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项目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项目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入手,深入研究了如何改变项目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状况,完善项目监控体系的各方面问题。
[关键字] 项目管理 信息不对称 监控体系
200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斯坦福大学的迈可尔·斯彭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市场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20多年来,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是经济研究中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使经济学的研究由真空走向了真正的现实世界。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产生合约关系的双方对合约所包含信息了解或占有程度的不一致。中国古代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质量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经济学称为买者和卖者的“信息不对称”,买者因为不清楚商品优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只愿出更低的价钱;而商家也只能用更多的“败絮”来提高交易的收益,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表现出了二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的商品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加深了我们对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改变了很多被认为是“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遭受重创。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工程实际的复杂性,项目最后的盈亏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在选择项目经理时,决策部门对具体项目的理解和项目经理对项目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决策部门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和项目经理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对项目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根本出发点就是从解决项目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入手,解决项目管理中的部分问题。本文重点讨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对策。
一、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的种类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流,在影响和反映着项目管理的进程和管理水平,包含的信息有:
1、项目概况(投标时已了解)
2、技术文件(设计文件)
3、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计划、指令、技术文件等)
4、甲方的需求分析
5、监理的各项指令
6、工程的实际进展、质量、安全情况
7、财务管理情况
8、材料管理情况
9、人员管理情况
只要有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即可全面地反映出项目管理的真实情况,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起项目管理的数字化模型,从而为实现项目的远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必须强调的是:工程项目是企业的项目而不是项目经理的项目。项目部的责任不光是完成项目工程计划,同时有责任向各级管理和决策部门及时反馈各类真实信息。只所以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主要原因如下:
1、对信息的反馈不重视:项目的粗放式管理必然不重视信息管理工作,不光是项目部人员,包括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采集、反馈不重视,手段落后。信息工作可有可无,等出现了问题,再想起数据采集为时已晚。
2、无完善的机制:项目承包责任制考核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技术指标。在信息反馈和传递方面无明确要求,传递什么?如何传递?管理部门说不清楚,更难以要求项目部。
3、数据传递的方式不科学:目前数据传递的方式是按管理层次递送,由于各个层次的利益关系,数据传递过程实际成了数据加工的过程。
4、人为因素干扰: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认为,上级知道的越少越利于项目的管理,人为隐匿、截流各种信息。更有甚者制造烟幕,利用现行政策空档混水摸鱼。
5、数据呈现方式不科学:目前的信息载体基本是平面形式,有些数据(如财务数据)非专业人士无法轻易看到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部分数据即使有分析也是单一的、分散的、非连续的信息,管理或决策部门难以形成整体印象。
三、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可行性
对信息反馈不重视属于思想问题,应通过思想工作加以解决。机制问题通过政策解决。人为因素等可通过完善机制和技术手段加以解决,这也是我们重点的研究对象。
1、数据采集:由于系统建设的独立性,数据采集应由第三方(或独立核算的公司)来完成,并通过委托协议的方式对数据的真实性负有经济和法律责任。由于第三方的介入,改变了数据采集和流通和方式,从而使信息不对称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生迁移。
2、数据要求:采集的数据应是未经过任何加工处理是原始数据,如甲方指令的原始内容,发票单据的原始数据(或扫描件),账务管理中的每一笔数据,材料管理中的入库出库单,项目管理人员变动情况等等。
3、数据传递:目前,除极少数项目部地处边远地区无上网条件外,绝大部分项目都可以进行定时的网络数据传送(包括国外项目)。
4、数据处理和预警:原始数据传递到服务器后,由相关的软件完成建模和预警,目前,尚无现成软件可用,初步估计,复杂程度不会高于航空管理系统。
5、数据安全:项目管理数据是企业的核心机密,牵扯到重大的利益关系,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应由企业的专门部门负责。
在实施过程中,应遵照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上到下,由内及外,以点带面,逐渐推进”的基本原则。做好总体规划,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经济能力、目前管理现状,另一方面要把握技术发展的动向,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作为项目管理的补充手段,项目管理监控信息系统的建立,将逐步改变项目管理中企业管理层同项目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与其他监控手段协同工作,有效改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逐步实现项目管理的可控,真正实现企业的最终管理目标。
作者简介:
