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

来源 :四川省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部再次站到发展的前台
  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土地、劳动力、市场等空间有限,最近,中央再次把关注目光投向中西部。虽然沿海的经济领先于中西部,但目前不得不解决的生态欠账问题、生态文明问题,把中西部推到了发展的前台。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为湖北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8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兰州主持召开的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加快构建完整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引导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支持水、光、风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鼓励人才留在西部。
  半个月之后的9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南宁与广西干部、群众交流时提出,我国开放发展走的是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延伸的路子,由东向西推进是发展趋势,当前在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展层次和质量的同时,特别要做好内陆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这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要顺应这一趋势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东中西良性互动。中西部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把发展潜力和空间有效释放出来。
  转型升级发展步伐正在加快
  一是长江经济带的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编制《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工作启动,要求地方尽快起草各省总报告和六个专题报告。将从综合交通、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廊道和协调机制六个方面再造长江经济带。其中“综合交通”不仅包括长江水运,更包括内陆与沿江的水陆联运贯通。
  二是“中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前期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这标志着湘赣鄂皖四省期盼已久的中三角战略进入实施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已获得中央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多次谈到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合作互动,李克强总理多次讲话明确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
  湖北也好,四川也好,都没有理由不重视此次可能形成的中西部发展的新机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西部大发展愈加成熟的条件
  中西部交通条件大有改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网正在形成。明年年初,重庆将拥有第一条直达沿海的高铁——湖北利川到重庆市区的高铁将投入使用。重庆到武汉只要5个小时,到上海、广州、北京只要10个小时。中部与西南地区有了便捷的通道。将来重庆经过内江到成都的高铁只要75分钟。届时,“沪汉蓉高铁”全线贯通,近百年的“长江铁路之梦”得以实现。
  中西部工业体系日益完善。承接原来军工业发展基础,多年来的沿海产业转移连续不断,劳动、土地成本低的优势依然存在。
  中西部大城市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以西部为例,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昆明等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加大。与中心城市形成烘托之势的中小城市,更是西部城镇化的重点。
  中西部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在保证生态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还可以再一次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制造业基地。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24日,共青团彭州市委在圣滨罗娜西式会所组织召开“梦想在这里起飞”——彭州市创业导师与创业青年见面交流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龙蓉、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成都
公交车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既是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示社会文明的一个流动窗口,市民的言谈举止诠释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编者按:此前,直接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绩效的项目管理工作往往存在诸多尴尬:相关单位或部门之间业务有交叉,项目信息却无法完全共享,只得“各自为政”;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出现监管漏洞却不能尽早发现;领导需要相关信息或数据时只能“临时抱佛脚”,从各种材料中去找,使其准确性大打折扣;哪怕是归档查阅,也因资料信息量庞大而极不方便……  如何才能同时将交错繁杂的成百上千个项目管理得更加科学高效,又能突破监察瓶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