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浸润在词语教学的芬芳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真正落实好词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的阅读要求有这样一段表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一课《桂花雨》中两处用到“浸”字。第一处:“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浸”写出了桂花香浓郁持久。第二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沉浸”写出了桂花泡成茶、做成卤、做成糕的香甜,写出了桂花给大伙儿带来的快乐。对“浸”的理解三位老师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片段一
  
  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同学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是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师:都浸在桂花香里说明——
  生:(齐)桂花香
  师:哪个字写出了桂花的香?
  生:浸(加着重号)
  师:“浸”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查字典。
  生:泡,使渗透。
  师: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泡在桂花香里。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桂花香渗透到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的家里。
  师(总结):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体会用“浸”的妙处。
  
  分析:
  
  上述教学片段基本上走的是传统的字词教学模式,就词论词,机械理解。表面看学生借助《字典》理解了“浸”的意思。但这种理解只是单纯借助概念存在的,似蜻蜒点水。“浸”在文中的意义、韵味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浸“的妙用学生也不会有深刻的体会。这种脱离文本的字词教学索然无味,难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痕迹。
  
  片段二
  
  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句话,找出表现桂花香的词语。
  (学生一下子找到了“香飘十里”,经过再次朗读又找到了“浸”字。)
  师:谁能把“浸”字换成其他的词语吗?
  (学生思考后,想到了“淹没”、“包围”、“笼罩”、“沐浴”等词语。)
  师:请同学们把想到的词语带到句子里读一读,比较一下,用哪个词好?
  (学生逐一朗读句子。)
  生:老师,用这些词都说得通,都能表现桂花的香。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浸”呢?用“浸”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桂花特别香。
  师:为什么用“浸”字好呢?(学生沉默。)同学们有没有看见妈妈洗衣服时是怎么做的?
  生:妈妈总是先把衣服浸到水里,然后再洗。
  师: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整个儿泡在里面才洗得干净。
  师:是呀,只有让水分子充分渗透到衣服的各个部分,才便于把衣服洗得更干净。作者用“浸”字,写出了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泡”在花香里,突出了桂花的香浓郁持久。
  分析:
  这一教学片段教者走的是“词语互兑”的字词教学模式,教者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用“浸”字是最好的。教学中教者极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桂花迷人的香。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是在老师的言语引导之下才这样认可的,有点“被学会”的意味。
  
  片段三
  
  师:有这样一句话:“桂子花开十里香”(板书),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说桂花开了,十里都能闻到它的香味。
  师:十里吗?这么准确呀!
  生:不一定是十里,这样说是为了说明桂花特别香。
  师:是的,我们也感受过桂花的香气,那香味真是太迷人了,所以作者说:(导读)
  (生齐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作者说什么“浸”在什么里面?
  生: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里。
  师:东家浸在桂花香里。(示意学生说)西家——
  生:浸在桂花香里。
  师:家乡的树——(引导学生说话)
  生:(家乡的树)浸在桂花香里。
  (师轮流请学生说)
  生:家乡的草儿花儿浸在桂花香里。
  生:家乡的田野浸在桂花香里。
  生:家乡的小河浸在桂花香里。
  生:家乡的人也浸在桂花香里。
  师: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浸在桂花香里。家乡的一切都——
  生:(齐说)浸在桂花香里。
  师:花开时节。家乡简直就是一个香气四溢的海洋,所有的一切都浸润在花香里。
  师: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你到我们村做客,来到每家每户的庭院里,你会闻到——
  生:桂花香。
  师;很迷人的桂花香。来到小河边,你可以闻到——(引导学生说话)
  生:迷人的桂花香。
  (教师以“来到——”导说)
  生:来到田野边,我们能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生:来到山脚下,我们也能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师:即使你爬上山顶——
  生:也能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师:无论你来到哪儿,都能——
  生:闻到桂花香。
  师:白天——
  生:你能闻到桂花香。
  师:晚上睡觉——
  生:你也能闻到桂花香。
  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总能——
  生: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师:所以,作者说——(再次导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出示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们都知道桂花在金秋季节才开放,可是作者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是为什么呢?
  生:(以读代答)(第四小节)
  师:母亲太勤劳能干了,她——(再次导读)。
  师:一下子吃不了,怎么办呢?
  生:存下来,以后再吃。
  生:母亲还会把桂花送给邻居们。
  师:是的,母亲不仅勤劳,还很善良,她把桂花送给胡家老爷爷,送给毛家老婆婆,全年,邻居们和我们一起品味着桂花的香甜,分享着我们的快乐,所以——(导读)
  生: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分析:
  作者非常注重遣词造句,“浸”字显然是精心提炼出来的,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桂花的芳香。怎样引导学生品味“浸”字的妙处?教者通过语言描述、师生对话、创设情境,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家乡的一切”都“浸”在花香里,无论是家乡的田野、家乡的小河还是家乡的人。这是理解的初级阶段。接着,引导学生领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都能闻到桂花香”,这时候,学生对“桂花迷人的香气味儿”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这种“香”已经“穿越”了时空。最后,通过对话、导读引导学生理解“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 花香中”的真正含义。句中“沉浸”较前文的“浸”所包含的“香”的含义更丰富,包围人们的不仅仅是桂花的香气,更是桂花香给乡亲们带来的快乐。
  这样的词语教学,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出了理解的层次性。学生对“浸”字的理解是生动的,感悟是真实的、珍贵的。一个“浸”字浸出了桂花的浓香,浸透了优美的文本,浸润了学生的心灵。
  反思:
  课改以来。我们在词语教学方面做了许多研究,词语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怎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有效的呢?维果斯基说得好:“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可以看出,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精彩世界,借助生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词语的意蕴,从而“使词语在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语)
  词语教学决不能脱离文本。这包含两层意患,一层意思是词语的理解不可以与句、段的理解割裂开来,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另一层意思是词语(句子)的理解要符合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基调。浅尝辄止的词语教学没有与文本有效融合,必然会埋没词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会导致语文课堂的沉闷低效。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词语教学中,既有语文作为工具使用的一面,又有发掘人文因素的一面。灵动的词语教学可以使语言和精神到达水乳交融的境界。只有当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越来越广泛,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真正落实好词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的阅读要求有这样一段表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一课《桂花雨》中两处用到“浸”字。第一处:“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浸”写出了桂花香浓郁持久。第二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沉浸”写出了桂花泡成茶、做成卤、做成糕的香甜,写出了桂花给大伙儿带来的快乐。对“浸”的理解三位老师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片段一
  
