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粤剧表演在注重自身表演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观演感受,多方面地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才能促使粤剧表演在新时代得以向前发展。本文分析了多元的观众群体呈现多面性的审美诉求,说明了观众审美趣味的规律,给出了如何给观众创造审美愉悦的方法。
关键词 粤剧表演;审美诉求;审美规律;审美愉悦
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9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时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也在提高,审美越来越多样化。在多种的娱乐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粤剧艺术要怎样才能继续吸引观众,并发展自身呢,这是一个粤剧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一、多元的观众群体呈现多面性的审美诉求
随着社会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粤剧的各种演出必须根据观众的各种实际状况,如果对粤剧受众的研究,仅以剧场观众作为研究目标是欠缺全面性的,要研究粤剧市场的受众群体,就必须建立开阔的研究视角。
粤剧观众分别包含着几个层面的:一是铁杆观众,铁杆观众对粤剧演出非常热爱,经常乐意掏钱买票走进剧场观看粤剧演出,只要剧目类型、演员阵容、演出地点有吸引力,他们都会购票走进剧场观看演出。二是普通观众,普通观众对粤剧演出有一定的喜爱程度,偶而买票进场看戏。一般在城乡包场的情况下,会涌现较多普通观众。三是潜在观众,这类观众对粤剧有一定兴趣,但并不浓烈,一般不到剧场看戏,接触粤剧通常是从电视戏曲节目、影碟等渠道。四是未来观众,主要指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素质却又有待粤剧艺术启蒙的潜在人群,主要包括青年、学生等群体。
以上几个层面呈金字塔式分布,在现实中看到,中老年观众是占大部分比例的。观众对粤剧的审美态度,涉及到每人许多方面的复杂情感。老年观众所经历的年代,是我们不曾经历的,他们将传统的表演程式视如珍品,部分老观众对用现代表演形式包装的新型表现形式反应较为冷淡,甚至排斥。青年生长在听觉视角丰富的年代,与粤剧接触不多,或从不接触,要他们成为“未来观众”,首先要用与他们审美节奏相近的新派剧目吸引他们迈出第一步。
梁启超曾说:“趣味这东西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发生出来的。就社会全体论,各个时代趣味不同;就一个人而论,趣味亦刻刻变化。”我们要认识人的审美趣味是有差异的,它是人的成长环境、后天教育等因素的综合结晶,认识这个差异对于我们认识观众有着重要意义。
二、观众审美趣味的规律
不同类型的观众,对粤剧的审美诉求差异甚大。对于粤剧表演,观众是否认可、认可程度如何,取决于该剧目自身的性质,同时也与个体观众的审美条件关联。在千差万别的观众审美趣味中探索基本规律,是剧团完善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我根据近年工作中研究归纳,剧目的观演情况主要如下:
(一)情节生动的传统剧目依然占据主要市场
“才子佳人、宫廷争斗、惩恶扬善、夫妻团圆”这是传统剧目常见的题材,虽然新派艺术作品已尽力突破这种常规,但传统剧目的风格却始终与观众的审美偏好潜在地吻合。在此观众审美心理的基础之上,即使某些剧目的情节略欠深度,但却因惩恶扬善的情节铺排而大快人心,因此这些传统剧目长演不衰。
(二)渗入人性哲理命题的新编历史剧目观众共鸣大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粤剧艺术虽然顺应观众审美定势,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显然存在制约,表演与观众审美差异逐渐扩大。影视、网络等媒体所带来的情感需求随手可得,视觉冲击亦越渐增大,观众审美心理型情感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观众走进剧场观赏粤剧时,其审美渴望将是一种贴近现代意识的审美诉求。在探讨传统剧目满足观众审美情感,并非说明我们不可以进行剧目和表演形式的创新。现今的时代,社会不断的发展,观众审美心理虽然没有质的变化,但却渗入了更多现代的因素,例如人生、人性等深层哲理的思考,因而使审美心理定势更加丰富。
(三)不同的观众群体对创新与传统保留存不同的观点
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同时发现了青年一代对粤剧的认知比较少,不少青年还未接受粤剧表演艺术的启蒙,就已经被其他娱乐方式吸引,如果片面认为他们不能成为粤剧观众,而忽视对他们的艺术熏陶,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他们崇尚现代娱乐,暂未接触粤剧,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心所积累的民族审美心理彻底改变,也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进场看粤剧。只要在他们审美心理产生一种兴奋点,则可以使他们与粤剧艺术进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比如,将较有动感表演形式的剧目送进校园,让青年学生朋友接触粤剧艺术等等。
