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课堂观察,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参与等角度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析,旨在让课堂观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深教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量表;教学活动;思维能力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学科素养,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教學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性评价和创新能力等[1]。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渠道之一。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方式,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计时器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反思、分析、推论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具有目的性。在走入课堂之前,观察者已经确定好观察目标,准备好观察工具,这样就能依据事先确定好的目标和标准进行观察[3]。课堂观察也具有客观性,因为有了经过研究得出的既定标准,观察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得到大大加强,可信度也得到大大提高。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其语言基础及培养其语言和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大量教学时间的投入未必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机械性模仿、反复的被动操练与识记等教学活动设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设计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采用各种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课堂观察入手,聚焦课堂活动的效果是提高课堂活动实效性的关键。
二、利用课堂观察量表评析教学活动的实践和反思
(一)计划与准备
我们的研究团队进行的课题,其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计划,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确定观察点
我们参考课堂观察LICC框架提供的观察点示例,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探讨观察点的选取。我们根据参与观察的人数、观察活动发生的时间、观察与记录的难度等方面对观察点进行取舍和整合,最终确定了三个观察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参与。
2设计课堂观察表
确定观察点之后,我们将具体形式设计为便于记录的表格,利用校内常态课对观察表进行试用,以发现观察表的设计是否合理、各观察点之间是否有冲突、量表记录是否便于操作,然后根据需要,对观察表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3构建观察合作体
鉴于课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观察研究需要构建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教师合作体。因此,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确定了观察的方向,拟出了观察的具体指标,力求形成有效的互补。
(二)实践与探究
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在各个实验学校开展根据课堂观察量表进行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以各校的公开课为契机开展了课堂观察、记录和探究活动。
1案例1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它统领着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和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依据[4]。对此,我们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观察点,对M老师的一节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Lesson 19 The Best Neighbourhood的新授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上课前,我们根据M老师的教学设计把本课预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写在了观察表上,做到聚焦重点,使评价的指向性更强。以下是我们的观察分析。
(1)课堂观察表
(2)评价和建议
①Preparation环节。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欣赏社区图片,身临其境,对neighbourhood这一话题产生兴趣。目标设定贴近生活,目标达成效果良好。
②Presentation 环节。首先,教师采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式复习有关地点的词汇,课堂气氛活跃;其次,学生学习对话内容,并找出关键句,进一步巩固“谈论社区”的有关句型,为语言输出做好准备。但本环节在头脑风暴(brainstorm)活动的操作上有疏漏,学生参与时秩序混乱,影响了目标的达成。
③Practice环节。学生操练相关句型后,初步进行理想社区的讨论,为针对社区设计的报告之语言输出做准备。但此环节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使用的句型也较单调,目标达成效果一般。课堂教学是师生英语语言交际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必要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5]。建议此环节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④Production环节。在本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喜爱的社区,激发想象力,培养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小组未能完成任务,或写出的报告过于简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设计环节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而无法完成写的任务,二是学生完成报告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导致不能做到有效输出。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动态发展的过程[6]。建议学生在这一环节要重点解决任务完成的效率问题,如缩短设计的用时,将节约的时间用在写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社区的简图,或者准备一些房屋的图片,让学生贴在“社区”里。教师还可以给出评价标准,如写作要求(如useful expressions)、展示要求(如speak loudly、clearly[WW(][WW)])等,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完成任务。 ⑤Progress环节。首先,学生通过讨论“理想的社区还需要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享受生活,实现情感目标;其次,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领悟要珍惜生活环境、常怀感恩之心的道理,实现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目的。
(3)反思
第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本节课围绕My neighbourhood这一话题设计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这也是核心素养对英语课堂语境创设提出的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第二,把控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
本课在头脑风暴(brainstorm)和动手活动(hands-on activity)两个活动中的目标达成情况不理想,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控好课堂节奏,影响了活动完成的效率。课堂节奏反映了教学内容的轻重详略,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精心安排教学流程结构,细化活动内容,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张弛有度。
2案例2观察教师的提问
教师提问,作为课堂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的课堂生成有着重要影响[7]。基于学生体验的开放性问题,可以使书本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促进学生迁移、内化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8]。基于此,我们的另一组教师以“教师的提问”为观察点,对M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观察分析。
(1)课堂观察表
(2)评价和建议
