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盈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我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最大的体会,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教学原则,那就是一定要揭开古诗文的神秘面纱,使学生觉得古人离我们很近,他们的思想、情感就活在他们的文字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达到活学活用古诗文,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注重整体朗读
在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朗读能力时,要引导他们读出古诗文的内在意义与节奏,避免念经诵读。有时也可用扮演角色加深理解的方法来帮助朗读。
如在《〈世说新语〉两则》《曹刿论战》《隆中对》的教学时,均可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达到投入诵读的效果。总之,古诗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培养其语感,不必急于求成地去讲解文意。
二、古诗文字词和文义的教学要避免过于平板枯燥
在开始一篇古文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疏通文义,不强求学生字句直译,能讲出大意即可。在初学一篇较难的古文时,可以让学生一人一句轮流讲解大意,如果遇到困难可选择别的同学来帮助自己。这样轻松而不单调地串讲课文,通常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对需要落实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如果单纯由老师讲解,学生会觉得很闷。为此,可以安排2~3人为一小组看注解、查资料自学,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也可以在疏通文义的过程中,反问学生某个意思是原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使古文字词含义通畅鲜活起来。教师讲解文言字词时,应注重古诗文与现代汉语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活古诗文,以避免学生望而生畏。此外,还可以借助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理解,如讲授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可以先讲讲三国周瑜和二乔的故事。
三、课堂提问设计应注重启发学生,鼓励质疑
例如学完《论语十则》时可以逆向提问,加深理解: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那么,怎样才配称为君子呢?(引导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状态,最佳的状态是痴迷——像画家在作画中找到乐趣,像音乐家在音乐中忘我陶醉,这句话孔子怎么说?(引导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还可以尝试从生活出发来提问:登上高山之巅,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抒怀?朋友失落,你最想用李白的哪句诗劝他?很多同学喜欢去西北、江南旅游,你将分别领略到哪些诗词的意境?也可由人生哲理出发来提问:北宋词人晏殊感叹时光流逝的名句是什么?与之相反,苏轼却有着积极的人生观,有哪些名句?你喜欢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
四、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古人发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和学习的兴趣。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对课文能进行再创造,或者有一个再创造的思路,再由学生来填充创造的空间。
如教学《寓言四则》时,我的方法是: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发挥联想和想象,每人把一则寓言改编成现代故事,可补充对话,自编台词,力求写得生动活泼。事先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布置每个小组准备表演。我的课堂设计分四步走:第一,请学生朗读课文,对读得流畅的同学给以鼓励。第二,各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并评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演员。第三,各小组讨论研究四则寓言的寓意。第四,各小组讨论四则寓言的新解,说说生活中的同类事例,理解它们的现实意义。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又如讲《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归园田居》等诗词时,我试图把这些诗词内容串讲成一个个故事,让学生走入故事中来学习。如《游山西村》,我根据故事线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陆游年老了,空有爱国之志无法实现,决定去乡村走走。他到山西村朋友家做客,村民们都很热情,从哪一句可以看出?他回忆来时寻找村庄的不易和沿途感受,觉得很美,从哪一句可看出?与官场、都市繁华大相径庭,村里民风淳朴,从哪一句可看出?要告别了,对朋友直率地说以后不定哪天夜晚来敲你家的门,这是为什么?诗人陆游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干脆留在乡村生活呢?
