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研究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探究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重点探究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经过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细致、全面分析,旨在为日后教学提供借鉴,为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7-01
引言: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足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继而依据问题展开培养策略的研究。将培养策略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更高效地学习小学数学知识,为将来学习初中数学打好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了重点目标。计算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讲,准确、全面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技能高深的重要任务,故而学习起来效率较低。然而,计算能力的提升能够具体地展现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水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相关因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够训练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考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将原始知识进行拓展。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故而为完成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从而推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分析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1.练习较少,算理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故而在算理方面掌握还不充分,因此容易出现计算误差,或者理解偏差的状况。小学生生性顽皮,懒于多做练习,而且所做的练习质量有限。尤其在课后,更是缺少相关内容的训练,因此常常出现算错的情况。由于学生缺少练习,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算理知识,从而很难指导其实践。
2.运算思维过于复杂
由于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故而对教师讲授的简单计算方法无法全然接受,容易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小学生往往在遇到难题之后,将问题的难度扩大化,总是借助复杂的计算方式处理问题,故而很难实现高效计算。
3.检查不到位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往往兴趣不足,因此很少会有学生将完成的数学计算进行重复检查,或者进行验算。甚至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会选择放弃计算。由于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数学素养,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总是马虎大意,出现检查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最终的计算问题。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规避诸多错误,因此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故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随心所欲,不能够依照教师的引导解答数学问题。小学生普遍存在粗心大意的学习态度,审题不全面,往往断章取义。当学生遇到错题之后,总是将其随意写在错题一旁,随之对其忽视,不再过问。可见,学生缺乏及时、规范纠错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
1.促进学生算理相关内容的掌握
算理是数学学习的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关注算理知识。掌握正确、恰当的算理知识,能够规避计算中的失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基本算理与法则融入到内容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算,为何如此算。例如两位数相乘中,教师可以列举20×18.借用多媒体展示10个18相乘,以及另外的一组10个18相乘。借用这样的算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步乘的道理。课堂拓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转换数字,让学生练习分步计算的算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教授学生简便运算的技能
计算时借助简便的运算方法,能够节省计算时间,而且能够提高计算效率。教师讲授简便的计算方式,有助于解决小学生复杂的计算理念。例如教师提问“小红有25本书,小明有41本书,小刚有23本书,请问三人一共有多少书?”,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建议学生运用简便的方法将三个数字相加,即25+41+23,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应该将简便运算的观念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帮助学生熟能生巧。日常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简便运算的高效与智慧,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运用简便运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3.培养学生及时检验的习惯
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及时检验计算的结果。小学数学计算普遍比较简单,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难度系数较小。可见,将学生疏忽大意的习惯改正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定然会出现可喜的变化。及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正确率。验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自信心。及时验算检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负责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
验算对于小学生来讲,积极作用显著。鉴于小学生马虎的习惯,检验能够提升计算的正确率,所以学生要在计算之后实施验算检查,当结果与原意不符合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审视原文,找出问题所在重新计算并验算。
4.注重学生纠错习惯的培养
由于惯性思维驱使,学生普遍会在同一类型或者同一道题上出现失误,对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纠错习惯,帮助学生在重点纠错的习惯之下改进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纠错习惯要及时、得当。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其清楚问题所在。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问题的出错,故而教师针对此类问题,需要系统的分析解决,并要求学生将其誊写在纠错本上,并且注明自己出错的原因;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计算错误,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逐个分析解决,保证问题能够彻底被解决。针对此类错误,同样要求学生將其誊写在纠错本上,使其起到警示的作用。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故而,各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挖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并对其实施策略。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极其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兰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02):162.
[2]史林霞.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欠缺与培养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17):60-61.
[3]谢涛,徐孝菊.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10(28):93-94.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7-01
引言: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足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继而依据问题展开培养策略的研究。将培养策略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更高效地学习小学数学知识,为将来学习初中数学打好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了重点目标。计算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讲,准确、全面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技能高深的重要任务,故而学习起来效率较低。然而,计算能力的提升能够具体地展现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水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相关因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够训练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考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将原始知识进行拓展。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故而为完成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从而推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分析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1.练习较少,算理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故而在算理方面掌握还不充分,因此容易出现计算误差,或者理解偏差的状况。小学生生性顽皮,懒于多做练习,而且所做的练习质量有限。尤其在课后,更是缺少相关内容的训练,因此常常出现算错的情况。由于学生缺少练习,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算理知识,从而很难指导其实践。
2.运算思维过于复杂
由于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故而对教师讲授的简单计算方法无法全然接受,容易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小学生往往在遇到难题之后,将问题的难度扩大化,总是借助复杂的计算方式处理问题,故而很难实现高效计算。
3.检查不到位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往往兴趣不足,因此很少会有学生将完成的数学计算进行重复检查,或者进行验算。甚至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会选择放弃计算。由于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数学素养,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总是马虎大意,出现检查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最终的计算问题。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规避诸多错误,因此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故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随心所欲,不能够依照教师的引导解答数学问题。小学生普遍存在粗心大意的学习态度,审题不全面,往往断章取义。当学生遇到错题之后,总是将其随意写在错题一旁,随之对其忽视,不再过问。可见,学生缺乏及时、规范纠错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
1.促进学生算理相关内容的掌握
算理是数学学习的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关注算理知识。掌握正确、恰当的算理知识,能够规避计算中的失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基本算理与法则融入到内容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算,为何如此算。例如两位数相乘中,教师可以列举20×18.借用多媒体展示10个18相乘,以及另外的一组10个18相乘。借用这样的算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步乘的道理。课堂拓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转换数字,让学生练习分步计算的算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教授学生简便运算的技能
计算时借助简便的运算方法,能够节省计算时间,而且能够提高计算效率。教师讲授简便的计算方式,有助于解决小学生复杂的计算理念。例如教师提问“小红有25本书,小明有41本书,小刚有23本书,请问三人一共有多少书?”,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建议学生运用简便的方法将三个数字相加,即25+41+23,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应该将简便运算的观念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帮助学生熟能生巧。日常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简便运算的高效与智慧,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运用简便运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3.培养学生及时检验的习惯
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及时检验计算的结果。小学数学计算普遍比较简单,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难度系数较小。可见,将学生疏忽大意的习惯改正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定然会出现可喜的变化。及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正确率。验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自信心。及时验算检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负责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
验算对于小学生来讲,积极作用显著。鉴于小学生马虎的习惯,检验能够提升计算的正确率,所以学生要在计算之后实施验算检查,当结果与原意不符合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审视原文,找出问题所在重新计算并验算。
4.注重学生纠错习惯的培养
由于惯性思维驱使,学生普遍会在同一类型或者同一道题上出现失误,对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纠错习惯,帮助学生在重点纠错的习惯之下改进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纠错习惯要及时、得当。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其清楚问题所在。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问题的出错,故而教师针对此类问题,需要系统的分析解决,并要求学生将其誊写在纠错本上,并且注明自己出错的原因;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计算错误,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逐个分析解决,保证问题能够彻底被解决。针对此类错误,同样要求学生將其誊写在纠错本上,使其起到警示的作用。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故而,各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挖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并对其实施策略。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极其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兰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02):162.
[2]史林霞.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欠缺与培养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17):60-61.
[3]谢涛,徐孝菊.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10(2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