阅读是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问题难度要形成一定的序列,遵循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9]。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表层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深层信息,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过程,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知的能力[10]。本节课共设置了17个问题,如利用问题“What are these pictures about?”导入主题、引发思考;利用问题“Whats your perfect neighbourhood?”完成语言输出。M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问题之间衔接自然,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活动的开展。
①从问题类型来看,记忆型问题5个,占29%;理解型问题8个,占47%;探究型问题4个,占24%。根据数据显示,问题的类型多样,内容适宜,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的前半段,记忆型和理解型问题居多,到了输出阶段,探究型问题增多。可见,教师是在层层深入地进行指导,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從问题的指向性来看,在17个问题中,指向清楚的问题有15个,占总数的88%,绝大部分问题明确、易懂、无歧义。可见,授课教师能够紧扣教学目标,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指向模糊的问题如问题16“What is the best neighbourhood?”是对上一个问题“Whats your ideal neighbourhood?”的补充,但两个问题相似度过高,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建议将该问题改为“What else do you need in your ideal neighbourhood?”,这样,学生就能够一目了然、有的放矢。
③从学生回答来看,个人回答5次,占29%;集体回答8次,占48%;讨论后回答4次,占23%;不回答0次。根据数据显示,集体回答偏多,主要集中在presentation这一活动环节。这样,教师可能无法通过回答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能会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不愿深层思考。建议将部分问题(如问题1、问题12)设置为个人回答,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④从教师理答来看,教师鼓励称赞13次,补充完善6次,思路引导6次,追问3次。可见,教师始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称赞,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和补充,如学生回答第9个问题“How do you know?”时,学生一开始只答出了“From the title”,教师提醒学生“Can you find Li Mings house?”,于是学生顺利答出“From the map”。
(3)反思
第一,精炼提问的艺术。
在本节课中,形式多样的提问渗透在各个环节,推动课堂的步步深入,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深入地设计问题;其次,开发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二,进行适当的评价。
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发现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以便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11]。在本节课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并能够适时评价,无论是鼓励称赞,还是补充完善,都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适当的评价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12]。
3案例3观察学生的参与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课堂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仅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还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因此,我们以“学生的参与”为观察点,对Z老师的一节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 Know Our World的复习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观察分析。
(1)课堂观察表
(2)评价和建议
①根据“学生座次和发言情况统计表”显示,本节课发言总人数为35人,发言次数为56次(其中有n次是学生同时发言),所有发言均为主动发言。大部分学生都独立参与了活动,其中有几个学生非常活跃。而没有单独发言的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了课堂活动。由此可见,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②根据“学生参与情况记录”表格显示,在参与方式方面,在8次主要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8次,被动参与0次,集体参与5次,小组讨论6次。可见,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所有环节,在猜词、齐读等活动中,做到了集体参与;在对话、写作等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动方式方面,生生互动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了6次,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参与态度方面,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热情高涨的参与状态。可见,以竞赛的形式展开课堂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3)有待改进之处
在有些环节中,如问与答活动(ask and answer),参与答题的学生过于集中,导致参与的频次多、人数少。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到更多学生。建议教师巧妙制定竞赛规则,如“每人只有一次答题机会”,这样可以扩大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锻炼的机会。在竞赛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过度追求比分,忽视了复习内容。建议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并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复习和巩固知识。
(4)反思
首先,尊重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参与度高,这得益于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竞赛使课堂变成了充满挑战的舞台;对话表演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如今的初中生个性張扬、好奇心强,新颖有趣的课堂活动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增强他们持续学习语言的兴趣[13]。
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本节课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无论是竞赛猜词环节的默契配合,还是写作环节的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价值感和尊严感,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14]。利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听评课,调动了一线教师参与听评课教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一线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化发展能力,为教师深入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课堂观察改进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文叶研究课堂观察追问有效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8(4):63-64
[4]张献臣有效教学理念下的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C]∥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探索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葛炳芳关于学科教研范式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英语学科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3):7-12
[6]桑力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2):60-64
[7]周蓉“设问有方”才能“教之有效”:浅谈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6):8-11
[5]SCRIVENER J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陈凤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6):1-6
[9]梁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0]赵大中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4):36-39
[11]刘道义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浅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56-60
[12]徐峰,王丽娜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1):82-85
