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做一名技工有价值吗?做一名技工有面子吗?做一名技工苦中有乐吗?本文有无答案,全在读者的领悟。能在几千字的内容里认识一位高技能工人,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卷有益,此语非虚呀!
19年后才确定
1992年,在一辆由东向西发往包头的火车上,一个来自本溪的17岁少年看着窗外,又兴奋又忐忑,这就是于东海。他就要去包头机械工业学校上学,专业是热处理,“当时听说,这个专业单调、抽象、不好学,但是能做这个的人很少,一旦学成了、学精了,就是哪里都需要的人才。”
可是,能学成吗?这专业适合自己吗?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并不知道答案,一切都是未知。19年后的今天,于东海可以确定了,这个专业选得对,这个专业帮他选择了一种生活,今天的自己,就是合适的自己。
因为种种原因,我见到于东海的时候已经过了上午11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饿着肚子聊了一个中午。我无可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工作,但于东海也没有任何牢骚,我想是因为宽厚和朴实。虽然2004年就已经是沈阳东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厂的工段长,但于东海身上仍然拥有一个工人最宝贵的品质。
尽管认真配合,但于东海还是认定自己不够格当这个栏目的采访对象,因为自己的经历“没啥好说的”。
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省直企业“优秀共產党员”、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其实,于东海的荣誉史并不短,只是他更专注于他的技术和工作,没有来得及发现,自己已经优秀到可以做别人的榜样了。事实上,如果当面提起他的牛X功绩,他那张国字脸上,除了自豪外,总会有一丝羞赧,然后手足无措地整理一下他的红色羽绒服。
工人发论文
最初关注到于东海,是因为他的论文。
工人和论文似乎是两件不搭边的事,但从1999年起,于东海不仅写论文,而且几乎每年都有论文获奖。
1999年,《H13(4Cr5MoV1Si)钢强韧处理在热冲模上的应用》获第四届“振兴沈阳企业之路”学术征文三等奖、获辽宁省兵工学会二等优秀论文;
2004年,《提高××产品机械性能》获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9年,《提高××产品热处理合格品率》获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
这样的成绩让很多人惊讶。是啊,谁能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居然写了这么多论文,并且其中获得各类奖项的多达14篇,这是很多大学老师都没能达到的发表量。但于东海觉得很正常,因为发生得很自然:“最初是公司鼓励我们总结实践经验,然后写成论文,我写了,评审觉得有价值,就获奖了。”
没听到什么自我标榜的豪言壮语,这个简短的回答让我有种一拳打空的失落。不过正如于东海所说,这确实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他在工作中解决了太多问题。
工具制造厂的主要产品就是工具,其中不仅有要求严格的军品,还有各种各样的民品。作为热处理的工段长和唯一的热处理技术员,于东海每年要面对不同数量的新品种,很多情况下,常规的热处理工艺不能达到标准,这意味着他每年都需要编制很多新的工艺,设计新的工装和夹具,以满足图纸的要求,这些就是他论文的最好素材。
于东海的设计中,有些名字很有趣,比如“三瓣内胀法”,这是他自己命名的。
2008年,集团公司承接了一个国家级高新工程项目,其中,重点研发的某军品零件,需要在热处理过程中,既满足多项机械性能指标,还要防止退火后零件变形(变形量保证在0.7mm范围内),同时对旋压造成的尺寸超差零件进行校正。但是,不同位置硬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常规热处理工艺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这时,于东海的“三瓣内胀法”应运而生。