  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同学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是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师:都浸在桂花香里说明——
  生:(齐)桂花香
  师:哪个字写出了桂花的香?
  生:浸(加着重号)
  师:“浸”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查字典。
  生:泡,使渗透。
  师: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泡在桂花香里。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桂花香渗透到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的家里。
  师(总结):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体会用“浸”的妙处。
  
  分析:
  
  上述教学片段基本上走的是传统的字词教学模式,就词论词,机械理解。表面看学生借助《字典》理解了“浸”的意思。但这种理解只是单纯借助概念存在的,似蜻蜒点水。“浸”在文中的意义、韵味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浸“的妙用学生也不会有深刻的体会。这种脱离文本的字词教学索然无味,难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痕迹。
  
  片段二
  
  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句话,找出表现桂花香的词语。
  (学生一下子找到了“香飘十里”,经过再次朗读又找到了“浸”字。)
  师:谁能把“浸”字换成其他的词语吗?
  (学生思考后,想到了“淹没”、“包围”、“笼罩”、“沐浴”等词语。)
  师:请同学们把想到的词语带到句子里读一读,比较一下,用哪个词好?
  (学生逐一朗读句子。)
  生:老师,用这些词都说得通,都能表现桂花的香。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浸”呢?用“浸”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桂花特别香。
  师:为什么用“浸”字好呢?(学生沉默。)同学们有没有看见妈妈洗衣服时是怎么做的?
  生:妈妈总是先把衣服浸到水里,然后再洗。
  师: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整个儿泡在里面才洗得干净。
  师:是呀,只有让水分子充分渗透到衣服的各个部分,才便于把衣服洗得更干净。作者用“浸”字,写出了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泡”在花香里,突出了桂花的香浓郁持久。
  分析:
  这一教学片段教者走的是“词语互兑”的字词教学模式,教者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用“浸”字是最好的。教学中教者极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桂花迷人的香。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是在老师的言语引导之下才这样认可的,有点“被学会”的意味。
  
