地、神游和无助、去国和思念、等待和无奈、自爱和自灭等等。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屈原还有哪一种更好的方式作为生命的句号。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要到近代才有不少第一流的诗人哲学家作出这样的选择。海德格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
  我在北欧旅行时,知道那里每年有不少孤居寒林别墅中的高雅人士选择自杀。我看着短暂的白天留给苍原的灿烂黄昏,一次次联想到屈原。可惜那儿太寂寞,百里难见人迹,无法奢望长江流域湖湘地区初夏时节那勃郁四野的米香和水声。
  这种想法是不是超越了时代?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所谓诗人,就是那种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的那种人。当然,惠特曼所说的是少数真正的伟大诗人。
  因此,屈原身上本来就包含着今天和明天。
  [本文摘自《寻觅中华》(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有删改)]
  
  文本解读
  
  1 为什么余秋雨认为“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2 文章第13段“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其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 文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在作者看来,北欧的“高雅人士”和屈原有何异同?
  4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总领全文。第三部分始于“______________”,其大意是______________。
  5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
  (1)简析《诗人是什么》的行文思路
  (2)简析《诗人是什么》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 只关注了屈原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却没有看到这种挫折同时也成就了屈原;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
  2 “这”指代的是在生命的历程中体验许多矛盾和分裂(或者“悖论”),再用自己的生命把它们冶炼为美,呈现出辉煌的诗和人生(或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
  3 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关于屈原自沉的叙述。引起下文关于北欧的高雅人士的叙述。他们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自杀作为结束人生的方式。但北欧的高雅人士更多是一种个人生命的思考和终结。而屈原的自沉则因有了老百姓的纪念,而得以超越时空。
  4 始于“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大意:屈原之死是缘于对现实的悲愤,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或作者对屈原之死的理解)。
  5 赏析范例
  (1)文章开篇以《诗经》与“诗”的关系引出屈原与“诗人”的关系,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从屈原的生命的文化价值与对其死亡方式的解读两个角度切入。
  生命的角度:作者先阐述了“很多中国文学史家”对屈原的误读。如“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 “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等。作者客观冷静地对这些误读一一作出反驳。接着,用老百姓对屈原的纪念和章、骆二人《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与“文学史家”,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凸显出屈原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突出屈原以生命冶炼出鲍美诗篇的伟大与不朽。
  死亡的角度:作者从正反两面设例,将那些“政治化理解和市井武悲哀”与海德格尔、惠特曼的观点对举,探究屈原“自沉”的缘由,即“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
  生则冶炼辉煌,死则沉淀凄美,这便是屈原用自己的一生作出的对“诗人”的解读。
  (2)本文从屈原的生与死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对“屈原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作出了解读,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形式多样。
  类比映衬。比如用北欧的高雅人士选择自杀与屈原的投江类比,既表明他们都是“第一流的诗人哲学家”,同时又突出屈原高于这些高雅人士的地方,在于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意义。
  对比突出。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很多中国文学史家”的观点与“寻常老百姓”的观念的对比,郭沫若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的对比等,都是从不同的层面突出了对屈原不应有过多的政治化理解。
  叙议结合。如在叙述老百姓包粽子、划龙舟的祭奠方式之后,即用“文化无界,文化无价”这种议论性的语句进行升华,使文章更具思想性。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民素质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竟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起关键因素.  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主要依赖于教育,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