在他管理的车间里,我见到了于东海设计的胎具。将圆柱分为围绕中心轴的三个等瓣,并且通过调节与中心轴的缝隙控制胎具外围周长,起到“胀”的效果。使用时,将零件套在圆柱胎具上,调整工艺参数,进行吊装热处理。这样不仅能完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综合机械性能指标,还能保证直线度和椭圆度,完全满足工艺要求,现已热处理生产800多件,产品质量稳定。
我惊叹于他的巧思,但于东海说,那是经过不知多少次试验才摸索出的方法,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后来他把这个成果整理成论文《××产品零件热处理技术攻关》,被评为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类似的过程,于东海经历过很多次。工作14年来,他共参与集团公司重点科研军、民品热处理项目40余项,热处理工艺攻关50余次,为集团公司创效益363.2万元。
买不起我就抄
于东海的技术成果太过丰富,无法一一列举,我更关心他是怎么让自己的技术这么精的。
说起学习,于东海很有些得意的地方,因为在他读初中的年代,中专是最好的选择,只有成绩很好的学生才能考上,更何况,他读的是一所当年省内只有十几个人考上的部属中专,这不仅让他毕业后顺利进入沈阳东机工业集团,而且给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底子。
但是,更重要的提高发生在工作后。“我刚当技术员,老技术员就退休了,所以,这方面没有师傅带我,全靠自己领悟。”于东海首先想到的办法是读书。
“我要的书,很多小书店根本没有,我有空就去大书店淘,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工作14年,我攒下了几十本专业书。我们的专业书都是大部头,很贵,有些又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为了省钱,我就在书店把需要的内容都抄写下来,有时一抄就是一个多小时。”
如果这样就要赞叹于东海的勤奋,就太低估他了。早在2002年,他就报了厂里的职工大学大专班,专业是计算机,课余学习数控技术。现在,他正在读沈阳工业大学的本科课程,争取明年拿下。
此外,技术研究上,于东海还有个特点,“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只要技术上出了问题我就睡不着,不整明白了就睡不踏实,半夜醒了马上就能想起白天工作上的事。”
有一回,公司新进一套真空热处理炉和一套井式预抽真空保护气氛炉,精度高,操作程序复杂,厂里没人会摆弄。为了早日投入生产,他起早贪黑用几个月时间苦心研究,硬是编制出适合该设备的55种军品零部件的真空热处理工艺,设计工装、夹具23种,直接为公司节省资金72.6万元。
傻人的幸福
因为产品在热处理过程中无法被检验,一旦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整个批次都报废,那将是巨大的损失,所以事前的工艺编制和事中的过程控制非常重要。技术员管工艺,工段长管生产,两个步骤都由于东海负责,这么多年来,他管理的部分从未出现过任何质量或安全事故。
“每到一个新项目,我都要先亲自完成一遍生产过程,保证工艺合理,心里有数,总结出注意事项,然后再指导工人生产。其实,我的办公室就是个摆设,很少在里面办公,平时只要有空我就得巡视跟产,以便出现问题随时解决。”拉开淬火炉控制柜的门,内侧就贴着他总结的《使用指南》,“方便工人随时查阅。”
自从当了工段长,于东海就养成了早来晚走的习惯,“早上我最早到,在生产前,把所有的设备都检查一遍,排除隐患;晚上下班时晚走半个小时,看看那些仍然工作的设备是否在‘带病生产’。”
有人把于东海的工作习惯归结为思想先进、勇于奉献。但他说,他就是为了保证生产安全,“没想这是不是奉献,我只知道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不光要注意设备,还得观察工人动态,有任何情绪上的不良变化都要加以注意,必要时调整工作安排,避免出现事故。”
就这样,于东海保持了十几年工艺上无质量事故,7年生产上无安全事故的记录。
说起这些工作业绩,于东海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可他的生活实在很单调。问起业余爱好,他思虑半晌,说:“下了班,主要就是去接孩子。”
单调的专业,单调的生活,于东海却觉得很幸福,“单位顺心,家庭和睦,怎么不幸福呢?”其实,于东海不仅感到幸福,还觉得自己活得有滋有味,“每次完成一个漂亮活儿,就特别有成就感。那种快乐,是别的事情上得不到的。”
但媳妇总说他傻:“家里万事不管,就知道往单位跑,周末还跑去跟产,干完活还不知道向领导表表功,你学傻了吧?”
