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因而,朗读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朗读训练有巧设情境、范读引路、精心指导、宽容评价、营造环境等。朗读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关键词:巧设情境;精心指导;兴趣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理解表达能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如何让朗读富有个性,让学生走进语文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如《草原》,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标准、规范地朗读课文是经过自己精心地备课,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审美情趣,在对课文的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的艺术再现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范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内涵。
  三、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四、朗读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总之,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去领会课文的内容美、形式美,去领悟、品味课文的意境美。而朗读的指导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重要的且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所以,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八中学)
  ?誗编辑 张珍珍
其他文献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直到目前,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仍然比较落后,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程,也没有音乐教师,音乐教材发下来就被学生束之高阁。要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  一、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在很多次教研会上,与会发言的教师都苦于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绩迟迟不见提高。是啊,我们不会忘记:幼儿园的孩子会由一个圆圈想到“太阳”“月饼”“纽扣”“西瓜”。刚入学的孩子也会仰着一脸迷茫,用童稚的话语问几个“为什么”。可几年下来,抑或只一年,我们的学生却变成“小手背背后,身子端端坐,小嘴闭闭严”了。学生的主动性是怎么消失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又该怎样唤回学生的主动性?笔者认为,唯有师爱
说到作文,大多数学生就像“老鼠见了猫”,作文与快乐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水火不相容。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乐意写作,自由表达。”那么,如何让学生“乐意写作,自由表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抓课外阅读,快乐积累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
摘 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我们的品德教学就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运用生活中的资源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深体验深度,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内化行为,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关键词:小学思品 生活资源 体验深度  儿童良好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情况较为多见。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应运而生,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以来都较为关注。留守儿童在生活、安全、心理、教育
语文教育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素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几点看法.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从古到进的历史进程中对祖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民族特色令全世界人的羡慕和敬仰。同时书法艺术更是以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其中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萎缩  河南原生态民歌是河南人民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结晶。河南原生态民歌为社会的各种民俗所用,用于生产、祭祀、人生礼仪、商贸、节令、文娱等各种活动中,对人民的生活具有多种功能作用。河南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是河南民俗的艺术载体。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原有生态的改变,河南民歌也随之衰落了。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导致了民俗文化的渐变,还导致了
七八年级学生一般在12岁左右,心理大多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记忆方式多为机械记忆,思维模式仍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具体表现在对数学知识会讲不会用,重计算、轻概念,易懂快忘。同时,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导致粗枝大叶现象产生。不少学生对中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茫然无知,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重视上述状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处理好整个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鼓励进取  七八年级学生年幼,活泼好动,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