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用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34-01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1.1 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国民,成为我国教育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和我国基础教育沉重的历史使命。[1]尽管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声在我国越来越强烈,但素质教育依然步履维艰。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实施,正是落实中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广大群众对实施素质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这一重大举措中一个关键的、有很大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1.2 高中生物课的性质和任务的需要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的生物文化中汲取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需要
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注重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3]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和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2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根据学生创造性思维较弱的实际情况,本文在生物教学中遵循“小中见大,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原则开展辅导工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只有他们会质疑,能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造性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灵性,发展个性。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了创造思维的火花。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到创造性思维提供科学的方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教学中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
2.2 习题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导”,其有两个重要含义,即引导学生明白基本理论和指导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给以解决—— 从事学科实践。
2.2.1 探索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想象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题设情境,利用己有知识,类比联想,灵活变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2.2.2 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作出不同寻常的新奇反应的能力。它集中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敢于独出心裁,推陈出新,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2.2.3 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在思维活动中,敢于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质疑,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只有质疑,解题的思路才会更广阔,见解才会更深刻、更新颖。
2.2.4 化繁为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高效性,体现在解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上。
2.2.5 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活动和逻辑水平,体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把握好解题的关键。
2.3 实验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必须依附于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或变动形式,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2.3.1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改进实验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内容,意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书上的实验大胆提出质疑,并加以创新性地改进,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法。
2.3.2 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选择性.但不提供任何线索而要求学生独立将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对高中生来说是难事。因此教师应予以启发,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2.3.3 突出探究型实验的思维方法
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不少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生物学规律都是科学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不少生物科学成果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多次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
2.3.4 在生物实验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设计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验证某些生物学现象,因此,实验教学就应该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设计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实验设计方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或类似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简单实验设计的内容、方法与原则,学会科学的实验设计,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极为密切,其研究对象具体而客观,生物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造史,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所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教学工作者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岩.论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甘肃科技,2008(10).
[2] 周争国.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08(1).
[3] 陈永辉.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34-01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1.1 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国民,成为我国教育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和我国基础教育沉重的历史使命。[1]尽管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声在我国越来越强烈,但素质教育依然步履维艰。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实施,正是落实中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广大群众对实施素质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这一重大举措中一个关键的、有很大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1.2 高中生物课的性质和任务的需要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的生物文化中汲取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需要
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注重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3]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和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2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根据学生创造性思维较弱的实际情况,本文在生物教学中遵循“小中见大,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原则开展辅导工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只有他们会质疑,能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造性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灵性,发展个性。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了创造思维的火花。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到创造性思维提供科学的方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教学中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
2.2 习题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导”,其有两个重要含义,即引导学生明白基本理论和指导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给以解决—— 从事学科实践。
2.2.1 探索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想象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题设情境,利用己有知识,类比联想,灵活变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2.2.2 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作出不同寻常的新奇反应的能力。它集中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敢于独出心裁,推陈出新,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2.2.3 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在思维活动中,敢于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质疑,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只有质疑,解题的思路才会更广阔,见解才会更深刻、更新颖。
2.2.4 化繁为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高效性,体现在解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上。
2.2.5 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活动和逻辑水平,体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把握好解题的关键。
2.3 实验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必须依附于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或变动形式,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2.3.1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改进实验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内容,意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书上的实验大胆提出质疑,并加以创新性地改进,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法。
2.3.2 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选择性.但不提供任何线索而要求学生独立将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对高中生来说是难事。因此教师应予以启发,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2.3.3 突出探究型实验的思维方法
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不少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生物学规律都是科学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不少生物科学成果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多次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
2.3.4 在生物实验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设计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验证某些生物学现象,因此,实验教学就应该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设计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实验设计方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或类似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简单实验设计的内容、方法与原则,学会科学的实验设计,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极为密切,其研究对象具体而客观,生物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造史,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所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教学工作者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岩.论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甘肃科技,2008(10).
[2] 周争国.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08(1).
[3] 陈永辉.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