不会表功就是傻吗?要是这样也算傻,世上大概没有聪明人了。每个人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于东海的专注和淳朴,让他很难使用一种相对圆滑的方式来铺陈道路,但却能让他在专业研究的路上越走越好。所以,有时候不用强迫自己去追随大部分人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自己会让生活更美妙,不信吗?看看于东海吧。W
本栏责编/王迅
Wangxun2020@live.cn
19年后才确定
1992年,在一辆由东向西发往包头的火车上,一个来自本溪的17岁少年看着窗外,又兴奋又忐忑,这就是于东海。他就要去包头机械工业学校上学,专业是热处理,“当时听说,这个专业单调、抽象、不好学,但是能做这个的人很少,一旦学成了、学精了,就是哪里都需要的人才。”
可是,能学成吗?这专业适合自己吗?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并不知道答案,一切都是未知。19年后的今天,于东海可以确定了,这个专业选得对,这个专业帮他选择了一种生活,今天的自己,就是合适的自己。
因为种种原因,我见到于东海的时候已经过了上午11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饿着肚子聊了一个中午。我无可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工作,但于东海也没有任何牢骚,我想是因为宽厚和朴实。虽然2004年就已经是沈阳东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厂的工段长,但于东海身上仍然拥有一个工人最宝贵的品质。
尽管认真配合,但于东海还是认定自己不够格当这个栏目的采访对象,因为自己的经历“没啥好说的”。
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省直企业“优秀共產党员”、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其实,于东海的荣誉史并不短,只是他更专注于他的技术和工作,没有来得及发现,自己已经优秀到可以做别人的榜样了。事实上,如果当面提起他的牛X功绩,他那张国字脸上,除了自豪外,总会有一丝羞赧,然后手足无措地整理一下他的红色羽绒服。
工人发论文
最初关注到于东海,是因为他的论文。
工人和论文似乎是两件不搭边的事,但从1999年起,于东海不仅写论文,而且几乎每年都有论文获奖。
1999年,《H13(4Cr5MoV1Si)钢强韧处理在热冲模上的应用》获第四届“振兴沈阳企业之路”学术征文三等奖、获辽宁省兵工学会二等优秀论文;
2004年,《提高××产品机械性能》获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9年,《提高××产品热处理合格品率》获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
这样的成绩让很多人惊讶。是啊,谁能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居然写了这么多论文,并且其中获得各类奖项的多达14篇,这是很多大学老师都没能达到的发表量。但于东海觉得很正常,因为发生得很自然:“最初是公司鼓励我们总结实践经验,然后写成论文,我写了,评审觉得有价值,就获奖了。”
没听到什么自我标榜的豪言壮语,这个简短的回答让我有种一拳打空的失落。不过正如于东海所说,这确实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他在工作中解决了太多问题。
工具制造厂的主要产品就是工具,其中不仅有要求严格的军品,还有各种各样的民品。作为热处理的工段长和唯一的热处理技术员,于东海每年要面对不同数量的新品种,很多情况下,常规的热处理工艺不能达到标准,这意味着他每年都需要编制很多新的工艺,设计新的工装和夹具,以满足图纸的要求,这些就是他论文的最好素材。
于东海的设计中,有些名字很有趣,比如“三瓣内胀法”,这是他自己命名的。
2008年,集团公司承接了一个国家级高新工程项目,其中,重点研发的某军品零件,需要在热处理过程中,既满足多项机械性能指标,还要防止退火后零件变形(变形量保证在0.7mm范围内),同时对旋压造成的尺寸超差零件进行校正。但是,不同位置硬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常规热处理工艺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这时,于东海的“三瓣内胀法”应运而生。
在他管理的车间里,我见到了于东海设计的胎具。将圆柱分为围绕中心轴的三个等瓣,并且通过调节与中心轴的缝隙控制胎具外围周长,起到“胀”的效果。使用时,将零件套在圆柱胎具上,调整工艺参数,进行吊装热处理。这样不仅能完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综合机械性能指标,还能保证直线度和椭圆度,完全满足工艺要求,现已热处理生产800多件,产品质量稳定。
