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已逝精神犹存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g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炳始千秋照传人
  编者按:2009年10月5日,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本刊编委王炳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本刊特刊发一组稿件以示悼念。
  学海五十二载熠熠发光,事业重如山,稷下沉璧。承绝学于盛世,杏坛传薪火,金声木铎,桃蹊李下,炳烛千秋照后学。
  人生七十五年灼灼生辉,名利淡如水,坦荡情怀。却私欲而刚正,逆境见节操,石坚冰清,山高水长,逸香四海享美名。
  王炳照先生千古!
  炳照常常称我为老师,其实我哪里是他的老师,而是同学,是同事,是朋友。只不过我比他年长几岁,早几年毕业而已。我认识炳照是在1962年我从师大附中调回师大,他正在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学习的时候。我因为在师大只上了两年学就到苏联去了,没有学过中国教育史,因此就到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去旁听。所以我说与炳照是同学,一点不假。炳照一毕业就留在教育系,我们又是教育系的同事,—直到现在;其间我们又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每次开评议会他都帮助我做许多工作。他还帮助我编纂《中国教育大系》、《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我们两人的情谊岂能用同学、同事、朋友几个词说得清楚。听到他病了,我真是心焦如焚,祈愿他早日康复,没有想到他竟然离我们而去了。哀哉!痛哉!
  炳照为人达观、率直、诚恳,乐于助人解困排难;治学严谨、慎思、笃学,勇于探索学术创新;为师以身作则,诲人不倦。他为教育学科的建设、特别是中国教育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他音容已逝,但精神犹存。我们永远怀念他。
  做人做事做学问,一丝不苟,精神永在;
  同学同事同讲坛:四十余载,情谊非常。
其他文献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大体上是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的。这为教师从整个单元人手钻研文本、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掘本单元课文间的共同特征和内在联系,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积极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主题单元式教学备课不仅要注意整体把握单篇课文,还应注重单元课文间的联系。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有关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些思考。 
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孙景华语)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看起来好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蕴,仅凭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深入其中体味出来的。常用的比较法品词析句大体有三种类型
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才能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根本大计”呢?本文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探索。  一、锻炼关键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侧重点是推想意思、辨别感情、体会效果。教《姥姥的剪纸》第4、5
[摘 要]在小学二年级的课文中,寓言故事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文体门类。如何教好寓言类课文,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关系极大。以《狐假虎威》和《我要的是葫芦》两篇寓言故事为例,分析寓言教学在中心思想、语言描写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并针对指导朗读、课文脉络分析等方面,提出贴近学情和适合课文体裁特点的教法建议,以便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寓言教学。  [关键词]寓言; 教法设计; 指导朗读;优化  [中
课堂上我正充满激情地指导学生朗读老奶奶写在纸条的“我为你骄傲。”这句话:“孩子们,让我们变无声为有声,想象此时老奶奶的表情,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在场的听课老师也沉醉在小朋友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声中。可是,在课堂的一角总有一双异样的眼光在盯着我。一个名叫江镇池的小朋友口中一直在嘀咕着什么,而且坐姿也显得不自然。我心里暗暗祈祷:在这种公开场合中,小江同志千万别添乱。我轻轻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想提醒他,他
[摘 要]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去开发、利用资源。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感受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通过拓展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引领学生对比阅读,初步感知其语言风格,了解其人生经历,感受宋词语言之精妙,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品词;对比阅读;人生经历;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已集江南之美于一文,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它在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虽残缺不全,但选为课文,则又赋予了它完整性。文章短小精悍,艺术性颇高,无论语言、结构,还是写景手法,都精致之极。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就是学会读写景散文,通过把握景
内蒙古男子栗刚,是一名“中国好前夫”,当爱妻移情别恋,万箭穿心之后,他选择离婚成全!然而,那颗爱妻之心未曾游离,为保障妻子日后的幸福,他让情敌写下爱的保证书!当他得知前妻遭遇背叛和家暴,当年情敌那份保证书俨然成为一纸空文,这名“中国好前夫”的旧怨新恨一起爆发——好男人的最最痛:爱妻移情身边人  2013年8月18日傍晚,内蒙古赤峰市一家大理石矿副总栗刚从厦门飞回,与他同机而来的,是厦门一家矿山机械
[摘要]教学古诗,既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串联整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应联系、比较辨析,努力落语文要素,同时紧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意识。这样,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古诗教学;串联整合;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
个人简介  王君,1972年生,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四川省优秀班级班主任、重庆市红岩好班级班主任、重庆市骨干教师等称号。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50多项,在各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30多篇。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教学报告20多场。先后出版《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班主任工作手记》等专著。首倡“青春之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