此外,我在与经济文化界朋友的沟通交流中,也经常围绕粤剧的话题。我发现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满足于过往剧目简单的情节满足和浅显的审美,他们希望有更深层次的戏剧内涵。但同时,也听到一些传统观众表示部分新创剧目过分专著于思想内涵,使他们产生疏远感。
可见,虽然观众层面多元化,但观众审美诉求却始终遵循基本规律,把握好艺术改革与保留传统之间的尺度,归根到底就是要求在形式上与观众情感、伦理标准满足,在表演方式上创造出视听的心理愉悦。
三、以传统与时尚的有机结合为观众创造审美愉悦
观众的反应、市场的接受度是演员艺术创新的动力源泉。要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就必须把握观众的心。心是无形的,而演员的唱念做打则是舞台艺术的有形表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有形的表演艺术创造出无形的力量引发现代观众的审美愉悦。
(一)以扎实的基本功营造技艺结合的表演程式
从表演美学以及粤剧稳固的根基来看,粤剧艺术是跟建立在固有表演程式上形成的虚拟表演动作的完美运用分不开的。程式是一个珍贵的历史沉淀,是观赏与演出的审美中介。无论观众审美如何多层次、多角度,粤剧表演程式始终在舞台上制约一切。因此,扎实的基本功,始终是粤剧演员创造舞台之美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汲取现代社会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养分,创造丰富多样的表演程式,给观演互动注入新的体验,是戏剧创新、前进的成功之路。现代演员应充分把握现代人广博的艺术视野,运用多元文化基因、岭南人文传统和观众的审美意向,让粤剧表演风格更加真切、细腻、自然。将粤剧表演独树一帜的表演符号与别具魅力的表演程式集结成具广泛影响力的艺术产品,为不同类别的观众营造表演艺术的审美愉悦。 (二)营造丰富多彩的情感传达程式
仅让观众悦目,并非上乘之作,更高一个层次是感动观众。粤剧观众审美心理的特点是以情感为中心。新编剧目《龙母传奇》可以看作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这出戏运用了新派创作思维,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龙母形象,但是这种创新是稳固地建立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剧中充满传统妇女的人性观,它既没有超越传统戏观众的接受水平,也没有让人性思索超出粤剧观众审美情感。剧中的龙母,既是向往美满的爱情,也充满对五条小龙的慈爱之心,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处处展现着取与舍的抉择与思考。这种思考与抉择展现着龙母人性的闪光,可以说,这是一出悲壮的剧目,但龙母思想内涵和剧情发展都遵循传统的模式。我演出这个剧目时也基本以传统程式为着力点,在表演中把龙母不同人生经历中不同层次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对情感精雕细刻,让观众感受人性之美,这就是《龙母传奇》与现代观众情感交流的桥梁。
(三)准确把握表演创新的“度”
继承和创新的艺术分寸把握,就是两种继承和创新成分的最佳比例。这个问題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却以与观众在欣赏中产生美感效应作为衡量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集熟悉感、亲切感、陌生感、新奇感于一体的事物是产生美感的最佳心理状态,这是不同类型观众的共同特点。因此,虽然观众类型众多,但并不是说明粤剧的改革可以摆脱传统任意创新,创新尺度要把握得好好。
从题材上看,以肇庆为例,历史沉淀丰富,龙母、包公等剧的成功例子,让人们在熟悉的故事中看到新的人文精神,既做到了稳中求新,也达到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效果。这是剧目题材可取的成功经验。从演出剧目来看,《梦断香销四十年》、《帝女花》、《洛水情梦》等传统戏,在舞台调度、音乐配器、服饰设计等方面花心思,观众是百看不厌的。因此,面对新的审美时尚,粤剧立足本体,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汇与新观众群进行“对话”是正确的途径。
四、结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粤剧表演艺术和观众审美愉悦的联系与共利共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要在不违背粤剧艺术表演规律的前提下,精确分析观众的审美规律和不同观众的审美特征,在向前发展的时候拓宽道路,吸取各方面的优秀精华,使其与传统的粤剧表演融会贯通,让粤剧艺术得以兴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查杰鹏.浅析粤剧锣鼓与京剧锣鼓的共性与个性[J].南国红豆,2009年第02期.