[13]吴佩佩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6):28-29
[14]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量表;教学活动;思维能力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学科素养,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教學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性评价和创新能力等[1]。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渠道之一。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方式,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计时器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反思、分析、推论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具有目的性。在走入课堂之前,观察者已经确定好观察目标,准备好观察工具,这样就能依据事先确定好的目标和标准进行观察[3]。课堂观察也具有客观性,因为有了经过研究得出的既定标准,观察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得到大大加强,可信度也得到大大提高。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其语言基础及培养其语言和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大量教学时间的投入未必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机械性模仿、反复的被动操练与识记等教学活动设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设计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采用各种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课堂观察入手,聚焦课堂活动的效果是提高课堂活动实效性的关键。
二、利用课堂观察量表评析教学活动的实践和反思
(一)计划与准备
我们的研究团队进行的课题,其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计划,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确定观察点
我们参考课堂观察LICC框架提供的观察点示例,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探讨观察点的选取。我们根据参与观察的人数、观察活动发生的时间、观察与记录的难度等方面对观察点进行取舍和整合,最终确定了三个观察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参与。
2设计课堂观察表
确定观察点之后,我们将具体形式设计为便于记录的表格,利用校内常态课对观察表进行试用,以发现观察表的设计是否合理、各观察点之间是否有冲突、量表记录是否便于操作,然后根据需要,对观察表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3构建观察合作体
鉴于课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观察研究需要构建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教师合作体。因此,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确定了观察的方向,拟出了观察的具体指标,力求形成有效的互补。
(二)实践与探究
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在各个实验学校开展根据课堂观察量表进行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以各校的公开课为契机开展了课堂观察、记录和探究活动。
1案例1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它统领着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和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依据[4]。对此,我们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观察点,对M老师的一节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Lesson 19 The Best Neighbourhood的新授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上课前,我们根据M老师的教学设计把本课预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写在了观察表上,做到聚焦重点,使评价的指向性更强。以下是我们的观察分析。
(1)课堂观察表
(2)评价和建议
①Preparation环节。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欣赏社区图片,身临其境,对neighbourhood这一话题产生兴趣。目标设定贴近生活,目标达成效果良好。
②Presentation 环节。首先,教师采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式复习有关地点的词汇,课堂气氛活跃;其次,学生学习对话内容,并找出关键句,进一步巩固“谈论社区”的有关句型,为语言输出做好准备。但本环节在头脑风暴(brainstorm)活动的操作上有疏漏,学生参与时秩序混乱,影响了目标的达成。
③Practice环节。学生操练相关句型后,初步进行理想社区的讨论,为针对社区设计的报告之语言输出做准备。但此环节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使用的句型也较单调,目标达成效果一般。课堂教学是师生英语语言交际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必要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5]。建议此环节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④Production环节。在本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喜爱的社区,激发想象力,培养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小组未能完成任务,或写出的报告过于简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设计环节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而无法完成写的任务,二是学生完成报告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导致不能做到有效输出。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动态发展的过程[6]。建议学生在这一环节要重点解决任务完成的效率问题,如缩短设计的用时,将节约的时间用在写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社区的简图,或者准备一些房屋的图片,让学生贴在“社区”里。教师还可以给出评价标准,如写作要求(如useful expressions)、展示要求(如speak loudly、clearly[WW(][WW)])等,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完成任务。 ⑤Progress环节。首先,学生通过讨论“理想的社区还需要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享受生活,实现情感目标;其次,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领悟要珍惜生活环境、常怀感恩之心的道理,实现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目的。
(3)反思
第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本节课围绕My neighbourhood这一话题设计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这也是核心素养对英语课堂语境创设提出的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第二,把控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
本课在头脑风暴(brainstorm)和动手活动(hands-on activity)两个活动中的目标达成情况不理想,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控好课堂节奏,影响了活动完成的效率。课堂节奏反映了教学内容的轻重详略,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精心安排教学流程结构,细化活动内容,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张弛有度。
2案例2观察教师的提问
教师提问,作为课堂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的课堂生成有着重要影响[7]。基于学生体验的开放性问题,可以使书本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促进学生迁移、内化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8]。基于此,我们的另一组教师以“教师的提问”为观察点,对M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观察分析。
(1)课堂观察表
(2)评价和建议
阅读是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问题难度要形成一定的序列,遵循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9]。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表层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深层信息,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过程,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知的能力[10]。本节课共设置了17个问题,如利用问题“What are these pictures about?”导入主题、引发思考;利用问题“Whats your perfect neighbourhood?”完成语言输出。M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问题之间衔接自然,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活动的开展。
