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元代的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1904年3月在开封的河南贡院进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
中国的贡院始置于唐代,它是科举考试的场所。北宋仁宗(1023至1063年在位)以前。礼部还未专门建造贡院,考试时临时借用试场。到徽宗崇宁(1102至1106年)至政和(1111至1118年)年间,礼部与各州才有了贡院。南宋时,礼部和部分州郡亦陆续修建了贡院。明清两代,开封是河南省省会,所以河南贡院就设在开封城内。明初。河南贡院在开封城内的浚仪街。即元朝平章竺贞故宅。到明末时。河南贡院的规模已十分壮观。《如梦录·试院纪第九》载:周王府(今龙亭)西角楼西,路北牌坊一座。上书“贡院”二字,东坊书“虞门四辟”,西坊书“周俊同登”。大门三间三开,匾曰“开科取士”。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在开封城北决口,一座宏伟的贡院也毁于一旦。因此,清初的几科河南乡试只好在辉县苏门山下的百泉书院举行。这是河南乡试不在省城开封举行的少有现象。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原周王府旧址修建贡院,建房舍5000多间,其主要建筑“明远楼”高四丈有余。因为这一带地势比较低洼,加上不断有人在此挖掘土基,经过六七十年,贡院“东西北三面皆水塘,埒起如环墙,而以闱中为釜底,凡雨水之汇归于塘者,复于塘渗入于院,宣泄无由,垫高不易,是此永无涸期矣”。(田文镜《改建河南贡院记碑》)。有鉴于此,当政者在省城东北隅上方寺南(今河南大学外语楼一带),购得隙地197亩,于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二十七日开工,十年五月十二日竣工,重建了贡院。除建号舍9000间。规模比前扩大外,“他无改作……新添屋七十有五。以为各执事栖息之所,非若前日之缀以芦棚苇舍也。”(田文镜碑)随着河南应试士子的增加,号舍渐不敷用,考试时不得不编芦架木为临时棚号。道光九年(1829年),河南贡院号舍增至11866间,颇具规模。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黄河在张家湾决口,开封城首当其冲,黄河水围困开封城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公共建筑大抵被拆。河南贡院在城东北,是水势汹涌之地,遂以贡院数百万砖以拯省城危难。水退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兴工重修贡院,次年四月完工,经过这次重修,整个贡院焕然一新,使河南贡院与顺天贡院、江南贡院、广东贡院一样,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几所贡院之一。
辛亥革命后,河南贡院改为河南省参议会会址。今天的河南贡院旧址在河南大学内外语楼一带,原贡院建筑无有保存,仅保留有两通贡院碑。一通是《改建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为河南巡抚田文镜撰写;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文为当时河南巡抚牛鉴所撰。两碑碑首刻有二龙戏珠。碑座四面刻有蟠龙和二龙戏珠,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碑文为楷书,字迹工整遒劲。碑文记述了河南贡院迁移和兴建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002年9月,河南大学90年校庆。为光复历史文化,校方在原河南贡院旧址上,按照历史照片修建了两座贡院碑亭和执事楼。恢复后的执事楼是当时考官办公和居住的场所,位于贡院碑东侧,为两层楼房,坐东朝西。上下各6间房。两通贡院碑与执事楼,东西呼应,形成颇具历史价值的景观。
河南贡院作为历代(宋代开始)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场所,在科举考试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清朝举行的112次会试和顺天乡试中,各有两次不在京城的顺天贡院举行,而是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的。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回銮”途中,路过开封,鉴于“庚子之乱”中京城的贡院被毁,在开封期间,慈禧太后昭示天下:顺天乡试和全国会试地点改在河南贡院举行。这便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年(1904年)的癸卯、甲辰科会试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的壬寅、癸卯科顺天乡试。这是其他省贡院所没有的,也是清代科举制度史上仅有的两次。壬寅科乡试。癸卯科会试又是清代科举试题真正实行改革的一次,它废除八股文。不再全以“五经四书”为根据出试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贡院还是清代科举试题改革的发祥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朝续文献通考》)河南贡院也就结束了它的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来稿日期:2007-12-13)
