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功利与非功利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mao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次工业革命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冲击着各个领域,特别是今天,艺术产业更是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品作为商品被大规模地复制生产并进行交易,以艺术品为载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与康德倡导的“艺术无功利”形成了矛盾,当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平衡好艺术产业中审美与经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 功利 非功利 审美 经济 18世纪兴起“艺术无功利”理论,尤其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倡导艺术远离功利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此后审美与功利之间一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艺术与功利联系起来,那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艺术已经形成产业化,在其不断运行中,造成对经济的无限追求,以至于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念相冲突。而我们在参与审美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被“无利害”和“有利害”共同影响。
  一、审美无功利
  无功利艺术观强调纯粹的审美。泰奥菲尔·戈蒂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与一切实用的功利目的无关。艺术哲学观的集大成者康德深受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影响,始终将自由看作是艺术的精髓,认为艺术作为美的化身具有超越阶级、国家、民族的普适性。
  康德说:“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叫作艺术。”①自然通常是本性或本能的外现,是无目的的;而艺术是基于理性的活动,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意味着审美是无目的的,不同于一般的欲望快感和功利的道德活动,不涉及欲求、利害、概念、道德等客观原则,无利害是一种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没有直接关联,只涉及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形式的判断力,我们作为审美主体不应该抱有关注利害得失的功利态度。对艺术家来说,就是要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忘掉一切现实利害关系,潜心于艺术创造之中,只有进入一种庄周梦蝶式的忘我境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才能真正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从艺术审美方面来讲,人也应该是自由的,通过自由鉴赏而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达到一种不考虑任何功利目的的创作状态,只有具有这种无利害的主观态度,才能在欣赏事物时进行美的判断,形成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灵追求,这种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在中国,道家是非功利性的代表,道家舍弃“从政”,他们视蟒袍加身为自然本性的丧失,崇尚“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最典型的非功利性人物是庄子,他始终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来源和归宿,在其作品《逍遥游》中,庄子表达了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的思想。魏晋时期的水墨画大多表现自然天地之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老庄非功利的思想观念作为基石,以此来表达精神的自由。
  二、艺术的功利性
  功利艺术观是指艺术家将艺术的首要及根本目的放在社会改良、政治效用等方面,而把艺术的审美功能放在次要位置。艺术的发展从来都脱离不了所属时代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把艺术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论述原始艺术的性质时,也指出“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②
  在我国,功利性则大多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孔子倡导仁与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特别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主流价值观,目的是教化人民和维护统治者利益。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力主“文以载道”,认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这样的思想是把艺术当作一种手段,利用它去教化百姓来达到政治目的。原北大校长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此外,还有“艺术应为人民大众服务”等观点,可见艺术与功利有着密切的联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的精力更多放在了物质生活上。产业化的模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艺术产业活动中,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被投入到以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活动中,一件艺术品虽然与审美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却可以通过市场给审美主体带来经济价值。由此可见艺术产业中的审美既具有超功利性,又与功利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從艺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在从事艺术产业的经营活动中越来越以商业利益为诉求,导致过于追求艺术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本身的审美价值,甚至降低标准,生产很多审美趣味低俗的文化产品,这似乎与“艺术无功利”理论背道而驰。新世纪初,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欧洲电影都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如《无极》《英雄》之类的大片,虽然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可艺术内容和艺术质量并不理想。不得不承认大片是市场化进程的产物,且对国产电影的票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若无大片的存在,对外无法进行规模性输出,对内难以对抗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可以说若无大片支撑,中国电影市场便难以维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的大片是经济意义上的大片,而非艺术意义上的大片。
  三、艺术产业的纯粹美与依存美
  艺术观念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映射。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产业发展以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艺术这一具有超功利性的审美形式已经形成产业化运行模式,艺术品被作为特殊商品投入到以追求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之中,它的生产和销售已经不再是艺术家与购买者之间的单线联系,而是扩大为一个产业群的复杂网络。尤其是在艺术品成为大众消费的普及对象之后,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的生产和营销之中,通过艺术品的经营来维持物质生活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还包括艺术产业链中那些通过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来维持物质生活的各个群体,艺术本身也带上很浓的商业化色彩。③
其他文献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baicalin on ultraviolet radiation B (UVB)-mediated microRNA (miRNA) expression in mouse skin.We determined miRNA exp