张琳、女、统计师职称,1985年毕业于西安统计学院国民经济专业,长期从事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预算等工作,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有较深入的研究,现任职于中铁一局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
[关键字] 项目管理 信息不对称 监控体系
200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斯坦福大学的迈可尔·斯彭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市场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20多年来,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是经济研究中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使经济学的研究由真空走向了真正的现实世界。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产生合约关系的双方对合约所包含信息了解或占有程度的不一致。中国古代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质量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经济学称为买者和卖者的“信息不对称”,买者因为不清楚商品优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只愿出更低的价钱;而商家也只能用更多的“败絮”来提高交易的收益,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表现出了二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的商品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加深了我们对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改变了很多被认为是“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遭受重创。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工程实际的复杂性,项目最后的盈亏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在选择项目经理时,决策部门对具体项目的理解和项目经理对项目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决策部门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和项目经理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对项目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根本出发点就是从解决项目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入手,解决项目管理中的部分问题。本文重点讨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对策。
一、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的种类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流,在影响和反映着项目管理的进程和管理水平,包含的信息有:
1、项目概况(投标时已了解)
2、技术文件(设计文件)
3、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计划、指令、技术文件等)
4、甲方的需求分析
5、监理的各项指令
6、工程的实际进展、质量、安全情况
7、财务管理情况
8、材料管理情况
9、人员管理情况
只要有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即可全面地反映出项目管理的真实情况,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起项目管理的数字化模型,从而为实现项目的远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必须强调的是:工程项目是企业的项目而不是项目经理的项目。项目部的责任不光是完成项目工程计划,同时有责任向各级管理和决策部门及时反馈各类真实信息。只所以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主要原因如下:
1、对信息的反馈不重视:项目的粗放式管理必然不重视信息管理工作,不光是项目部人员,包括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采集、反馈不重视,手段落后。信息工作可有可无,等出现了问题,再想起数据采集为时已晚。
2、无完善的机制:项目承包责任制考核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技术指标。在信息反馈和传递方面无明确要求,传递什么?如何传递?管理部门说不清楚,更难以要求项目部。
3、数据传递的方式不科学:目前数据传递的方式是按管理层次递送,由于各个层次的利益关系,数据传递过程实际成了数据加工的过程。
4、人为因素干扰: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认为,上级知道的越少越利于项目的管理,人为隐匿、截流各种信息。更有甚者制造烟幕,利用现行政策空档混水摸鱼。
5、数据呈现方式不科学:目前的信息载体基本是平面形式,有些数据(如财务数据)非专业人士无法轻易看到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部分数据即使有分析也是单一的、分散的、非连续的信息,管理或决策部门难以形成整体印象。
三、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可行性
对信息反馈不重视属于思想问题,应通过思想工作加以解决。机制问题通过政策解决。人为因素等可通过完善机制和技术手段加以解决,这也是我们重点的研究对象。
1、数据采集:由于系统建设的独立性,数据采集应由第三方(或独立核算的公司)来完成,并通过委托协议的方式对数据的真实性负有经济和法律责任。由于第三方的介入,改变了数据采集和流通和方式,从而使信息不对称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生迁移。
2、数据要求:采集的数据应是未经过任何加工处理是原始数据,如甲方指令的原始内容,发票单据的原始数据(或扫描件),账务管理中的每一笔数据,材料管理中的入库出库单,项目管理人员变动情况等等。
3、数据传递:目前,除极少数项目部地处边远地区无上网条件外,绝大部分项目都可以进行定时的网络数据传送(包括国外项目)。
4、数据处理和预警:原始数据传递到服务器后,由相关的软件完成建模和预警,目前,尚无现成软件可用,初步估计,复杂程度不会高于航空管理系统。
5、数据安全:项目管理数据是企业的核心机密,牵扯到重大的利益关系,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应由企业的专门部门负责。
在实施过程中,应遵照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上到下,由内及外,以点带面,逐渐推进”的基本原则。做好总体规划,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经济能力、目前管理现状,另一方面要把握技术发展的动向,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作为项目管理的补充手段,项目管理监控信息系统的建立,将逐步改变项目管理中企业管理层同项目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与其他监控手段协同工作,有效改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逐步实现项目管理的可控,真正实现企业的最终管理目标。
作者简介:
张琳、女、统计师职称,1985年毕业于西安统计学院国民经济专业,长期从事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预算等工作,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有较深入的研究,现任职于中铁一局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