中国的贡院始置于唐代,它是科举考试的场所。北宋仁宗(1023至1063年在位)以前。礼部还未专门建造贡院,考试时临时借用试场。到徽宗崇宁(1102至1106年)至政和(1111至1118年)年间,礼部与各州才有了贡院。南宋时,礼部和部分州郡亦陆续修建了贡院。明清两代,开封是河南省省会,所以河南贡院就设在开封城内。明初。河南贡院在开封城内的浚仪街。即元朝平章竺贞故宅。到明末时。河南贡院的规模已十分壮观。《如梦录·试院纪第九》载:周王府(今龙亭)西角楼西,路北牌坊一座。上书“贡院”二字,东坊书“虞门四辟”,西坊书“周俊同登”。大门三间三开,匾曰“开科取士”。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在开封城北决口,一座宏伟的贡院也毁于一旦。因此,清初的几科河南乡试只好在辉县苏门山下的百泉书院举行。这是河南乡试不在省城开封举行的少有现象。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原周王府旧址修建贡院,建房舍5000多间,其主要建筑“明远楼”高四丈有余。因为这一带地势比较低洼,加上不断有人在此挖掘土基,经过六七十年,贡院“东西北三面皆水塘,埒起如环墙,而以闱中为釜底,凡雨水之汇归于塘者,复于塘渗入于院,宣泄无由,垫高不易,是此永无涸期矣”。(田文镜《改建河南贡院记碑》)。有鉴于此,当政者在省城东北隅上方寺南(今河南大学外语楼一带),购得隙地197亩,于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二十七日开工,十年五月十二日竣工,重建了贡院。除建号舍9000间。规模比前扩大外,“他无改作……新添屋七十有五。以为各执事栖息之所,非若前日之缀以芦棚苇舍也。”(田文镜碑)随着河南应试士子的增加,号舍渐不敷用,考试时不得不编芦架木为临时棚号。道光九年(1829年),河南贡院号舍增至11866间,颇具规模。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黄河在张家湾决口,开封城首当其冲,黄河水围困开封城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公共建筑大抵被拆。河南贡院在城东北,是水势汹涌之地,遂以贡院数百万砖以拯省城危难。水退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兴工重修贡院,次年四月完工,经过这次重修,整个贡院焕然一新,使河南贡院与顺天贡院、江南贡院、广东贡院一样,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几所贡院之一。
辛亥革命后,河南贡院改为河南省参议会会址。今天的河南贡院旧址在河南大学内外语楼一带,原贡院建筑无有保存,仅保留有两通贡院碑。一通是《改建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为河南巡抚田文镜撰写;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文为当时河南巡抚牛鉴所撰。两碑碑首刻有二龙戏珠。碑座四面刻有蟠龙和二龙戏珠,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碑文为楷书,字迹工整遒劲。碑文记述了河南贡院迁移和兴建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002年9月,河南大学90年校庆。为光复历史文化,校方在原河南贡院旧址上,按照历史照片修建了两座贡院碑亭和执事楼。恢复后的执事楼是当时考官办公和居住的场所,位于贡院碑东侧,为两层楼房,坐东朝西。上下各6间房。两通贡院碑与执事楼,东西呼应,形成颇具历史价值的景观。
河南贡院作为历代(宋代开始)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场所,在科举考试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清朝举行的112次会试和顺天乡试中,各有两次不在京城的顺天贡院举行,而是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的。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回銮”途中,路过开封,鉴于“庚子之乱”中京城的贡院被毁,在开封期间,慈禧太后昭示天下:顺天乡试和全国会试地点改在河南贡院举行。这便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年(1904年)的癸卯、甲辰科会试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的壬寅、癸卯科顺天乡试。这是其他省贡院所没有的,也是清代科举制度史上仅有的两次。壬寅科乡试。癸卯科会试又是清代科举试题真正实行改革的一次,它废除八股文。不再全以“五经四书”为根据出试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贡院还是清代科举试题改革的发祥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朝续文献通考》)河南贡院也就结束了它的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来稿日期: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