[2] 王朔.对中国戏曲文化认识浅析[J].神州,2013年第11期.
关键词 粤剧表演;审美诉求;审美规律;审美愉悦
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9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时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也在提高,审美越来越多样化。在多种的娱乐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粤剧艺术要怎样才能继续吸引观众,并发展自身呢,这是一个粤剧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一、多元的观众群体呈现多面性的审美诉求
随着社会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粤剧的各种演出必须根据观众的各种实际状况,如果对粤剧受众的研究,仅以剧场观众作为研究目标是欠缺全面性的,要研究粤剧市场的受众群体,就必须建立开阔的研究视角。
粤剧观众分别包含着几个层面的:一是铁杆观众,铁杆观众对粤剧演出非常热爱,经常乐意掏钱买票走进剧场观看粤剧演出,只要剧目类型、演员阵容、演出地点有吸引力,他们都会购票走进剧场观看演出。二是普通观众,普通观众对粤剧演出有一定的喜爱程度,偶而买票进场看戏。一般在城乡包场的情况下,会涌现较多普通观众。三是潜在观众,这类观众对粤剧有一定兴趣,但并不浓烈,一般不到剧场看戏,接触粤剧通常是从电视戏曲节目、影碟等渠道。四是未来观众,主要指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素质却又有待粤剧艺术启蒙的潜在人群,主要包括青年、学生等群体。
以上几个层面呈金字塔式分布,在现实中看到,中老年观众是占大部分比例的。观众对粤剧的审美态度,涉及到每人许多方面的复杂情感。老年观众所经历的年代,是我们不曾经历的,他们将传统的表演程式视如珍品,部分老观众对用现代表演形式包装的新型表现形式反应较为冷淡,甚至排斥。青年生长在听觉视角丰富的年代,与粤剧接触不多,或从不接触,要他们成为“未来观众”,首先要用与他们审美节奏相近的新派剧目吸引他们迈出第一步。
梁启超曾说:“趣味这东西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发生出来的。就社会全体论,各个时代趣味不同;就一个人而论,趣味亦刻刻变化。”我们要认识人的审美趣味是有差异的,它是人的成长环境、后天教育等因素的综合结晶,认识这个差异对于我们认识观众有着重要意义。
二、观众审美趣味的规律
不同类型的观众,对粤剧的审美诉求差异甚大。对于粤剧表演,观众是否认可、认可程度如何,取决于该剧目自身的性质,同时也与个体观众的审美条件关联。在千差万别的观众审美趣味中探索基本规律,是剧团完善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我根据近年工作中研究归纳,剧目的观演情况主要如下:
(一)情节生动的传统剧目依然占据主要市场
“才子佳人、宫廷争斗、惩恶扬善、夫妻团圆”这是传统剧目常见的题材,虽然新派艺术作品已尽力突破这种常规,但传统剧目的风格却始终与观众的审美偏好潜在地吻合。在此观众审美心理的基础之上,即使某些剧目的情节略欠深度,但却因惩恶扬善的情节铺排而大快人心,因此这些传统剧目长演不衰。
(二)渗入人性哲理命题的新编历史剧目观众共鸣大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粤剧艺术虽然顺应观众审美定势,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显然存在制约,表演与观众审美差异逐渐扩大。影视、网络等媒体所带来的情感需求随手可得,视觉冲击亦越渐增大,观众审美心理型情感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观众走进剧场观赏粤剧时,其审美渴望将是一种贴近现代意识的审美诉求。在探讨传统剧目满足观众审美情感,并非说明我们不可以进行剧目和表演形式的创新。现今的时代,社会不断的发展,观众审美心理虽然没有质的变化,但却渗入了更多现代的因素,例如人生、人性等深层哲理的思考,因而使审美心理定势更加丰富。
(三)不同的观众群体对创新与传统保留存不同的观点
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同时发现了青年一代对粤剧的认知比较少,不少青年还未接受粤剧表演艺术的启蒙,就已经被其他娱乐方式吸引,如果片面认为他们不能成为粤剧观众,而忽视对他们的艺术熏陶,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他们崇尚现代娱乐,暂未接触粤剧,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心所积累的民族审美心理彻底改变,也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进场看粤剧。只要在他们审美心理产生一种兴奋点,则可以使他们与粤剧艺术进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比如,将较有动感表演形式的剧目送进校园,让青年学生朋友接触粤剧艺术等等。