五、运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1.课堂再现或创造表演。如上段所说的对《寓言四则》所作的改编和表演就是一个例子。此外,还有许多课文,如《论语》《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可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2.师生同背古诗文。如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诗文,如果教师能背下来的话,再要求学生背诵就很有说服力。
3.以画配诗文或用语言带动想象。如“戴月荷锄归”“绿杨阴里白沙堤”“桃花源”美景等。
4.创造性地改写、续写。如学习《木兰诗》后要求学生写一篇1500字的作文,学生对木兰离家前的豪情和柔情、在路上的复杂心情、在朝堂上对天子的慷慨陈词等细节的想象逐渐丰富起来,培养了创造力。
5.进行活学活用古诗文竞赛。竞赛题目可从学生中征集。
6.收集归纳。让学生收集报刊等媒体中出自古诗文的精彩语句。
7.尝试进行古绝句、律诗创作比赛,并在年级墙报中展出。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立意和锤炼字句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感悟。
目前,我们的不少学生已不自觉地接纳西方与港台的流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疏离和淡漠。语文教师如果生硬地传授古诗文知识,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古诗文的畏惧。然而,如果教师采用的是一种轻松、自然而巧妙的教学方式,学生又怎么会拒绝自己的本土文化呢?可以肯定,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如果乐用善用,就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责 编 木 子)
一、注重整体朗读
在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朗读能力时,要引导他们读出古诗文的内在意义与节奏,避免念经诵读。有时也可用扮演角色加深理解的方法来帮助朗读。
如在《〈世说新语〉两则》《曹刿论战》《隆中对》的教学时,均可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达到投入诵读的效果。总之,古诗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培养其语感,不必急于求成地去讲解文意。
二、古诗文字词和文义的教学要避免过于平板枯燥
在开始一篇古文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疏通文义,不强求学生字句直译,能讲出大意即可。在初学一篇较难的古文时,可以让学生一人一句轮流讲解大意,如果遇到困难可选择别的同学来帮助自己。这样轻松而不单调地串讲课文,通常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对需要落实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如果单纯由老师讲解,学生会觉得很闷。为此,可以安排2~3人为一小组看注解、查资料自学,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也可以在疏通文义的过程中,反问学生某个意思是原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使古文字词含义通畅鲜活起来。教师讲解文言字词时,应注重古诗文与现代汉语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活古诗文,以避免学生望而生畏。此外,还可以借助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理解,如讲授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可以先讲讲三国周瑜和二乔的故事。
三、课堂提问设计应注重启发学生,鼓励质疑
例如学完《论语十则》时可以逆向提问,加深理解: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那么,怎样才配称为君子呢?(引导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状态,最佳的状态是痴迷——像画家在作画中找到乐趣,像音乐家在音乐中忘我陶醉,这句话孔子怎么说?(引导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还可以尝试从生活出发来提问:登上高山之巅,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抒怀?朋友失落,你最想用李白的哪句诗劝他?很多同学喜欢去西北、江南旅游,你将分别领略到哪些诗词的意境?也可由人生哲理出发来提问:北宋词人晏殊感叹时光流逝的名句是什么?与之相反,苏轼却有着积极的人生观,有哪些名句?你喜欢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
四、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古人发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和学习的兴趣。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对课文能进行再创造,或者有一个再创造的思路,再由学生来填充创造的空间。
如教学《寓言四则》时,我的方法是: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发挥联想和想象,每人把一则寓言改编成现代故事,可补充对话,自编台词,力求写得生动活泼。事先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布置每个小组准备表演。我的课堂设计分四步走:第一,请学生朗读课文,对读得流畅的同学给以鼓励。第二,各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并评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演员。第三,各小组讨论研究四则寓言的寓意。第四,各小组讨论四则寓言的新解,说说生活中的同类事例,理解它们的现实意义。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又如讲《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归园田居》等诗词时,我试图把这些诗词内容串讲成一个个故事,让学生走入故事中来学习。如《游山西村》,我根据故事线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陆游年老了,空有爱国之志无法实现,决定去乡村走走。他到山西村朋友家做客,村民们都很热情,从哪一句可以看出?他回忆来时寻找村庄的不易和沿途感受,觉得很美,从哪一句可看出?与官场、都市繁华大相径庭,村里民风淳朴,从哪一句可看出?要告别了,对朋友直率地说以后不定哪天夜晚来敲你家的门,这是为什么?诗人陆游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干脆留在乡村生活呢?
五、运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1.课堂再现或创造表演。如上段所说的对《寓言四则》所作的改编和表演就是一个例子。此外,还有许多课文,如《论语》《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可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2.师生同背古诗文。如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诗文,如果教师能背下来的话,再要求学生背诵就很有说服力。
3.以画配诗文或用语言带动想象。如“戴月荷锄归”“绿杨阴里白沙堤”“桃花源”美景等。
4.创造性地改写、续写。如学习《木兰诗》后要求学生写一篇1500字的作文,学生对木兰离家前的豪情和柔情、在路上的复杂心情、在朝堂上对天子的慷慨陈词等细节的想象逐渐丰富起来,培养了创造力。
5.进行活学活用古诗文竞赛。竞赛题目可从学生中征集。
6.收集归纳。让学生收集报刊等媒体中出自古诗文的精彩语句。
7.尝试进行古绝句、律诗创作比赛,并在年级墙报中展出。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立意和锤炼字句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感悟。
目前,我们的不少学生已不自觉地接纳西方与港台的流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疏离和淡漠。语文教师如果生硬地传授古诗文知识,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古诗文的畏惧。然而,如果教师采用的是一种轻松、自然而巧妙的教学方式,学生又怎么会拒绝自己的本土文化呢?可以肯定,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如果乐用善用,就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