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强化课程改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gfdjligjregjmr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最近有些学校减少了语文的周课时量,出现了轻视语文教学的现象。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急功近利的考试模式所造成的。我们必须积极恢复语文学科的地位,改变语文的尴尬处境,要从语文教学改革入手、考试形式的变革入手,把母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升学率考试模式母语教学
  
  最近一两年,一种势头悄然出现:有些学校减少了语文的周课时量,有些学校取消了原来和数学、英语一样对待的晚辅導,有些学校在安排假期补课时取消了语文课,更有甚者在计算课时津贴时降低了语文的课时标准。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对语文的轻视已经不同于前些年因英语强势挤压而不得已的情形,而是教育管理者“审时度势”之后“理性决断”的结果。语文在学校中的“龙头”地位确实保不住了,语文学科的阵地彻底失守了。而这次失守是在“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汉语热”在全世界持续升温的境况下。这种境况下的失守,太“不合时宜”,太不可思议,太让人心里添堵。
  任何一个有职业良知的语文教师都会问: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可能比较一致的回答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又有一个疑问:追求升学率怎么会偏偏冷落了语文?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绕不开语文考试了。人们一度指责标准化考试缺乏科学性,这些年缩减了标准化考题的数量,可结果似乎更糟。中考语文试卷上出现了大量开放性的主观题,如果仔细评改,考生能力的差异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可问题出在操作环节,一份标准的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主观表述题一般都在十个以上,里面散落着四五十个没有同一表述的得分点,再加上阅卷者理解的多元性、责任心的缺失,作文评分的更大随意性等因素,语文得分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于是一些怪现象就出现了:平时语文能力全面,素养较高的学生,未必能考出高成绩;几乎放弃了语文,各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成绩并不低;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忽高忽低,而且与学习的状况无关。说实话,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用一份语文试卷的得分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高了。这样的考试还有意义吗?难怪管理者们要不断削减语文的份额,因为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似乎在耽误工夫,徒劳无益。
  还有一种横向的比较让他们更加坚信这一点。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其他学科的成绩提升会很明显,而语文很难见到效果。既然这样,在语文学习上耗费很大的精力确实有点犯傻。
  还有一个不往桌面上摆的理由,语文比较简单,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搞懂,老师的辅导没有多大的必要,少安排辅导也能给学校省点儿开销。
  如果是急功近利的学生这样认为我们不说什么,如果是一门心思想着让孩子多考几分上大学的家长这样认为我们也能深表同情,可如果是科班出身的职业教育者说这样的话不免让人心生悲凉。
  往大处说,“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而且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李嘉全,《汉语在中国咋成了第二阶级语言?》)。忽视了语文,中华文明之河将会断流,文化艺术的血脉将会滞塞。
  往小里说,语文的功能不完全体现在成绩上,它能熏陶情感、启迪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审美,使学生求真,向善,趋美,尤其在普遍淡化思想品德教育的今天,还默默承担着一个重大使命——育人。这样的课程能轻视吗?
  所以要打响语文保卫战,语文要收复失地。
  可单靠人微言轻者的一番呼吁,教育行政部门恢复语文学科地位的一纸文件,都难以真正奏效。要确实改变语文的这种尴尬处境,就要从语文教学改革入手,更要从试卷的“变脸”着手。
  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核定一个“考试篇目”,按各个朝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作用,确定入选篇目的比例,让学生理解、背诵、消化,然后紧扣这些文章命题考试,先让学生重视语文课本,重视语文学习,让急功近利的人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
  我们为什么不把试题设置得简单一些,就考积累性的东西。根据识字量、词汇量、记诵量的多少评价,先让投入了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得到实惠,起码也符合“天道酬勤”的公理。
  我们为什么不出一些区分度更大的试题,让语文的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显得举足轻重,让那些轻视语文,母语不过关,“嫌母丑”的不肖者背负起道德良知的谴责,被拒之于高校的大门之外,从而唤起大家对母语的重视,让我们的文化之树枝繁叶茂。
  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地加大客观性试题的分量,增强语文考试的可信度。像数学、英语试题一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得让人心里踏实,错得让人心服口服。
  我们为什么不进一步强化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适当考虑教材内容的“情感与价值观”,把语文课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让大家认识到语文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坐稳“第一把交椅”,让别人死了那份觊觎语文“龙头”地位的心思。
  或许有人会指责这样的考法纯粹是复古,开历史的倒车。其实只要回溯中国古代的汉语教学,恐怕还没有哪一个时代把语文糟践成这样。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考法太离谱,规定“考试篇目”,学生的阅读面会太窄,无法适应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其实具备一定识字量、词汇量、经典句段积累量的学生,还怕他读不懂文章,没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吗?还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考法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汉语的普及推广。这样的担忧简直就有点杞人忧天,各种语言在别国的“考级”不是正好印证了这种考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吗?
  打赢语文保卫战,取决于考试形式的变革。
其他文献
摘要: 《磁性材料及测量》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课程,在磁性材料与测量相关人才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思路:将磁性材料的性能与测量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以某一类磁性材料为主线的教材编写体系,突出磁性材料结构与性能上的共性;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并重;加强磁性材料结构与相关学科、课程和模块的联系,强调实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增加趣味性阅读材料和自学内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