此外,我在与经济文化界朋友的沟通交流中,也经常围绕粤剧的话题。我发现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满足于过往剧目简单的情节满足和浅显的审美,他们希望有更深层次的戏剧内涵。但同时,也听到一些传统观众表示部分新创剧目过分专著于思想内涵,使他们产生疏远感。
可见,虽然观众层面多元化,但观众审美诉求却始终遵循基本规律,把握好艺术改革与保留传统之间的尺度,归根到底就是要求在形式上与观众情感、伦理标准满足,在表演方式上创造出视听的心理愉悦。
三、以传统与时尚的有机结合为观众创造审美愉悦
观众的反应、市场的接受度是演员艺术创新的动力源泉。要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就必须把握观众的心。心是无形的,而演员的唱念做打则是舞台艺术的有形表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有形的表演艺术创造出无形的力量引发现代观众的审美愉悦。
(一)以扎实的基本功营造技艺结合的表演程式
从表演美学以及粤剧稳固的根基来看,粤剧艺术是跟建立在固有表演程式上形成的虚拟表演动作的完美运用分不开的。程式是一个珍贵的历史沉淀,是观赏与演出的审美中介。无论观众审美如何多层次、多角度,粤剧表演程式始终在舞台上制约一切。因此,扎实的基本功,始终是粤剧演员创造舞台之美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汲取现代社会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养分,创造丰富多样的表演程式,给观演互动注入新的体验,是戏剧创新、前进的成功之路。现代演员应充分把握现代人广博的艺术视野,运用多元文化基因、岭南人文传统和观众的审美意向,让粤剧表演风格更加真切、细腻、自然。将粤剧表演独树一帜的表演符号与别具魅力的表演程式集结成具广泛影响力的艺术产品,为不同类别的观众营造表演艺术的审美愉悦。 (二)营造丰富多彩的情感传达程式
仅让观众悦目,并非上乘之作,更高一个层次是感动观众。粤剧观众审美心理的特点是以情感为中心。新编剧目《龙母传奇》可以看作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这出戏运用了新派创作思维,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龙母形象,但是这种创新是稳固地建立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剧中充满传统妇女的人性观,它既没有超越传统戏观众的接受水平,也没有让人性思索超出粤剧观众审美情感。剧中的龙母,既是向往美满的爱情,也充满对五条小龙的慈爱之心,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处处展现着取与舍的抉择与思考。这种思考与抉择展现着龙母人性的闪光,可以说,这是一出悲壮的剧目,但龙母思想内涵和剧情发展都遵循传统的模式。我演出这个剧目时也基本以传统程式为着力点,在表演中把龙母不同人生经历中不同层次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对情感精雕细刻,让观众感受人性之美,这就是《龙母传奇》与现代观众情感交流的桥梁。
(三)准确把握表演创新的“度”
继承和创新的艺术分寸把握,就是两种继承和创新成分的最佳比例。这个问題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却以与观众在欣赏中产生美感效应作为衡量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集熟悉感、亲切感、陌生感、新奇感于一体的事物是产生美感的最佳心理状态,这是不同类型观众的共同特点。因此,虽然观众类型众多,但并不是说明粤剧的改革可以摆脱传统任意创新,创新尺度要把握得好好。
从题材上看,以肇庆为例,历史沉淀丰富,龙母、包公等剧的成功例子,让人们在熟悉的故事中看到新的人文精神,既做到了稳中求新,也达到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效果。这是剧目题材可取的成功经验。从演出剧目来看,《梦断香销四十年》、《帝女花》、《洛水情梦》等传统戏,在舞台调度、音乐配器、服饰设计等方面花心思,观众是百看不厌的。因此,面对新的审美时尚,粤剧立足本体,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汇与新观众群进行“对话”是正确的途径。
四、结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粤剧表演艺术和观众审美愉悦的联系与共利共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要在不违背粤剧艺术表演规律的前提下,精确分析观众的审美规律和不同观众的审美特征,在向前发展的时候拓宽道路,吸取各方面的优秀精华,使其与传统的粤剧表演融会贯通,让粤剧艺术得以兴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查杰鹏.浅析粤剧锣鼓与京剧锣鼓的共性与个性[J].南国红豆,2009年第02期.
[2] 王朔.对中国戏曲文化认识浅析[J].神州,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