  片段三
  
  师:有这样一句话:“桂子花开十里香”(板书),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说桂花开了,十里都能闻到它的香味。
  师:十里吗?这么准确呀!
  生:不一定是十里,这样说是为了说明桂花特别香。
  师:是的,我们也感受过桂花的香气,那香味真是太迷人了,所以作者说:(导读)
  (生齐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作者说什么“浸”在什么里面?
  生: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里。
  师:东家浸在桂花香里。(示意学生说)西家——
  生:浸在桂花香里。
  师:家乡的树——(引导学生说话)
  生:(家乡的树)浸在桂花香里。
  (师轮流请学生说)
  生:家乡的草儿花儿浸在桂花香里。
  生:家乡的田野浸在桂花香里。
  生:家乡的小河浸在桂花香里。
  生:家乡的人也浸在桂花香里。
  师: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浸在桂花香里。家乡的一切都——
  生:(齐说)浸在桂花香里。
  师:花开时节。家乡简直就是一个香气四溢的海洋,所有的一切都浸润在花香里。
  师: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你到我们村做客,来到每家每户的庭院里,你会闻到——
  生:桂花香。
  师;很迷人的桂花香。来到小河边,你可以闻到——(引导学生说话)
  生:迷人的桂花香。
  (教师以“来到——”导说)
  生:来到田野边,我们能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生:来到山脚下,我们也能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师:即使你爬上山顶——
  生:也能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师:无论你来到哪儿,都能——
  生:闻到桂花香。
  师:白天——
  生:你能闻到桂花香。   师:晚上睡觉——
  生:你也能闻到桂花香。
  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总能——
  生:闻到迷人的桂花香。
  师:所以,作者说——(再次导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出示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们都知道桂花在金秋季节才开放,可是作者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是为什么呢?
  生:(以读代答)(第四小节)
  师:母亲太勤劳能干了,她——(再次导读)。
  师:一下子吃不了,怎么办呢?
  生:存下来,以后再吃。
  生:母亲还会把桂花送给邻居们。
  师:是的,母亲不仅勤劳,还很善良,她把桂花送给胡家老爷爷,送给毛家老婆婆,全年,邻居们和我们一起品味着桂花的香甜,分享着我们的快乐,所以——(导读)
  生: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分析:
  作者非常注重遣词造句,“浸”字显然是精心提炼出来的,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桂花的芳香。怎样引导学生品味“浸”字的妙处?教者通过语言描述、师生对话、创设情境,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家乡的一切”都“浸”在花香里,无论是家乡的田野、家乡的小河还是家乡的人。这是理解的初级阶段。接着,引导学生领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都能闻到桂花香”,这时候,学生对“桂花迷人的香气味儿”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这种“香”已经“穿越”了时空。最后,通过对话、导读引导学生理解“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的真正含义。句中“沉浸”较前文的“浸”所包含的“香”的含义更丰富,包围人们的不仅仅是桂花的香气,更是桂花香给乡亲们带来的快乐。
  这样的词语教学,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出了理解的层次性。学生对“浸”字的理解是生动的,感悟是真实的、珍贵的。一个“浸”字浸出了桂花的浓香,浸透了优美的文本,浸润了学生的心灵。
  反思:
  课改以来。我们在词语教学方面做了许多研究,词语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怎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有效的呢?维果斯基说得好:“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可以看出,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精彩世界,借助生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词语的意蕴,从而“使词语在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语)
  词语教学决不能脱离文本。这包含两层意患,一层意思是词语的理解不可以与句、段的理解割裂开来,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另一层意思是词语(句子)的理解要符合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基调。浅尝辄止的词语教学没有与文本有效融合,必然会埋没词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会导致语文课堂的沉闷低效。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词语教学中,既有语文作为工具使用的一面,又有发掘人文因素的一面。灵动的词语教学可以使语言和精神到达水乳交融的境界。只有当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越来越广泛,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学习英语是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保持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有自信心,能否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能否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成就感并激起其自信心呢?本文试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出发进行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主动学习;效率    在我们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总会发现一些“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即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学要达到课标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的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效果,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要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备课理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有效的创造性活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
【摘要】《赤壁赋》)(前)是苏轼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篇赋文,作为散文赋的扛鼎之作,历来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在此仅就文章体裁以及“写志”方式略作探究,通过对文章的精巧结构安排及作者的深厚写作功力的领略,以求一览古人心境。并用以作为阅读领会这篇精美赋文主旨的参考。  【关键词】苏轼赋写志情景共适    《赤壁赋》是苏轼非常有名的一篇赋文作品,在1082年的秋冬期间,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需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数学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过程评价的手段之一。作为数学教师每天要批改作业,几乎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但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老师认为不会出错的作业,对的学生却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被哲学家称作“人不可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里”的真理总是
【摘要】太极拳是一项轻灵、缓慢、柔和的体育运动,高中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此,我校开设了太极拳选项的教学,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困难大。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太极拳,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老师明确的教学思路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学好太极拳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太极拳教学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具备一定的武术专项身体素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合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