我惊叹于他的巧思,但于东海说,那是经过不知多少次试验才摸索出的方法,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后来他把这个成果整理成论文《××产品零件热处理技术攻关》,被评为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类似的过程,于东海经历过很多次。工作14年来,他共参与集团公司重点科研军、民品热处理项目40余项,热处理工艺攻关50余次,为集团公司创效益363.2万元。
买不起我就抄
于东海的技术成果太过丰富,无法一一列举,我更关心他是怎么让自己的技术这么精的。
说起学习,于东海很有些得意的地方,因为在他读初中的年代,中专是最好的选择,只有成绩很好的学生才能考上,更何况,他读的是一所当年省内只有十几个人考上的部属中专,这不仅让他毕业后顺利进入沈阳东机工业集团,而且给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底子。
但是,更重要的提高发生在工作后。“我刚当技术员,老技术员就退休了,所以,这方面没有师傅带我,全靠自己领悟。”于东海首先想到的办法是读书。
“我要的书,很多小书店根本没有,我有空就去大书店淘,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工作14年,我攒下了几十本专业书。我们的专业书都是大部头,很贵,有些又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为了省钱,我就在书店把需要的内容都抄写下来,有时一抄就是一个多小时。”
如果这样就要赞叹于东海的勤奋,就太低估他了。早在2002年,他就报了厂里的职工大学大专班,专业是计算机,课余学习数控技术。现在,他正在读沈阳工业大学的本科课程,争取明年拿下。
此外,技术研究上,于东海还有个特点,“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只要技术上出了问题我就睡不着,不整明白了就睡不踏实,半夜醒了马上就能想起白天工作上的事。”
有一回,公司新进一套真空热处理炉和一套井式预抽真空保护气氛炉,精度高,操作程序复杂,厂里没人会摆弄。为了早日投入生产,他起早贪黑用几个月时间苦心研究,硬是编制出适合该设备的55种军品零部件的真空热处理工艺,设计工装、夹具23种,直接为公司节省资金72.6万元。
傻人的幸福
因为产品在热处理过程中无法被检验,一旦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整个批次都报废,那将是巨大的损失,所以事前的工艺编制和事中的过程控制非常重要。技术员管工艺,工段长管生产,两个步骤都由于东海负责,这么多年来,他管理的部分从未出现过任何质量或安全事故。
“每到一个新项目,我都要先亲自完成一遍生产过程,保证工艺合理,心里有数,总结出注意事项,然后再指导工人生产。其实,我的办公室就是个摆设,很少在里面办公,平时只要有空我就得巡视跟产,以便出现问题随时解决。”拉开淬火炉控制柜的门,内侧就贴着他总结的《使用指南》,“方便工人随时查阅。”
自从当了工段长,于东海就养成了早来晚走的习惯,“早上我最早到,在生产前,把所有的设备都检查一遍,排除隐患;晚上下班时晚走半个小时,看看那些仍然工作的设备是否在‘带病生产’。”
有人把于东海的工作习惯归结为思想先进、勇于奉献。但他说,他就是为了保证生产安全,“没想这是不是奉献,我只知道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不光要注意设备,还得观察工人动态,有任何情绪上的不良变化都要加以注意,必要时调整工作安排,避免出现事故。”
就这样,于东海保持了十几年工艺上无质量事故,7年生产上无安全事故的记录。
说起这些工作业绩,于东海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可他的生活实在很单调。问起业余爱好,他思虑半晌,说:“下了班,主要就是去接孩子。”
单调的专业,单调的生活,于东海却觉得很幸福,“单位顺心,家庭和睦,怎么不幸福呢?”其实,于东海不仅感到幸福,还觉得自己活得有滋有味,“每次完成一个漂亮活儿,就特别有成就感。那种快乐,是别的事情上得不到的。”
但媳妇总说他傻:“家里万事不管,就知道往单位跑,周末还跑去跟产,干完活还不知道向领导表表功,你学傻了吧?”
不会表功就是傻吗?要是这样也算傻,世上大概没有聪明人了。每个人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于东海的专注和淳朴,让他很难使用一种相对圆滑的方式来铺陈道路,但却能让他在专业研究的路上越走越好。所以,有时候不用强迫自己去追随大部分人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自己会让生活更美妙,不信吗?看看于东海吧。W
本栏责编/王迅
Wangxun2020@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