①从问题类型来看,记忆型问题5个,占29%;理解型问题8个,占47%;探究型问题4个,占24%。根据数据显示,问题的类型多样,内容适宜,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的前半段,记忆型和理解型问题居多,到了输出阶段,探究型问题增多。可见,教师是在层层深入地进行指导,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從问题的指向性来看,在17个问题中,指向清楚的问题有15个,占总数的88%,绝大部分问题明确、易懂、无歧义。可见,授课教师能够紧扣教学目标,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指向模糊的问题如问题16“What is the best neighbourhood?”是对上一个问题“Whats your ideal neighbourhood?”的补充,但两个问题相似度过高,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建议将该问题改为“What else do you need in your ideal neighbourhood?”,这样,学生就能够一目了然、有的放矢。
③从学生回答来看,个人回答5次,占29%;集体回答8次,占48%;讨论后回答4次,占23%;不回答0次。根据数据显示,集体回答偏多,主要集中在presentation这一活动环节。这样,教师可能无法通过回答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能会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不愿深层思考。建议将部分问题(如问题1、问题12)设置为个人回答,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④从教师理答来看,教师鼓励称赞13次,补充完善6次,思路引导6次,追问3次。可见,教师始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称赞,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和补充,如学生回答第9个问题“How do you know?”时,学生一开始只答出了“From the title”,教师提醒学生“Can you find Li Mings house?”,于是学生顺利答出“From the map”。
(3)反思
第一,精炼提问的艺术。
在本节课中,形式多样的提问渗透在各个环节,推动课堂的步步深入,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深入地设计问题;其次,开发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二,进行适当的评价。
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发现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以便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11]。在本节课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并能够适时评价,无论是鼓励称赞,还是补充完善,都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适当的评价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12]。
3案例3观察学生的参与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课堂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仅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还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因此,我们以“学生的参与”为观察点,对Z老师的一节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 Know Our World的复习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观察分析。
(1)课堂观察表
(2)评价和建议
①根据“学生座次和发言情况统计表”显示,本节课发言总人数为35人,发言次数为56次(其中有n次是学生同时发言),所有发言均为主动发言。大部分学生都独立参与了活动,其中有几个学生非常活跃。而没有单独发言的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了课堂活动。由此可见,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②根据“学生参与情况记录”表格显示,在参与方式方面,在8次主要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8次,被动参与0次,集体参与5次,小组讨论6次。可见,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所有环节,在猜词、齐读等活动中,做到了集体参与;在对话、写作等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动方式方面,生生互动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了6次,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参与态度方面,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热情高涨的参与状态。可见,以竞赛的形式展开课堂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3)有待改进之处
在有些环节中,如问与答活动(ask and answer),参与答题的学生过于集中,导致参与的频次多、人数少。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到更多学生。建议教师巧妙制定竞赛规则,如“每人只有一次答题机会”,这样可以扩大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锻炼的机会。在竞赛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过度追求比分,忽视了复习内容。建议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并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复习和巩固知识。
(4)反思
首先,尊重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参与度高,这得益于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竞赛使课堂变成了充满挑战的舞台;对话表演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如今的初中生个性張扬、好奇心强,新颖有趣的课堂活动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增强他们持续学习语言的兴趣[13]。
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本节课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无论是竞赛猜词环节的默契配合,还是写作环节的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价值感和尊严感,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14]。利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听评课,调动了一线教师参与听评课教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一线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化发展能力,为教师深入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课堂观察改进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文叶研究课堂观察追问有效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8(4):63-64
[4]张献臣有效教学理念下的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C]∥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探索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葛炳芳关于学科教研范式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英语学科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3):7-12
[6]桑力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2):60-64
[7]周蓉“设问有方”才能“教之有效”:浅谈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6):8-11
[5]SCRIVENER J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陈凤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6):1-6
[9]梁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0]赵大中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4):36-39
[11]刘道义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浅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56-60
[12]徐峰,王丽娜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1):82-85
[13]吴佩佩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6):28-29
[14]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